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清俞第一次正式登門見公婆,是用心做了準備的。
顧清俞化了淡妝,身穿得體的衣裙,臉上挂着笑容,落落大方;必要的禮數一個都不能少,她為公婆帶了很多禮物,大包小包地拎着,足以看出她對這次見面的重視。
施源和顧清俞是初戀,兩人二十多年沒有見面,意外重逢後發現彼此還都是單身;年少的情愫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迅速将顧清俞包圍。

施源,是顧清俞的執念。
顧清俞的前男友說,顧清俞有“怪癖”,總是逼他穿白襯衫戴黑框眼鏡,那是她初戀的樣子,顧清俞永遠隻喜歡二十多歲的年輕男人,因為她的初戀是不會老的。
顧清俞嘗試着談過幾次戀愛,但始終都沒人能取代施源在她心中的位置,顧清俞尋尋覓覓,蹉跎到了36歲還沒結婚,直到施源出現在她的面前,她的心才定了下來。
施源同樣覺得是上天眷顧他,才能遇到深愛着他的顧清俞,兩人滿懷喜悅的心情,領證閃婚了。而後顧清俞把施源帶給自家人認識,又提出去拜訪施源的父母。
婆婆會挑剔她,顧清俞多少是有心理準備的。
一方面,她工作忙做不到全身心照顧家庭,并且她工資比施源高很多,女強男弱,兩人不對等;另一方面,她年紀大了,生育能力或許有問題,不被看好也正常。
顧清俞萬萬沒想到的是,婆婆看不上她的原因,竟然是她的出身。
顧清俞的優越感,是刻在骨子裡的,上海人,有房有車,工作體面,年薪百萬;父親是退休的中學國文教師,鄰居見面都會尊稱一句“顧老師”,要錢有錢,要體面有體面,這樣的家庭是多少人想攀都攀不上的,顧清俞一度瞧不起鄉下出身的弟媳馮曉琴,結果風水輪流轉,她也被婆家狠狠羞辱了一番。
婆婆明知道兒媳婦要上門,卻刻意約了老友黃妹妹帶着女兒來家裡,當着顧清俞的面,婆婆說施源和黃家訂了娃娃親,并且拒絕承認顧清俞是她兒媳婦。
顧清俞尴尬得不知道應對,好在黃阿姨是個精明人,看出了這頓飯是鴻門宴,急匆匆地帶着女兒離開了。
顧清俞幫兩人叫了車,送到了巷口,回來的時候,恰好聽到了施家三口的談話。婆婆帶着怒氣,說道:
“我就是想讓她知道,我們施源娶了她,是她占了便宜,讓她心裡好有點數呀。我把人家黃妹妹請過來,也就是想讓她看看,我們施源原先要娶的是什麼樣的人,免得她拎不清。”
婆婆從頭到腳把顧清俞點評了一番,說她長相一般,眼神不懷好意,出身不好,幾乎把顧清俞貶低得一無是處,語氣裡全是厭惡和鄙夷。
顧清俞偷聽牆角,心涼了一大截,她從小到大都沒受過這樣的羞辱,婆婆的一字一句,都像是巴掌打在了她的臉上,火燒火燎地疼。唯一的欣慰就是施源沒有站在他媽那邊,而是為了她頂撞了老母親,施源說能娶到顧清俞是他的幸運,他想和顧清俞把日子過好。
顧清俞狼狽地逃離了婆家,心裡堵得慌,她找展翔訴苦,她說:
“我了解不到他媽那個點,我不知道她媽在想什麼,邏輯思維是什麼,想表達什麼,我完全不知道,我覺得今天就是一頭霧水。”
其實顧清俞隻要好好體會婆婆見到她後的舉動,就能知道她為何被輕視,3個原因揭開顧清俞婚姻失敗的真相。
1、門第
施源家裡曾經是大戶,那時候顧家才搬到上海,顧清俞的爺爺奶奶租住的是施家的房子,顧家很窮,隻能租得起北面最小最暗的那間小屋。
施顧兩家家境懸殊,顧家根本高攀不上施家。
後來施家家道中落,施源爸媽下鄉,被迫離開了上海,昔日風光的大小姐,成了粗糙的農婦,由于接受不了人生的落差,施源媽患上了抑郁症。施源媽心心念念要殺回上海,恢複家門的榮光,她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施源的身上。
施源曾經學習成績優秀,還擅長鋼琴和外語,運動也很好,是學校裡的才子,本有實力考上複旦大學的,結果考場發揮失利,志願也沒填報好,隻委委屈屈讀了個專科。畢業後施源留在了上海,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導遊,過得是風裡來雨裡去的奔波生活。
施源聯考落榜,施源媽願望落空,為此抑郁症加重,還添了其他疾病,身體幾乎垮掉了。為了給她治病,家裡積蓄被掏空,施源欠下了百萬外債。
施源一家雖然搬回了上海,也隻能住在髒亂差遠離市區的弄堂裡,施源結交的朋友,都是賣魚賣菜的小人物。
