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當孩子對你說出這句話時,哪怕他的主意非常幼稚,明顯行不通,你會用你豐富的人生經驗否定他的想法嗎?

《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是荷蘭插畫家羅埃爾·塞德爾創作的繪本。

在故事的開始,爸爸要帶着大衛和他們家的大狗——牧夫一起去郊遊,交通工具是一輛帶兒童座椅的自行車,後面還挂着一個拖鬥。按照一直以來的慣例,爸爸坐在自行車的前座上,大衛坐在後座上,牧夫則坐在拖鬥裡。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不過,随着大衛漸漸長大,他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對之前的“排兵布陣”不太滿意,覺得自己坐在爸爸後面,前面的視線被爸爸擋住,很不舒服。他有了一個“更好的主意”!他想跟爸爸交換座位,自己坐到最前面蹬自行車。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我們來看看爸爸的反應。他明明知道目前的方法就是絕佳方案,但他沒有阻止大衛,而是讓孩子去做、去試,讓他看看自己的方法能否行得通。可惜,第一次換座沒成功,大衛沒掌握好方向,大家摔到了坡下,幸好隻是一個小坡。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第一個方法不成功沒關系,大衛又開始琢磨。怎麼調整才能更好呢?他覺得第一次失敗是因為爸爸坐在自行車的後座上,他的體型太大了,使得自行車搖晃,而自己的力量太小,沒法保持平衡。很快,大衛又想到了一個“更好的主意”。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但是,又出現了新的狀況……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再一次努力思索。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我有一個更好的主意。”

再一次失敗。

再一個好主意。

……

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後,大衛終于想明白了——應該讓力氣最大的爸爸來蹬自行車,確定前行的動力;讓左搖右擺的牧夫坐在最後面的拖鬥裡也是最合适的,這樣它才不容易掉下車去;而自己呢,坐在他們中間的兒童座椅上才是最佳方案。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回頭數一數,他們一共換了幾次座位?以A代表爸爸,B代表大衛,C代表牧夫,他們最開始的座位順序是:ABC。根據大衛的方法,他們一共調整了五次座位順序:BACBCACBAACBABC,最後,大家又回到了最開始的位置,跟出門時的座位順序一模一樣。

看起來,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這孩子真是瞎折騰!

但是,經過這一番折騰,大衛已經不再是最開始隻知道坐在兒童座椅上的那個大衛了。

他變得更會想辦法,有耐心,内心更強大了。

他通過提出質疑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想出了新的方法,并且大膽嘗試,面對失敗時,他繼續思考,想出下一個“更好的主意”,繼續試……他沒有吹牛,一直在行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錯,最終找到了最佳方案,并且深深地為自己感到驕傲,瞧他最後摟着爸爸的樣子就知道了。大衛覺得自己很棒!

大衛的爸爸也很棒,全程沒有阻止,沒有責怪,沒有“劇透”,在大衛試錯的過程中一直在旁邊幫他“修補”,最後沒有搶功,也沒有“補刀”,說一些打擊孩子積極能動性的話,比如“我早就知道……”。這是一個懂教育的爸爸,是他讓這個故事轉了起來。

如果沒有爸爸的格局,大衛在第一輪失敗後恐怕就得老實待着了。因為爸爸默默的支援,大衛才有了不斷嘗試的可能。

也許,孩子的最佳方案就是最開始大人使用的方法,但是,經過這一輪的質疑、實踐、改良,孩子才弄明白了為什麼這個方法是最好的。在下一次遇到問題時,他會繼續嘗試,也許還會找到更優秀的方法,因為他充滿了自信,他有行動力。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不試錯永遠不知道正确的方法有多麼珍貴。在孩子不斷嘗試的過程中,他不僅獲得了新的能力,也更能了解、包容他人,因為他知道每一種方法都值得我們尊重。

父母的成就感不應來自于自己知道得比孩子多,而是培養出一個可以自主學習、不怕碰壁、有行動力、可以解決問題的孩子。

請把擷取勝利果實的成就感交給孩子。讓孩子去行動,去試錯,去創造,體驗自己可以想出更佳辦法的絕妙感受。

父母就大方地、真誠地對他說一聲:“你真的很棒!”他一定會露出像大衛那樣的笑容,那麼舒心,那麼自得。

試錯後的孩子,已不是原來的那個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