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産手機,沒有捷徑可走。
文丨華商韬略 張靜波
2007年的諾基亞,如日中天。
盡管摩托羅拉和三星虎視眈眈,中興、聯想等國産品牌緊追不舍,諾基亞仍然掌控着全球40%的市場佔有率。
直到蘋果的出現,打破了遊戲規則。
蘋果憑什麼終結諾基亞的霸主地位?這對國産手機征戰高端,又有什麼啟示?
【華為淡出,國産手機沖頂高端首戰失利,錯在哪裡?】
國産手機面臨一場新的挑戰。
随着市場逐漸飽和,整個行業進入發展瓶頸期。如果不思進取,就隻能困死在中低端。唯有向上突破,才能沖出一條活路。
這個趨勢,自從兩年前華為淡出後,變得尤其明顯。幾乎所有的頭部手機廠商,都在華為之後,加快了高端布局。伴随這一程序,旗艦手機的硬體配置也越來越豪華。
以晶片為例,從骁龍888到骁龍8 Gen 1,高通每釋出新一代處理器,都會被熱捧;影像領域的競争尤其激烈,不但攝像頭從單主攝變成現在的四攝、五攝,手機像素更是直線飙升,當蘋果還在堅守1200萬像素時,大多數國産旗艦手機已經做到1億像素;螢幕的競争同樣白熱化,OLED取代LCD成為标配,重新整理率從90Hz躍升至144Hz,顔色從1600萬色提高到10億色。
然而,豪華的硬體配置,換來了使用者的認可嗎?答案不太樂觀。
盡管國産手機在攝像頭、螢幕等很多硬體參數上,超過了蘋果,但手機的綜合體驗與後者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蘋果A系列晶片,性能依舊強大。同樣是OLED屏,蘋果手機無論色彩、色域還是亮度,看起來都更舒服。甚至在近年來,國産手機自認為進步最大的影像領域,蘋果依舊保持着強大的實力,DXOMARK手機影像能力排行榜上,前5名蘋果獨占2席。
這種差距,最終展現在了市場佔有率上。CINNO Research的資料顯示,2021年,在5000元以上高端市場,蘋果的份額從2020年的48%大幅增長至75%。
▲資料來源:CINNO Research
兩年前華為淡出後留下的高端市場,幾乎被蘋果一家獨吞。慘淡的資料,基本宣告了國産手機第一次沖擊高端失敗。
而失敗的原因,恰恰就在于堆硬體。
堆硬體、拼參數,固然能提升産品的性能,但沒有對使用者、對硬體的深刻了解,就很難釋放其最大的性能。更何況,對大多數手機廠商來講,硬體也并非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隻滿足于做一個産業鍊末端的拿來主義者,那就很容易淪為一個組裝廠,失去對整個産業鍊的話語權。
這并非危言聳聽。過去兩年,當海外核心部件廠商賺得盆滿缽滿時,國産手機卻硬生生将高端市場,變成一片内卷的紅海。靠堆硬體撐起的高價旗艦手機,并沒能激起消費者的換機熱情,眼看備貨變成了庫存,又着急着降價,最終寒了消費者的心。
尴尬的國産手機,如何才能走出這混亂的局面?
答案是,像蘋果一樣,掌握高端技術話語權。
【搶占高端技術話語權】
高端市場的競争,本質上,是底層技術的話語權之争。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蘋果之是以能擊敗諾基亞,重新定義手機市場,靠的是以多點觸控為代表的軟硬體協同能力,以及此後在晶片、螢幕、影像等諸多領域的技術突破。
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後,離不開軟體和算法的支援。正是基于使用者痛點,用軟體和算法對硬體進行底層調校的能力,讓蘋果在高端市場上領先于對手。
初戰未捷的國産品牌,逐漸意識到技術話語權的重要性,并開始迎頭趕上。
這場話語權之争,主要圍繞影像、安全、AI體驗、軟硬體協同四大痛點展開,最終的目的是用技術解決使用者痛點。
比如在手機影像領域,正在進行着“解決痛點”的競技。
把目光放到整個手機市場,OV試圖以單點影像技術突破“防線”,雖然單點技術确實有所創新,但整體少了點迅猛的氣勢。真正能一拼的或許是蘋果和榮耀在計算攝影上的較量,這也是2021年手機市場的一出好戲。
計算攝影是近年興起的手機影像技術。2016年,谷歌在Pixel手機上首推這一技術。随後,蘋果Deep Fusion通過機器學習(ML)算法,對照片進行逐像素處理來獲得最優的拍照效果。蘋果手機1200萬像素攝像頭,之是以絲毫不輸國産旗艦手機,秘密之一就在于此。
而在2021年,榮耀Magic3系列首推多主攝融合計算攝影技術,讓手機攝像頭告别單兵作戰模式,對蘋果進行了突襲式的沖擊,因為它解決了使用者拍照的實際痛點,甚至讓一些果粉有了“倒戈”的想法。
此外,安全更是手機使用者的另一大痛點。
個人隐私一直非常受使用者的關注。在這方面,蘋果是最早的先行者,iOS一直以注重隐私保護著稱。安卓陣營也在迎頭趕上,比如OPPO、小米等廠商,不斷在系統中增加限制廣告跟蹤等隐私保護功能,甚至超越了蘋果,例如迎合消費者需要推出“手機維修模式”,蘋果至今還未有這一功能。
但要徹底保護使用者隐私,僅僅在軟體層面上做文章還不夠。榮耀Magic系列采用獨立的硬體安全晶片和雙TEE(可信執行環境)軟體安全防護,通過軟硬體一體化,實作智慧隐私通話,即便在電梯、會議室、計程車等相對安靜的公衆場合下接打電話,也能保證隻有自己能聽到,不用擔心通話洩密,極大滿足了高端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影像、安全,近年來,國産手機還在AI體驗領域持續發力。
