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6岁青年受伤昏迷80多天被奇迹唤醒

漫长或短暂的人生充满各种意外,你会怎样去珍爱身边的人,你会怎样去表达不轻易放弃?对于邵晖(化名)的家人来说,不放弃就是在他陷入长达80多天无意识状态的日子里,坚持给他翻身、擦背、按摩身体,在他的耳边呼唤他的名字,直到他突然能够做出回应,从嘴角微微动,到点头摇头,到哭泣、微笑,一点点进步,到能够坐起来,能够被搀扶着去做艰难的康复锻炼……

如果不是半年前那场意外,26岁的阳光男生邵晖,可能还会每天在球场上肆意奔跑、挥拍,洒汗、入樽。如今,一度被判断“无望苏醒”的他醒了,还能像个孩子一样,从吞咽、说话到抬手、抬头,每一步重新学习,这对他们一家来说已是最大的安慰。这是不离不弃带来的生命奇迹。

“我们不放弃,因为那怕在他睁着眼昏迷的日子里,我觉得他眼里有光。”对邵晖这个亲侄子很有感情的姑姑邵菁(化名)说。

在3月22日第二个“世界昏迷日”前夕,邵菁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科和记者分享了邵晖的故事。

26岁青年受伤昏迷80多天被奇迹唤醒

生命被一场事故按下暂停键

邵晖毕业于大学的体育专业,在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就被现在任职的网球俱乐部看中,成为了一名网球教练。这样一个热爱运动、性格乐观、体魄强健,正值大好年华的男生,孩子们的“明星教练”、亲友同事们眼里的阳光男孩,却在半年前被突然按下了生命的“暂停键”。

2021年8月21日下午,邵晖正走在自己居住的番禺一小区里,突然被一辆送快递的电动车意外撞倒,头部着地。半个小时后,120急救车将他送到了附近医院,被诊断颅内多发性出血、脑干出血,脑挫伤等。

医院随机实施了急诊手术,但术后情况仍较为严重。8月27日,邵晖被转至市区某三甲医院ICU,虽然脑水肿已逐渐消退,却不断出现肺部感染,整个人也始终呈现重度的睁眼昏迷状态。医生判断基本没有醒过来的可能,也委婉地对邵菁说,“这样子救回来也没用了。”

“不能放弃,他的眼里有光”

家里的大儿子突然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从农村家里赶到广州的邵辉父母感觉天都塌了。“那阵子,我哥嫂他们可以说真的是完全无措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好,该做什么决定好。”邵菁回忆。但作为姑姑,对这名一直很投机、很有感情的侄子,邵菁无法放弃。

“我觉得他眼里是有光的。”邵菁毕业于医科大学,但她认为自己的判断更多不是来源于自己的医学专业背景,而是处于家属的关切和细致观察。

在邵菁的坚持下,2021年9月14日,邵晖转入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当时邵晖的脑电图甚至不成波形,感染令他高烧四十多度不退。经过一系列抗感染等治疗,半个月后的9月30日,邵晖又转入了该院康复医学科,由副主任谢秋幼接手负责。

在康复科,邵晖接受了高压氧治疗,谢秋幼还果断决定拔除气管切开管与尿管,从而减少反复感染的风险。

对于昏迷的患者来说,家属的细心观察与耐心照护至关重要。

那段时间,邵晖的妈妈在医院衣不解带地照顾他,邵菁指导她每半小时给儿子拍一次背、翻一次身,活动一下肢体、按摩肌肉,甚至扶起来坐一坐。邵爸爸则负责后勤保障,送饭做菜。后期,儿子的营养供应是通过鼻饲管,将破壁机打碎的流质食物直接打入肠道。