而顧家日子越過越好,買上了房子,還趕上了拆遷,顧士宏當上了老師,顧清俞更是成為了職場精英,買得起千萬塊的房産,遠超施源的階層。
顧家的崛起和施家的衰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施源媽心态失衡了,顧清俞以兒媳婦的身份出現,将施源媽生活的不如意,放大到了極點。這個沒落貴族最後的掙紮,是拒絕和顧家成為親家。
黃家當年和施家門當戶對,定下了娃娃親,黃家後來搬去了國外,黃妹妹考上了哈佛,嫁給了美國議員,裡子面子都有;施源媽對“娃娃親”執念很深,她從骨子裡,就認為隻有黃家這種老貴族才配得上施源。
施源聯考名落孫山,事業普普通通,唯一跨越階層的機會,就是婚姻,施源媽說:
“黃妹妹家的女兒,花襯衫一件,白裙子一條,大大方方的,一看就是淑女的樣子,她身上散發出來的是一種自信呀。”
施源媽不甘心平庸一輩子,施源是她最後的希望,她努力把施源培養成一個正直善良,有格調,有尊嚴的人;高貴地活着,和同樣高貴的女人結親,才對得起列祖列宗。
施源很有壓力,他為此和母親攤牌說道:
“你不能對我給予太高的希望,你的兒子不是大人物,隻是個差勁的家夥,全世界都看得見,隻有你看不見。”
可在施源媽眼裡,她的兒子身體裡流着的是大戶人家的血液,是顧清俞那種小門小戶出身的女人配不上的,明明娶顧清俞是施源高攀了,施源媽卻覺得是自己兒子吃虧了。
施源媽舉手投足之間,都想顯示大家閨秀的風範,她親手給顧清俞泡茶,手法行雲流水;她故意給顧清俞看家裡的相冊,指給顧清俞看哪個是她的外公,哪個是她的舅公。
他們,都曾是體面的貴族裡的一員。
顧清俞隻當是尋常聊天,根本沒懂婆婆的用意,婆婆打聽她父親的近況,甚至假裝無意提起顧清俞爺爺奶奶當年的窘迫,想為自己扳回一局,施源隻得趕忙岔開了話題。
施源娶了顧清俞,婚房還是顧清俞出的,當年隻配租在施家最破的一間房子裡的顧家,搖身一變,騎到了施家的頭上,對于施源媽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施源媽有多刻薄,就有多不甘心。
2、閃婚
顧清俞重新遇到施源前,對婚姻大事幾乎不抱什麼幻想了,與其将就着随便結婚,還不是快活享受獨身;顧清俞想找個人“假結婚”,是為了買房子。
施源為了拿手續費,兩次和陌生女人“假結婚”,房産中介把施源推薦給了顧清俞,顧清俞找了施源二十多年,沒想到重逢是以這樣不堪的方式。
施源自覺配不上顧清俞,顧清俞的光鮮亮麗,襯托得他的落魄尤為刺眼,施源拉黑了顧清俞,想把初戀的美好留在彼此的回憶裡。
然而很快,兩人再次偶遇,命運的安排把顧清俞推到了施源的面前,施源坦白自己的顧慮,顧清俞給了施源很大的信心,施源終于跪地求婚。
兩人感情進展地很快,畢竟有初戀的基礎,顧清俞沒有多加考慮,就和施源領了證。
為了防止雙方家長不同意,施源和顧清俞各自找理由騙到了家裡的戶口本,偷摸去登記結了婚,結婚前沒獲得父母的認可,為這段婚姻埋下了隐患。
私自閃婚,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尊重,施源媽本就在于儀式感,兒子結婚的消息,還是她無意間聽到施源和莉莉的對話才知道的,猶如晴天霹靂,粉碎了施源媽和名門望族聯姻的幻想。
施源媽大發雷霆,施源隻得硬着頭皮交待閃婚的事,顧清俞提出去見他的家人,施源支支吾吾,撒謊說家裡牆開裂了,要粉刷一下才能款待她,顧清俞卻沒有聽出施源真正的意思。施家不歡迎顧清俞,顧清俞卻急吼吼地要往槍口上撞,結果可想而知。
施源和顧清俞閃戀又閃婚,既沒有給家人緩沖的時間,也是對這段感情的不負責任。
兩人對彼此的印象還停留在十幾歲,青春懵懂,那時候的愛情朦朦胧胧的,僅憑着這點心動的感覺,就匆忙結婚,最終隻能敗給現實裡的柴米油鹽。
正如《心居》原著裡寫的:
“人生許多問題都是虛虛實實。愛情是虛的,婚姻是實的。”
施源和顧清俞的人生态度,生活習慣,消費水準,都有着巨大的差異,顧清俞讓施源很自卑,這樣的婚姻,早晚是要出問題的。
愛情和婚姻,其實是兩碼事,錢鐘書在《圍城》裡寫道:
