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洞庭作家】魏樹枝/童年之樂

童年之樂

作者:魏樹枝

【洞庭作家】魏樹枝/童年之樂

快樂是天賦童年的權利,需要成人保護;快樂是兒童健康成長的糧食和營養,需要社會予以保障。以任何名義剝奪兒童的快樂都是自私而殘忍的。可是,當成人的生存環境變成激烈的戰場時必然會殃及池魚,在兒童的土地上演。我為現在的孩子過重的學業負擔、過重的教育訓練任務和過重的精神壓力感到惋惜,但又無能為力,便常常情不自禁地穿越,去重溫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苦中作樂的童年歲月。

兒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小時候,與我年齡相差不大的玩伴很多。到了夏天,吃過晚飯,往屋前的地坪一站,不一會就有小朋友陸續到來。我們毫無目的地互相追逐,或由年齡稍大點的孩子組織玩警察抓強盜、老鷹抓小雞等。地坪裡的這群孩子,仿佛是整個村子的心髒,他們的嘻笑和歡樂使村子充滿了活力。玩累了,就紮進大人堆裡聽他們講鬼故事,聽着聽着,身上就會一陣陣發緊發麻,有時眼睛不自覺地往四周看,遠處朦朦胧胧的樹林頓時變得特别吓人,于是就黏着大人不敢動,直到散場。有時在月光下抓石子、跳房子、踢毽子,跳草繩,呈現出悠閑的田園生活場景。白天抽陀螺和滾鐵環,和同伴比技術比速度,相視一笑就完,輸赢并不重要。純粹以玩耍的快樂為目的、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遊戲和比賽伴随着我的童年,使我的童年充滿了歡樂。

長大一點後,每個孩子都要參加勞動。有時分擔家務;有時也參加集體勞動,掙一定工分。分擔家務就是掃地,割豬菜和打柴。割豬菜時,提一個竹籃,拿一把鐮刀,去田間地頭尋找豬能吃的野菜野草割回來。由于場地限制,小夥伴常分頭行事,沒什麼樂趣。打柴就不同了,拿一把柴刀和一根草繩,或拿一把鋤頭挑一隻籮筐,邀上幾個夥伴,一路說說笑笑,逗逗打打進山去,找到一個合适的地方就開始玩耍。印象最深的是爬樹,茶樹不高不大,彎曲成各種形狀,韌性特别好,男孩女孩都能爬上去,站在樹杈上打鬧或躺在樹杈上聊天。苦珠樹高大,但不結實,樹皮粗糙,女孩子一般爬不上去。苦珠果實成熟以後是一種美食,很誘人,男孩子就爬上樹去摘,有時站在樹梢上搖,苦珠就像下雨一樣掉下來,噼噼啪啪地響,女孩子在底下撿,砸到頭上手上還有些疼,但很快樂。松樹也是經常爬的,一則松球是柴的重要來源,二則松樹上常有斑鸠做窠,搗鳥窩,掏鳥蛋,是我們小時候做得最多的壞事。有時候,我們會像猴子一樣,從這根樹跳到那根樹。不過,爬樹也有很多危險,雖然掉下來的情況不多,但一次就夠受。還有,樹幹上常有毒蟲子做成硬殼的窩,窩上長滿密密麻麻的黑毛刺,這種毛刺一旦紮進皮膚,當時又痛又癢,過後還會潰爛。我手臂上至今還留有無法去除的印記。僅管如此,現在想起來,我還是想去爬一次樹,那種快樂沒有什麼可以代替。

隊上出工也有很快樂的事,比如放牛。放牛既輕松又自由,把牛牽出來選有草的山上一丢,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比如兩個人下成三棋,幾個人聊天等。但我最喜歡的是一個人靜靜的坐着或仰躺在山上:看藍天白雲,看青山綠水;聽人喧牛嗷,聽蟲鳴鳥叫。有時對着曠野高歌一曲,有時貼着松林哼支小調,有時閉上眼睛想一會事。等牛把肚子吃得滾圓的時候,騎上牛背悠哉遊哉地往回走,像得勝回朝的将軍。我家有一隻櫃子上畫的就是放牛娃騎在牛背上的情景,隻不過那個牛背上的孩子吹着橫笛,我沒有笛子,也不會吹,但快樂是相似的。

