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摘要

1、元宇宙是可自我進化的無限遊戲,但此“遊戲”非彼“遊戲”。

2、無限遊戲以延續為目的,教育、創業、生命都是無限遊戲。

3、向元宇宙進發的過程,其實是人類的一場數字化遷徙。

4、與傳統遊戲不同,元宇宙中的成就感可以延續到現實世界。

5、當人工智能可以自主生成内容的時候,意味着真正的元宇宙來了。

當沈騰在春晚上說“我在元宇宙倒騰狗”的時候,家人問我:“啥是元宇宙?”

好歹已經寫過幾篇元宇宙,原以為這是個手拿把掐的問題。但當我準備開始表演的時候,卻突然間語塞了。

好像很難在幾句話之内說清楚。

直到最近我看完了一本書,長铗寫的《元宇宙:通往無限遊戲之路》。

他曾參與過兩本書的創作,一本關于比特币,另一本關于區塊鍊。與這兩個概念相比,元宇宙更加複雜難懂。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萬向區塊鍊公司董事長肖風曾以“元宇宙:一種無限遊戲”為題講過元宇宙,長铗的這本書便是受此啟發而來。

“無限遊戲”這一概念,源自美國紐約大學宗教曆史系教授詹姆斯·卡斯1987年出版的書,名為《有限與無限遊戲》(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在詹姆斯·卡斯看來,整個人類文明,包括商業、政治、法律、經濟、戰争等等,其實都是遊戲。且分為兩種遊戲,一種是有限遊戲,一種是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無限遊戲以延續為目的。有限遊戲在邊界内玩,無限遊戲玩的就是邊界。

有限遊戲具有一個确定的開始和結束,擁有特定的赢家,無限遊戲既沒有确定的開始和結束,也沒有赢家。

長铗認為,最典型的有限遊戲是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最典型的無限遊戲是生命。

他說:“如果我們仍然把元宇宙定義為有限遊戲的話,那其實它還是一種傳統類型的遊戲,隻不過把過去現實中的一些商業模式,搬到虛拟世界中重新做一遍。”

此“遊戲”非彼“遊戲”

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是有些不甚了了,難不成元宇宙其實還是一種遊戲而已?

就像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将這一概念歸結為大多數人一直以來的想法一樣,認為元宇宙隻是遊戲。

當然不是,此“遊戲”非彼“遊戲”。

長铗表示:“從産品上來說,遊戲的确是當下最适合元宇宙落地的領域。但是遊戲這個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元宇宙時代意味着我們要進入到一個虛實相映的世界裡。在那裡,現實與遊戲是不可分割的。”

生活也是一場遊戲,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簡·麥戈尼格爾在《遊戲改變世界》一書中提到,将來遊戲會延伸到我們生活裡的每個角落,會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對遊戲的狂熱,可以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動力。

羅振宇也說過,“遊戲”二字正在發生曆史性地蛻變,遊戲将不僅是遊戲,它可能是我們未來生活的全部。

在他看來,真實世界會遊戲化,而不是我們變成遊戲中的人。在生活和遊戲之間,我們不會放棄生活進入遊戲,而是生活本身變成了一局很好玩的遊戲。

以教育為例,奧巴馬上台後曾表示,一定要把遊戲變成下一代美國人學習的方法。

後來就有人做了大量實驗,比如紐約的一些學校推行了一個項目叫“學習的遠征”(quest to learn),用遊戲的方式來組織教與學的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對于提升認知,一般情況下我們有兩種選擇,接受教育訓練或者接受教育。按照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中的說法,教育訓練是教我們如何排除和掌控意外,教育是讓我們接受和擁抱意外。

真正的教育是讓我們認清世界的真相—意外是常态,意外包含諸多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這才是我們所期待并且唯一能期待的結果。

教育訓練是給我們一個固定的格局,是在不斷縮小我們的格局。而教育是在不斷擴充我們的格局,不斷将庸俗、淺薄、帶有窒息性的故事擴充為一系列事故,在探索和突破邊界的同時提升認知。

也就是說,教育其實就是一場無限遊戲。

還有,創業也是一種無限遊戲。美團創始人王興就認同這個觀點,張瑞敏也對詹姆斯·卡斯的這本推崇之至,甚至不止一次說過,海爾要玩的就是無限遊戲。

這樣或許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說“元宇宙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可以視為無限遊戲。隻要具備這一特質,就可以與元宇宙産生聯系。

真假元宇宙

當然,也正是因為元宇宙的這種特性,加上Meta、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先後入局,使得當下很多企業開始變着花樣蹭元宇宙的熱度。那麼到底算不算元宇宙,我們應該怎麼判斷呢?

