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6歲青年受傷昏迷80多天被奇迹喚醒

漫長或短暫的人生充滿各種意外,你會怎樣去珍愛身邊的人,你會怎樣去表達不輕易放棄?對于邵晖(化名)的家人來說,不放棄就是在他陷入長達80多天無意識狀态的日子裡,堅持給他翻身、擦背、按摩身體,在他的耳邊呼喚他的名字,直到他突然能夠做出回應,從嘴角微微動,到點頭搖頭,到哭泣、微笑,一點點進步,到能夠坐起來,能夠被攙扶着去做艱難的康複鍛煉……

如果不是半年前那場意外,26歲的陽光男生邵晖,可能還會每天在球場上肆意奔跑、揮拍,灑汗、入樽。如今,一度被判斷“無望蘇醒”的他醒了,還能像個孩子一樣,從吞咽、說話到擡手、擡頭,每一步重新學習,這對他們一家來說已是最大的安慰。這是不離不棄帶來的生命奇迹。

“我們不放棄,因為那怕在他睜着眼昏迷的日子裡,我覺得他眼裡有光。”對邵晖這個親侄子很有感情的姑姑邵菁(化名)說。

在3月22日第二個“世界昏迷日”前夕,邵菁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康複科和記者分享了邵晖的故事。

26歲青年受傷昏迷80多天被奇迹喚醒

生命被一場事故按下暫停鍵

邵晖畢業于大學的體育專業,在大學還沒畢業的時候就被現在任職的網球俱樂部看中,成為了一名網球教練。這樣一個熱愛運動、性格樂觀、體魄強健,正值大好年華的男生,孩子們的“明星教練”、親友同僚們眼裡的陽光男孩,卻在半年前被突然按下了生命的“暫停鍵”。

2021年8月21日下午,邵晖正走在自己居住的番禺一小區裡,突然被一輛送快遞的電動車意外撞倒,頭部着地。半個小時後,120急救車将他送到了附近醫院,被診斷顱内多發性出血、腦幹出血,腦挫傷等。

醫院随機實施了急診手術,但術後情況仍較為嚴重。8月27日,邵晖被轉至市區某三甲醫院ICU,雖然腦水腫已逐漸消退,卻不斷出現肺部感染,整個人也始終呈現重度的睜眼昏迷狀态。醫生判斷基本沒有醒過來的可能,也委婉地對邵菁說,“這樣子救回來也沒用了。”

“不能放棄,他的眼裡有光”

家裡的大兒子突然遭受這樣的無妄之災,從農村家裡趕到廣州的邵輝父母感覺天都塌了。“那陣子,我哥嫂他們可以說真的是完全無措的。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好,該做什麼決定好。”邵菁回憶。但作為姑姑,對這名一直很投機、很有感情的侄子,邵菁無法放棄。

“我覺得他眼裡是有光的。”邵菁畢業于醫科大學,但她認為自己的判斷更多不是來源于自己的醫學專業背景,而是處于家屬的關切和細緻觀察。

在邵菁的堅持下,2021年9月14日,邵晖轉入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神經内科,當時邵晖的腦電圖甚至不成波形,感染令他高燒四十多度不退。經過一系列抗感染等治療,半個月後的9月30日,邵晖又轉入了該院康複醫學科,由副主任謝秋幼接手負責。

在康複科,邵晖接受了高壓氧治療,謝秋幼還果斷決定拔除氣管切開管與尿管,進而減少反複感染的風險。

對于昏迷的患者來說,家屬的細心觀察與耐心照護至關重要。

那段時間,邵晖的媽媽在醫院衣不解帶地照顧他,邵菁指導她每半小時給兒子拍一次背、翻一次身,活動一下肢體、按摩肌肉,甚至扶起來坐一坐。邵爸爸則負責後勤保障,送飯做菜。後期,兒子的營養供應是通過鼻飼管,将破壁機打碎的流質食物直接打入腸道。