再大一點就有一些文化活動了,主要是看戲和看電影。最早看過幾次皮影戲和雜技,皮影戲看過什麼節目現在完全沒了印象,雜技則還能記起一個大姑娘走鋼絲,一個小姑娘耍盤子,一個大人噴火焰等細節。印象比較深的是看嶽陽花鼓戲,實際上是現在所說的巴陵戲,《秦雪梅吊孝》《卷席筒》《湘幹子遊樓》等戲劇都把我看哭了。《卷席筒》是在大隊部(沒有專門的房子,實際上是一個處在較中心位置的生産隊)的地坪看的,由于沒有凳子坐,個頭又矮,我爬到地坪邊的一棵樹上,蹲在樹杈看了半晚,一邊看,一邊流眼淚,用手去擦眼睛時差點掉下來。戲唱完了,我從樹上下來時腿腳完全麻木,靠在樹上半天動不得身。有了電影以後,看電影成為所有農村人的文化大餐,男女老少趨之若鹜。印象較深的是,北韓劇情片《賣花姑娘》看哭了不少人,《一個護士的故事》裡面的女主人公長得特别漂亮。看電影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隻要聽說哪裡放電影,無論多遠都會趕去。有時消息并不準确,趕了十幾裡到達某個村莊,結果并沒有放電影,于是怏怏地往回走。第二天有人問昨晚看什麼電影,就說“英雄跑白路”,但并無後悔之情,反而樂在其中。

上學路上有很多快樂。我們生産隊離學校有兩三裡地,這一段距離就是一條快樂的通道。我們可以在上學放學的路途中追逐、采蘑菇、抓青蛙、捕魚,甚至偷偷下水塘遊泳(我拙劣的狗刨式就是那時學會的)。采蘑菇是一件特别快樂的事,放學回家有一段全是小山路,如果是長蘑菇的季節,我們就在叢林中搜尋前進,看到紫紅色的蘑菇像傘一樣撐在茅草堆裡,或者像扣子一樣扣在草叢中,采下來,拔一根長長的茅草杆把它們串起,看着那鮮嫩的肉質,還沒煮就垂涎欲滴,别提有多開心。還有抓魚,每到春天雨水充沛的季節,溝渠也好,水田也好,池塘也好,到處都是汪汪的水,有時還會把我們上學的路也浸掉。不說在水中摸索前進既緊張刺激又興奮快樂,單說在很遠的地方聽到鲫魚上水的噼啪聲,心就跳到嗓子眼——上一塊田裡的水流向下一塊田,或者田裡的水流向水塘,鲫魚就會逆水往上竄。落差大的地方,魚一次上不去,就不停往上飛,那種響聲比所有的音樂都要動聽得多。流水下瀉的缺口下面往往形成一個沖擊坑,裡面擠滿了密密麻麻的鲫魚,伸手去抓,一抓一個準,折一根小樹枝把它們串起來,回家又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鮮美魚湯。在快樂的玩耍中獲得美味,這樣的童年不後悔!

即使在學校,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也讓我們體會到很多的快樂。比如修107國道時,班上組織我們去水港撿石頭賣錢攢學費,三十幾個小孩子挽起褲腿赤着腳在淺淺的溪水裡找石頭,那場面就充滿了喜樂的氣氛。打水架、追小魚、抓螃蟹都是老師管不住的事,隻能在一旁提醒:别摔倒!别摔倒!一下午的快快樂樂還換來免交一期學費,何樂而不為!農忙季節,學校組織我們下生産隊勞動,比如插秧、薅

禾等,算是落實教室牆壁上貼的教育方針:教育要與生産勞動相結合。那時我們讀書做作業的時間是少些,但在社會實踐的快樂中健康成長。

當然,放學以後我們也絕不會讓自己寂寞。比如從泥土裡刨幾條蚯蚓去水塘罾小魚小蝦,用棉絮揉成小圓球釣蛤蟆,用橡皮筋做彈弓打小鳥,編一個羅網捕麻雀,掐一根蓍草測吉兇,選摘漂亮的樹葉壓幹做書簽,夏夜追捕螢火蟲裝進玻璃瓶作燈盞等等等等。我們在與大自然的交往中獲得豐富的物資、娴熟的技能、聰穎的智慧和強壯的體魄,還有健康的心智和愉悅的精神。是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聽說過現在的青少年中相對普遍存在的自閉症和精神抑郁症。讓我們的少年兒童回到大自然中去吧,它廣闊豐厚,無私無偏,不僅饋贈我們生活的物資,更随時給我們以快樂,那裡才是兒童真正的精神樂園。

我的童年物資不充足,甚至缺衣少食;文化不繁榮,甚至有些單調;父母也不溺愛,近乎野生雜長。但我的童年根植于泥土,根植于自然,根植于生活。快樂是上帝種植于我們心中的種子,自己沒有貪婪,父母沒有攀比,社會也沒有狂躁,便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它像花一樣開放。對于兒童來說,擁有快樂比什麼都重要。

【洞庭作家】魏樹枝/童年之樂

作者簡介

魏樹枝,教師。熱愛寫作,在報刊和網絡媒體發表詩歌散文300多首(篇)。 

圖檔: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