“很多护理其实可以交给护工,但我们觉得家人亲自陪伴照料对他来说很重要。这种支持无法替代。”邵菁说。

盼来了生命重启的奇迹 他像孩子般学习一切

很长一段时间,一家人的生活都围绕着昏迷的儿子展开。不放弃唤醒的希望,可那种持续的昏迷状态却让人几近绝望。

最早的微弱星光在9月25日点燃。当天上午,不在病房的姑姑邵菁像往常一样通过手机视频试图跟邵晖互动。在喊了他的名字后,邵菁突然看到屏幕那端侄子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像是一丝久违的微笑。“幅度很小,但已经够惊喜了,我们观察到他笑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邵菁说,此后情况在一点一点地在好转。

家里人喊他,偶尔会得到眨一下眼睛的回应。“当时我们想,只求他能醒来,只要能醒过来就什么都好,我们没有再多的奢求,”

11月3日,身体状况较为稳定的情况下,神经外科为邵晖进行了颅骨修补手术。

这一次的颅骨修复,很可能对邵晖的感知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

11月9日,一家人等来了堪称拨云见日的一刻——邵晖可以明确地听懂家人的话,并且做出确切的回应了。“我说‘是’,你 听到就眨一下眼,我说‘不是’,你就眨两下。”邵菁对邵晖发出指令,病床上的邵晖正确完成了眨眼的动作。“他真的听懂了!”

“你的名字叫邵晖,是吗?”他眨了一下眼。

经医生评估,昏迷了80天的邵晖,终于正式恢复了意识。

随后就是紧锣密鼓的康复训练。吞咽训练帮助他尽早恢复自主饮食、构音训练帮助他重新学说话……11月12日,艰难而生涩地发出“妈妈”两个音节,让家人眼眶湿润。

虽然意识清醒了,但由于脑部受伤,昏迷了80多天,邵晖从进食、说话到肢体活动,每一步都要像孩子一样重新开始学习,甚至比孩子更难,每一次练习都可能伴随着全身难忍的疼痛。一个简单的抬头动作,足足训练了2个月,才顺利做到。“一路走来,一家人全靠信念支撑。”

如今的康复训练,对于邵晖来说就像“打卡上班”。每天早上7时50分开始接受高压氧治疗,9时半开始肢体训练、构音训练……肢体能活动了,也能简单地和家人交流、有时还能开开玩笑。他丢失了一些记忆的片段,也会敏感地想起自己的现状。艰难的时候,他也会流泪,但更多的时候,他依然是那个乐观爱笑的大男生。

“看不到遥远的未来,但看得到当下向前的每一步”

自从邵晖开始康复训练后,小他四岁的弟弟也全职加入了照顾哥哥的行列,毕竟搬动哥哥高大的身体是个体力活,而妈妈早已透支了自己的体力。

邵菁说,虽然侄子的行动还得靠轮椅,但看着他一天比一天好,全家人已经很开心了。只要继续配合医生的治疗,积极做康复,相信他一定能站起来。

从一开始,只盼他能醒来,到看着他慢慢进步,重新恢复功能,又会生出多一点点的希冀,盼着他能坐起来、站起来,甚至今后能重新自理,掌握自己的人生。

今年的“世界昏迷日”,主题是“唤醒的希望”。我们常常在影视故事中看到的经典情节,诸如昏迷中的主角听到爱人的呼唤,眼角渗出一滴泪水;千万次无望的呼唤中,昏迷者动了动手指。我们也会在新闻中看到名人陷入昏迷、恢复意识等的报道,比如赛车手、音乐人,等等。只是当这些情节出现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出现在自己身边,你才能真切地感受背后成倍的艰辛。

作为2020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执笔者之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谢秋幼说,如今随着医学的进步,重症救治的能力大大提高,越来越多失去意识的昏迷患者都能抢救下来得到生的希望,早期科学的评估、合理的治疗策略抉择和正确的干预对后续的进一步决策来说非常重要。同时,这些意识障碍患者也需要家庭的有力支持,也需要社会予以更多的关注。

苏醒只是第一步,未来如何恢复吞咽、言语、运动乃至高级认知的功能,让患者实现自理、回归融入社会,仍然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家庭、医疗的全面支撑。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