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特别會說話》這本書中,講了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個人間有名的馬屁精遇到了閻王。

閻王怒斥:聽說你專拍馬屁,我最痛恨你這樣的家夥。

馬屁精一聽,趕緊磕頭賠罪,說道:冤枉啊,閻王爺你有所不知,世人都喜歡拍馬屁,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啊。如果世人都像你這般明察秋毫,公私分明,我哪裡需要拍馬屁啊。

閻王笑道:諒你也不敢拍我馬屁。”

看完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聊天是一門藝術,而最高境界莫過于:

無形之中,早已讓對方跟着你的思路走下去;批評的意見,在你嘴裡說出來,也變成了讓對方十分樂意接受的事情。

即使對方在追捧一個人,對方也絲毫聽不出其中的阿谀奉承。

其實,無論在社交還是在感情裡,讓人感到舒服的,往往是“情商高,懂得贊美”的人。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01

跟“懂得贊美”的人聊天,是一件放松的事情

情商高的人,具備哪些明顯特征?

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是:懂得贊美,換位思考。

跟對方聊天時,他總是能夠恰到好處地切入話題,一句話說到關鍵點。

當你在分享自己的成績,想要炫耀一番時,對方隻會默默地捧場,不會拆你的台;

你提出意見和想法的時候,即使對方心中跟你産生了分歧,也會十分尊重地聽你先說完;

你遇到了煩心事,說起了讨厭的人和某些事,對方會表現得跟你“同仇敵忾”,站在你這邊;

你不想說話,隻想要一個人安靜陪着的時候,對方也不會多嘴。

生活中,但凡你能夠遇到這種人,你就應該感到慶幸。

因為他們身上集齊了一個人高情商的優點。

懂得換位思考,會察言觀色,更懂得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

想遇到這樣一個朋友或者戀人,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這種感覺就像什麼呢?

當我們在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跟年長的哥哥姐姐或某些長輩聊天。

跟長輩聊天的時候,會讓我們感到放松,有種被了解的感覺。

為啥?

我們說的,對方都懂;我們的意思,對方總能在第一時間察覺。

這是思維,眼界上的碾壓。

正因如此,才讓我們感到放松、舒适,有種“你懂我”的錯覺。

可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交朋友的态度和要求也變得愈發苛刻。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02

“皮格馬利翁效應”:贊美永遠是最好的溝通技巧

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效應,用來形容:

與人相處時,贊美、信任或期待,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東西;它能夠給人暗示,啟發,增加對方的自信,調動對方心中積極的部分。

簡單來說:

這是一種積極的語言暗示,主要通過贊美和期待的方式,給對方建立更強的自信心。

這個效應背後,有一個故事。

在一所學校裡,校長随機安排了一批學生進入了一個“尖子班”,并且口頭承諾給予這些學生好的資源。

但事實上,這些學生的成績很一般,而且有些學生很調皮,不聽話。

然後校長就找這些學生挨個談話,意思是:“你們都是很優秀的學生,這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然後,在接下來發現,這些學生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升。

最終,這些學生都考上了很不錯的學校。

這個故事就說明了:

人的内心是需要積極暗示的,給了他們希望、贊美和積極的态度,他們就會爆發出更多的能量。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在跟别人相處時,什麼樣的人讓你感到舒服?

一個人總是貶低你,當衆嘲諷你,不給你台階,不尊重你。

另外一個人,贊美你,願意傾聽你,并且總是鼓勵你,支援你。

這兩個人,哪一個更容易讓你産生好感?

答案很明顯。

心理學上認為,每個人都需要積極的能量,都渴望得到正向的回饋和贊美。

是以說,想要跟别人建立好的關系,那麼就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贊美”的人。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03

如何提高在社交中的吸引力?

第一:學會贊美,懂得示弱

如果你跟對方剛接觸沒多久,如何做才能快速拉近你們倆的距離,降低戒備心?

最好的辦法就是:有意無意地贊美。

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引導對方說,多傾聽,這樣才能降低對方的防備心。

因為人的内心深處,都有着強烈的分享欲。

一旦讓他打開了話匣子,那麼他就會滔滔不絕地說更多。

這個時候,你隻需要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回應,附和或贊美就夠了。

不僅要學會贊美,還要學會示弱。

比如說:

一起做同一件事情,即便你的能力比他強,也不要急着表現自己,而是将優勢讓給對方。

如果你有事情需要地方的幫助,就應該這樣示弱。

公司裡舉行了一次籃球賽,你見過有幾個員工,會明目張膽地不給上司面子,領先幾十分?

都會找各種理由和失誤,避免讓對方下不來台。

這就是示弱。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第二:傾聽與回報

山本耀司說過這樣一段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到的,隻有撞上一些别的東西,反彈回來,你才能了解自己;是以,跟很強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碰撞,你才能知道自己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需要跟更厲害的人交流?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跟對方相處交流,學習經驗,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到彼此間的差距,然後補足自身的缺陷。

是以,跟别人交流時,一定要學會傾聽。

少說話多傾聽,能夠避免你犯錯誤。

而在傾聽的過程中,給予對方積極的回饋,在恰當的時機給他回應,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多數場合下,都不要讓自己成為社交的“焦點”,因為言多必失。

将表現的機會讓給他人,才能獲得他人對你的尊重和信任。

舍棄“小我”才能獲得“大我”。

心理學:跟這樣的人聊天,會讓你感到很舒服

今日話題:

你覺得,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更舒服?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