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靖邊霸王鞭
靖邊“霸王鞭”是流傳在靖邊民俗“社火”中的一種歌舞形式,在民間俗稱不一,如“打花棍”、“打蓮廂”、“渾身響”、“金錢棍”等。靖邊代表性的“霸王鞭”流傳于甯條梁鎮、東坑鎮、張家畔鎮、鎮靖鎮等。據了解,甯條梁鎮、東坑鎮流傳時間最早,表演活動也更具有廣泛的群衆性、代表性。

秦漢以來,靖邊一帶為曆代屯兵戍田之地,形成“兵民參半”的人戶結構。兵中武舞流行民間是很自然的事情。明清間,無論戍田定居的民戶還是流落江湖的藝人,都是促成武舞向民間舞蹈轉化和互相融合的重要因素。靖邊民俗舞蹈“霸王鞭”根據地理、曆史、生産方式以及清光緒年間《縣志》對“社火”的記載證明,清代已很盛行。
可以說,靖邊“霸王鞭”是在獨特的地理環境、悠久的曆史及濃郁的民間文化氛圍下産生的。一九七六年,任孝同志任文化館館長後,由副館長陳勇同志負責組成了專門班子,挖掘和發展了靖邊霸王鞭,在此基礎上,專業人員和民間老藝人共同傳承了“霸王鞭”表演。九十年代,由王志利作曲,張仁編舞的“霸王鞭”舞蹈《飛鞭迎春》頻頻在舞台上演出。
在音樂上以陝北民歌《二郎妹子推炒面》為素材,經過改編發展,使其音樂與舞蹈溶為一體,不僅便于表演,而且氣氛熱烈。在表演上,棄舍了原來動作單調,結構簡單的弊端,采用單打、齊打、對打、賽打、縱橫穿插等藝術手段,表演内容巧妙地與音樂相結合。多次在省、市、縣演出深受觀衆的好評。
2006年在西安“萬年大酒店”表演半年之久,外賓給予高度評價。該節目多次獲獎,并在周邊地區的舞台上廣泛流傳,受到各界人士和藝術界同行們的好評。
代表人物
耿向東,靖邊“霸王鞭”榆林市代表性傳承人,将全部的業餘生活投入到了文藝活動中,愛好舞蹈表演,多次參加過榆林市民間文藝調演。六十年代與劉正邦學習靖邊“霸王鞭”技藝,七十年代又跟民間藝人杜林老師學習靖邊“霸王鞭”技藝,八十年代師從米立中老師學習靖邊“霸王鞭”。參加過西影在甯夏拍攝的“黃河謠”電影拍攝,是舞蹈“霸王鞭”表演的導演和骨幹。從藝近四十年,曾多次參加過市縣舞蹈表演、調演,多次對本縣内春節大秧歌的“霸王鞭”表演進行過藝術指導,深受群衆歡迎。
鄭振霞,靖邊“霸王鞭”榆林市代表性傳承人。自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刻苦學習文藝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加了陝西省青年職業學院,技術學校北京市文化藝術中心,陝西省戲劇協會的業務教育訓練。
馬宏旺,靖邊“霸王鞭”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原靖邊縣文化館黨支部副書記、靖邊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舞蹈指導專家。
李文婷,靖邊三小舞蹈老師、“靖邊霸王鞭”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重要價值
靖邊“霸王鞭”在陝北民間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代表性。它與流傳在全國各地的同類舞蹈,在形式有着不同特點。是流傳靖邊并深受群衆喜歡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形式。
靖邊“霸王鞭”是靖邊民間藝術之寶,可以展現靖邊的文化風貌。搶救和保護靖邊“霸王鞭”,吸取其舞蹈發展衍化經驗,能夠為建設新時期特色文化,豐富人民群衆文化生活,産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靖邊“霸王鞭”其舞蹈風格,多表現出古代武舞的遺風,舞動過程中須以霸王鞭擊打或撞擊地面、腳心、膝、胯、肩、肘、手等各部位,自然震動,銅錢作響,造成複雜的節奏變化,由此引動全身的擰、擺、伸、躍和小腿的變化,雙腳的跳躍,形成各式各樣的舞姿和動作;舞蹈時而剛毅矯健,時而婀娜多姿;舞風熱情、奔放、開朗、潇灑;高潮時舞蹈随着音樂節奏變快,動作更加奔放熱烈,伴着激昂的号角,猶如圍獵場景的再現。
靖邊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廣電局主辦
監制:林澤
策劃:方強
主編:燕昆山 責任編輯:馬金娥
掃
碼
關
注
靖邊文旅 /抖音·快手 /微網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