“很多護理其實可以交給護工,但我們覺得家人親自陪伴照料對他來說很重要。這種支援無法替代。”邵菁說。

盼來了生命重新開機的奇迹 他像孩子般學習一切

很長一段時間,一家人的生活都圍繞着昏迷的兒子展開。不放棄喚醒的希望,可那種持續的昏迷狀态卻讓人幾近絕望。

最早的微弱星光在9月25日點燃。當天上午,不在病房的姑姑邵菁像往常一樣通過手機視訊試圖跟邵晖互動。在喊了他的名字後,邵菁突然看到螢幕那端侄子的嘴角微微動了一下,像是一絲久違的微笑。“幅度很小,但已經夠驚喜了,我們觀察到他笑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邵菁說,此後情況在一點一點地在好轉。

家裡人喊他,偶爾會得到眨一下眼睛的回應。“當時我們想,隻求他能醒來,隻要能醒過來就什麼都好,我們沒有再多的奢求,”

11月3日,身體狀況較為穩定的情況下,神經外科為邵晖進行了顱骨修補手術。

這一次的顱骨修複,很可能對邵晖的感覺産生了極大的積極影響。

11月9日,一家人等來了堪稱撥雲見日的一刻——邵晖可以明确地聽懂家人的話,并且做出确切的回應了。“我說‘是’,你 聽到就眨一下眼,我說‘不是’,你就眨兩下。”邵菁對邵晖發出指令,病床上的邵晖正确完成了眨眼的動作。“他真的聽懂了!”

“你的名字叫邵晖,是嗎?”他眨了一下眼。

經醫生評估,昏迷了80天的邵晖,終于正式恢複了意識。

随後就是緊鑼密鼓的康複訓練。吞咽訓練幫助他盡早恢複自主飲食、構音訓練幫助他重新學說話……11月12日,艱難而生澀地發出“媽媽”兩個音節,讓家人眼眶濕潤。

雖然意識清醒了,但由于腦部受傷,昏迷了80多天,邵晖從進食、說話到肢體活動,每一步都要像孩子一樣重新開始學習,甚至比孩子更難,每一次練習都可能伴随着全身難忍的疼痛。一個簡單的擡頭動作,足足訓練了2個月,才順利做到。“一路走來,一家人全靠信念支撐。”

如今的康複訓練,對于邵晖來說就像“打卡上班”。每天早上7時50分開始接受高壓氧治療,9時半開始肢體訓練、構音訓練……肢體能活動了,也能簡單地和家人交流、有時還能開開玩笑。他丢失了一些記憶的片段,也會敏感地想起自己的現狀。艱難的時候,他也會流淚,但更多的時候,他依然是那個樂觀愛笑的大男生。

“看不到遙遠的未來,但看得到當下向前的每一步”

自從邵晖開始康複訓練後,小他四歲的弟弟也全職加入了照顧哥哥的行列,畢竟搬動哥哥高大的身體是個體力活,而媽媽早已透支了自己的體力。

邵菁說,雖然侄子的行動還得靠輪椅,但看着他一天比一天好,全家人已經很開心了。隻要繼續配合醫生的治療,積極做康複,相信他一定能站起來。

從一開始,隻盼他能醒來,到看着他慢慢進步,重新恢複功能,又會生出多一點點的希冀,盼着他能坐起來、站起來,甚至今後能重新自理,掌握自己的人生。

今年的“世界昏迷日”,主題是“喚醒的希望”。我們常常在影視故事中看到的經典情節,諸如昏迷中的主角聽到夫妻的呼喚,眼角滲出一滴淚水;千萬次無望的呼喚中,昏迷者動了動手指。我們也會在新聞中看到名人陷入昏迷、恢複意識等的報道,比如賽車手、音樂人,等等。隻是當這些情節出現在活生生的現實中,出現在自己身邊,你才能真切地感受背後成倍的艱辛。

作為2020版《慢性意識障礙診斷于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的執筆者之一,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康複醫學科副主任謝秋幼說,如今随着醫學的進步,重症救治的能力大大提高,越來越多失去意識的昏迷患者都能搶救下來得到生的希望,早期科學的評估、合理的治療政策抉擇和正确的幹預對後續的進一步決策來說非常重要。同時,這些意識障礙患者也需要家庭的有力支援,也需要社會予以更多的關注。

蘇醒隻是第一步,未來如何恢複吞咽、言語、運動乃至進階認知的功能,讓患者實作自理、回歸融入社會,仍然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需要社會、家庭、醫療的全面支撐。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伍曉丹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