此前華為手機很多底層優化,都建立在AI能力之上,比如影像能力,比如隔空操作。榮耀則在榮耀Magic系列誕生之時,就全力為消費者打造更好的AI體驗,比如AI人像引擎,以及上面講到的智慧隐私通話。他們和蘋果一起,引領了手機行業的AI浪潮。
硬體比拼完之後,各大手機廠商還在軟硬體協同上展開了PK。對此,各家側重點不盡相同,比如小米的重點是晶片,vivo的重點是記憶體,而榮耀則以AI為底層邏輯,針對影像、螢幕、晶片進行三大調優。
以晶片為例。高通骁龍晶片性能出色,但如何“馴服”它,讓這把“火”不再燒到消費者手上,卻是個業内難題。
對此,各家都在嘗試努力。榮耀早在四年前,就釋出三大自研Turbo技術。新一代Magic4通過Magic Live智慧引擎進一步賦能三大Turbo技術。強大的底層優化能力,充分激發了晶片的潛能,為手機帶來強悍的性能。用榮耀CEO趙明的話來說,一款高端晶片就好比一把青龍偃月刀,在周倉手中平淡無奇,到了關羽手中卻成了神器。
不僅榮耀,兩年前,vivo也通過算法實作了手機記憶體和閃存的融合,将8G記憶體手機做出12G的效果。這種底層調校能力,如今正成為各大手機廠商正面PK的主戰場。其最終的目的,用榮耀CEO趙明的話來講,就是:同樣的晶片,更優的體驗。
再來看螢幕,這也是影響手機體驗的核心原件。過去,很多廠商習慣拿來就用,不做任何的調校,以緻視覺體驗較差,遠不如蘋果。這種情況在最近幾年得到明顯改進,國産手機開始在螢幕顯示上發力。比如,小米和OnePlus都在強調色彩表現的精準度。榮耀更是做出創新性的改進。Magic4首次實作在LTPO螢幕上搭載1920Hz高頻PWM調光功能,既有自适應高刷的省電和流暢,還有更好的護眼效果。
底層技術,過去一直是蘋果等外資巨頭的護城河。如今,以華為、榮耀為代表的國産品牌,不但逐漸掌握了高端技術話語權,還推動螢幕等高端元器件的國産化創新,實作産業鍊共赢。這為國産手機征戰高端市場,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對标蘋果,開創下一個手機時代】
盡管國産手機在底層技術上,已取得長足進步。但目前來看,發力的方向,還主要停留在性能、影像等硬體層面。
過去十年,如果說手機行業有什麼大的變化,那就是:以AI為代表的軟體技術,快速崛起,并深刻改變了這個行業。過去單純拼硬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
蘋果之是以是蘋果,不僅在于其性能強大的自研A系列晶片,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幾年積累起來的軟體能力,尤其是AI能力。這種軟硬體一體化的創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間,就可以追趕上。
過去兩年,越來越多的國産品牌紮根底層技術,對标蘋果。比如,vivo就表示,自研影像晶片隻是第一步,未來目标是對标蘋果。小米也宣布,“正式對标蘋果,向蘋果學習”。榮耀更是長期踐行技術研發和使用者體驗“雙輪驅動”的極緻産品主義,立志做全球标志性的科技品牌。具體來講,榮耀在全球市場上,跟最強者蘋果PK,在國内市場上,要超越的對象隻有華為和蘋果。
對于過去習慣内卷的國産品牌來講,這種一緻對标蘋果、對标行業最強者的态度,無疑是個良好的開端。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截至目前,能夠在安全、影像、軟硬體協同和AI等四大領域都掌握技術話語權的國産品牌還沒有出現。
相比之下,榮耀或許是最有機會突圍的。
過去兩年,榮耀除了在影像、安全等原有優勢上穩紮穩打外,還在AI方面持續發力。最新釋出的Magic4,更是依托榮耀的AI能力,以三大Turbo圖形加速技術,開創了旗艦手機的AI新賽道。
而市場,也開始加速回報那些紮根底層技術、厚積薄發的企業。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蘋果領銜國内手機市場,榮耀以16.7%的市場佔有率,躍居第二。
市場佔有率回升的背後,是榮耀産品力的提升。
随着摩爾定律逼近極限,以及手機零部件的激增,單純靠堆硬體,在狹小的空間内提升手機性能的道路,已經越走越窄。
而基于對使用者的了解,通過AI技術,從底層上實作架構優化和軟硬協同,來實作使用者體驗提升的道路,才剛剛開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AI開啟了下一個手機時代。
更重要的是,AI帶來的不僅是手機的智慧時代,也是跨螢幕、跨裝置、跨系統、跨生态協同,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
手機廠商之間的競争,已不僅僅局限于手機。比如,在Magic4釋出會上,榮耀同時還釋出了Earbuds 3 Pro耳機等全場景産品。
在這個新的智慧時代,誰能夠建構以AI能力為驅動的體系化創新能力,從底層重構産品的智慧體驗,誰就能夠在未來的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的戰場,給國産手機第二次沖擊高端創造了機會。而剛剛釋出Magic4的榮耀,拔得頭籌。
但高端市場從來不是一場登頂遊戲,而是面向科技創新的一場攻堅長征。國産手機要想開創屬于自己的高端時代,就必須:
走出舒适圈,走一條正确但艱難的路。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