“現在想想結婚以前把戀愛看得那樣鄭重,真是幼稚。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早知道這樣,結婚以前的那種追求、戀愛等等,全可以省掉——可見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讨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心居》原著裡面,施源在婚後一直有壓迫感,和顧清俞在一起很不自在,還不如和莉莉相處随便,他不敢輕薄顧清俞,顧清俞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還刻意講一些葷話,增加暧昧的感覺。
顧清俞就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施源隻是個凡夫俗子,他不想被人嘲諷是“吃軟飯”,女強男弱的婚姻,讓施源很有挫敗感。兩人的婚姻隻維持了兩三個月,施源就提出了離婚。
3、倒貼
顧清俞嫁給施源,不圖錢,隻圖愛,圖施源這個人。
施源是她的初戀,也是她一生最愛的男人,為了施源,她付出了很多。
她舍得給施源花錢,很細心地去在意他的感受,維護他的面子;失而複得的戀人,顧清俞過于珍惜。
顧清俞帶着施源去見她的家人,還以施源的名義,給侄子買了鋼琴課,就是想讓自己家人接納施源,不要因為他條件一般而輕看他。
顧清俞知道施源日子過得窘迫,手裡沒多少錢,施源請她吃飯,她故意隻點最便宜的意大利面和蔬菜沙拉,不讓他有負擔;兩人買床單被罩,顧清俞搶着去結賬,施源一看賬單,一萬多塊,遠超過了他的消費水準。
顧清俞隻想給施源最好的,她擔心弟媳馮曉琴算計顧家的房子,卻對施源完全不設防,還是施源主動提出要簽婚前協定,保護顧清俞的财産。
顧清俞對施源太好了,好到讓施源既愧疚又感激。
然而顧清俞的大方,在施源媽眼裡,就成了妥妥的倒貼。施源媽本就對兒子高看,顧清俞上趕着嫁給施源,更加顯得施源炙手可熱。
莉莉喜歡施源,動不動就給施家送魚蝦,施源媽連擡頭看她一眼都不願意,因為莉莉隻是個賣水産的,上不了台面。
施源和顧清俞結婚,施家幾乎沒花一分錢,沒有婚房,沒有彩禮,連個紅包都沒有;顧清俞什麼都不要,她太“便宜”了,越是容易得到的,越不被珍惜,是以婆婆敢當着她的面,給她難堪。
很喜歡宮崎駿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那你就主動朝他多走兩步,他如果看到你走過來了,卻沒有要迎接的意思,那你就停下來。”
顧清俞明顯對施源甚至施家,都熱情過頭了。馮曉琴倒追顧磊,顧清俞不齒,為此看不起馮曉琴;如今她倒貼施源,同樣被婆家輕視,顧清俞走了馮曉琴的老路卻不自知,真的有夠諷刺。
寫在最後
顧清俞直到離婚也不懂,愛情是有時效性的,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除了往前走,别無他法。顧清俞執着地苦戀施源,卻忽視了兩人分開的二十多年裡,早就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
《心居》原著裡,施源和顧清俞離婚後,勸她找個好男人嫁了,顧清俞看到閨蜜結婚生子,心生羨慕,不想孤獨終老,于是聽了施源的話。
顧清俞主動向展翔獻吻,在這之前,展翔追求了顧清俞近十年,顧清俞初戀夢碎後,認清了現實,覺得展翔值得托付終生。
然而顧清俞對展翔的回應太晚了,展翔早就對馮曉琴産生了愛慕的情愫,展翔委婉地拒絕了顧清俞,顧清俞這才隐約知道,愛情是要講究時機的。
馮曉琴評價顧清俞的一句話說得很對:
“她那麼聰明的一個人,評論别人的事情頭頭是道,有理有據的,事情出到她自己身上,她就不吭氣了。”
這世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無堅不摧的。你曾經以為你絕對把握的人和事,也會在時間和世事的磨砺中或轉身離去,或消逝殆盡,沒有人會一直等在原地。
顧清俞死磕施源,錯過了結婚的最佳年紀,也失去了深愛過她的展翔。
《心居》原著的最後,施源媽自殺身亡,她的那份傲氣,終究還是把她逼上了絕路。有時候面對現實,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勇氣。
永遠活在過去的人,注定要錯過未來。施源媽是如此,顧清俞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