以汽車産業為例,從去年開始,就有不少車企開始涉足元宇宙。比如,現代汽車集團在Roblox平台上釋出了一款體驗遊戲,名為現代移動出行大冒險(Hyundai Mobility Adventure),希望展示元宇宙中的未來移動出行生活方式。

再比如,上汽集團旗下的智己汽車,在App裡打造了一個叫“原石谷”的東西,使用者可以在裡面拓荒原石、積攢積分、更新裝備、進化車輛。而在現實世界中,“原石”可被用于兌換各類硬體或OTA服務。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智己汽車甚至表示,原石谷的第三個階段将打造真實車和虛拟車激蕩在一起的元宇宙空間。現實中的車輛會擁有一個數字孿生,真車的資料會幫助虛拟車養成,而虛拟車所養成的能力也可以反哺真車進行更新。

2021年10月,寶馬集團推出了虛拟世界“JOYTOPIA”,該平台是由寶馬集團和Journee公司聯合開發。“JOYTOPIA ”中一共有三個虛拟世界,包括循環經濟、電動交通和可持續性,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參與演唱會等活動。

這些例子可以算作是元宇宙的雛形嗎?

長铗認為,這幾個例子具備一些元宇宙的特征,比如沉浸感、虛拟現實、無邊界操作等等。尤其是智己汽車的原石谷,甚至采用了基于區塊鍊的開放經濟系統。但是這些都是一些比較早期的探索,是從形而下的角度,在感官體驗方面的嘗試。

在他看來,汽車産業可以和元宇宙結合的點有很多。

比如,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拟自動駕駛環境,幫助企業擷取資料,這樣就不需要跑在真實的道路上,通過制造交通事故來擷取資料了。

還有汽車碰撞試驗,過去都是用真實的汽車去碰撞。未來,企業可以在一個虛拟的環境中去模拟碰撞。他相信,随着技術的發展,在虛拟環境中進行的碰撞實驗,完全能夠滿足我們對安全技術名額的要求。

長铗表示,無限遊戲的兩個基本特征,一個是自我進化,一個是去中心化。前者需要依靠AI人工智能技術來幫助實作,元宇宙中的世界觀、規則、内容都要能夠自我進化。目前,即便是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也無法實作自我進化。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關于去中心化,比如我們現在的遊戲賬号都需要注冊,不同的遊戲需要注冊不同的賬号。同時,一款遊戲中的資産無法帶到另一個遊戲中。但是在元宇宙中,你可以用一份身份登入任何一個遊戲,而且所有遊戲中的資産可以任意通行。

此外,無限性也很重要,這需要依靠區塊鍊技術來注入。具體可以展現在很多方面,比如遊戲不可停機、遊戲規則不可篡改、資料是歸屬于使用者本身等等。隻有同時滿足了這些條件,才可以将其視作元宇宙。

人類大遷徙?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過,人類是懸挂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如果隻有肉體部分,那我們其實隻是動物而已。隻有追尋自己編織(想象)出來的意義,并且把生命挂在上面,才會成為人類。前者是客觀事實,後者是主觀事實。

而在這兩個事實之外,還有一個“互為主展現實”,指的是客觀并不存在,但因為有多個人相信,就成為事實了。

比如,鈔票本身就是一張紙,但是當大家都相信它具備價值,就真的可以用來交換。

意義其實就是人類發揮想象力編織出來的一張網,現實世界裡,我們每個人每分每秒都生活在這張網裡。有的時候,這張網是你的牢籠,有的時候,你又需要這張網給你賦能,比如事業、愛情、家庭等等。

當你了解了馬克斯·韋伯的這句話,就會明白為什麼我們需要元宇宙了。

網際網路行業已進入增長瓶頸期并不是主要原因。重要的是,當下的網際網路及遊戲市場,在編織意義方面已經無法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了。

