天天看点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浩瀚历史的沉淀,是岁月刻下的印记,是人类留下的珍贵财富,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世界。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国家级非遗项目——柯尔克孜族训鹰习俗。

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申报的“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千年口头传承的技艺

勇猛而浪漫的训鹰习俗

猎鹰起源于东方,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因为神秘又脆弱,很容易失传。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柯尔克孜族民间保留了几千年的驯鹰绝学。每当冬季出猎,柯尔克孜族驯鹰手身跨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奔驰于山林草原之间,必会有所收获。这是另一种“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勇猛和浪漫。

柯尔克孜族训鹰历史渊源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历史悠久,史诗《玛纳斯》与叙事诗《布达依克》等都形象地表达了柯尔克孜族对鹰的敬畏心理。但对柯尔克孜族而言,敬畏不代表恭敬地远离,而意味着比肩而立,傲气和勇敢可见一斑。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这两部史诗再现了柯尔克孜先民狩猎时代的生活、习俗、信仰与思维方式。《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都属于神话史诗,诞生时间很早。从考古文物中发现遥远的古代鹰雕实物,说明北方民族的鹰神崇拜和神话,是具有历史文化依据的。根据考古文献人们推算柯尔克孜族开始驯鹰的时间距今应该有6000年左右。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在公元前一世纪至三世纪期间,古代柯尔克孜地区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在叶尼塞河上游发现的岩画中,骑马架鹰、骑马射箭、骑马追逐,以及几个猎手骑马合围猎物的场面随处可见。

充满哲思的训鹰过程

驯鹰过程包括捕鹰、熬鹰、驯鹰、放鹰四个环节。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捕鹰

驯鹰当从打鹰(捕鹰)说起。鹰是一种凶猛的禽类,在高高的树上,或在险峻的岩壁上筑巢,要捕捉到它,难度可想而知。猎鹰人到鹰巢掏雏鹰,一但被苍鹰发现,就会受到最凶猛的攻击,轻伤及皮肉,重则双眼被抓,甚至丧命。

#熬鹰

捕鹰后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 一般鹰很傲,不会吃人给的肉。驯鹰人就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连续数十天,不让它睡,直至精疲力尽而摔倒在地。之后还要饿鹰,一般要把鹰饿10到12天,只给它饮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鹰的脂肪熬得差不多了,身手才能敏捷起来。经过这一番打磨,鹰的野性大都能去掉,才能驯服于主人。

#训鹰

在进行室外驯鹰前,要把鹰尾的羽毛缝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再用拴着绳子的活兔作猎物,让鹰从空中俯冲叼食。过些时日,把鹰尾线拆去,在鹰腿上拴根长绳,像放风筝一样在驯鹰人的控制下捕捉猎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鹰就成了猎鹰。

#放鹰

但高傲的苍鹰最终属于蓝天,在一番相爱相杀相知之后,最终都得放它走。在为主人服役一到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获得自由——这是柯尔克孜族人与鹰的另一个约定。

这凶猛、高贵的生物,或许怎么也想不到会与地面上的某个人类发生一段故事;又或许它早就知道,滚动在它血液里的与柯尔克孜人千百年的亲密感情,终将使他们再次相遇。

逐渐远去的训鹰习俗

驯鹰作为柯尔克孜族的生活习俗,在过去的游牧生活中起到了捕食的重要作用,现在政府大力推广牧民定居,必将对柯尔克孜族的游牧生活产生影响。加之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不允许随意抓捕,同时现代的狩猎手段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都与驯鹰这一传统民族习俗有冲突,导致这一传统生活习俗濒临失传。

非遗之美|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

△这样的训鹰场景已不多见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国家明令禁止驯鹰。两年后,因为了解到驯鹰术是柯尔克孜族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民俗,需要保护和传承,禁令才解除了。

好在,柯尔克孜人与鹰恪守着一个约定:他们从不把这珍贵的猛禽连窝端,总是悄悄拿走那只最心仪的幼鹰回家驯养。借助万物之力,但保持敬畏,这也许就是训鹰技艺能传承千年的秘诀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