顯然,元宇宙可以滿足這一點。是以,人類曆史上第二次大遷徙開始了。這樣一場從真實世界向虛拟世界的數字遷徙,涉及範圍之廣,可以影響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元宇宙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羅振宇說過,虛拟的世界變成真實的世界,其實沒有那麼難,隻要湊夠了幾個條件就可以。第一,足夠多的人數;第二,普通人在這個世界裡能夠找到幸福感;第三,成就感和自豪感;第四,就是社交。

很巧,這四個條件都是遊戲世界擅長的。

科幻沙盒類社交遊戲《領主世界》的制作人加蘭曾提出元宇宙的六大特性:世界觀、社群、虛拟現實、心流、文明、自我進化。

心流的意思就是當我們沉溺于眼前所做的事情,會忘記外面的時間。

長铗在書中指出,在元宇宙的語境下,心流意味着人們忘我地沉浸在數字世界的體驗中。不過,與從遊戲回歸現實産生的虛空感不同,當人們從元宇宙回歸現實後,将延續在虛拟世界中得到的充實感和成就感。

虛空感很好了解,或許你在遊戲裡是大神,但是當你關了遊戲,那種成就感是無法延續的。而且在回歸現實之後,還可能會産生一些落差感。

而在元宇宙中,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打通,虛拟世界中的成就可以延續到現實世界中。與目前這些傳統遊戲相比,這是元宇宙能帶給我們最直接也是最明顯的不同。

比如在電影《頭号玩家》中,主人公找到了綠洲創始人臨終前設定的可以繼承他億萬身家的彩蛋,進而改變了現實生活中的命運。

當然有人會提出質疑,主人公之是以能夠在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都獲得成功,前提在于綠洲的創始人詹姆斯·哈利迪設定了一彩蛋。假設沒有這個彩蛋,韋德也不會成為頭号玩家,現實世界中他也依然處于社會底層。

長铗認為這個問題可以換個角度來解答,首先要明白沉浸和沉迷的差別。現在我們玩的遊戲很容易讓人沉迷,但元宇宙這個無限遊戲強調的反而是非沉迷,“因為一個東西如果會讓人上瘾、沉迷的話,那它其實是不可持續的。”

他在本中把有限遊戲比喻為多巴胺型,無限遊戲是内啡肽型。

“這是兩種化學物質,可以作用于我們的大腦,但兩者給人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多巴胺型是一種及時滿足,它有預定目标,當你達到這個目标以後,馬上就會獲得滿足感,但是消失的也會特别快,不可持續。”

“而内啡肽型更像是一種學習過程,是延遲滿足。你通過長時間的學習,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會感到特别滿足,這種滿足是可以持續下去的,具有持續性和無限性。是以,虛拟世界中的成就感是可以延續到現實世界的。”長铗如是說。

他還說道:“虛空感其實是來自虛拟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割裂,而無限遊戲強調的是虛實相映。元宇宙中沒有所謂的真實和虛拟身份之分,有可能你的工作就是在虛拟世界中完成的。”

當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不再脫鈎,也就不會帶來所謂的虛空感。因為你在虛拟世界中照樣能夠創造價值,這跟過去那種隻為了消遣的遊戲完全不一樣。

元宇宙還有多遠?

長铗在書中提到,元宇宙進化曆程分為三個階段:數字孿生、數字原生和數字永生。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第一階段,數字孿生。

這本來是一個工程學的技術名詞,但是在元宇宙中,内涵要更廣一些。原來可能隻是在計算機上模拟現實世界,比如說模拟汽車碰撞。

在這個階段,元宇宙則會把現實中的很多資産,包括商業模式、生活場景都搬到虛拟世界當中。隻不過,這個虛拟世界不會超越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隻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是以隻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數字原生。

就是創造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商業場景或者資産類型,比如NFT就是最直接最簡單的例子,也是最早的元宇宙資産。是現實中不存在的新物種。

長铗說:“NFT并不是一種藝術品,一種可以摸得着的藏品,是以有人把它稱為數字藏品。但是它本身并不代表版權,隻是代表一種虛拟資産。”

另外在區塊鍊的世界中,也有很多數字原生的商業模式。

“DeFi也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跟現實中的金融完全不一樣。有很多全新的名詞,比如穩定币、儲備池的借貸、AMM(自動化做市商)等,産品形态都是現實中沒有的,這就是數字原生。”他這樣補充道。

第三階段,數字永生。

長铗直言,這個階段将會特别漫長,它建立在很多假設之上。

“很難預測理想的元宇宙是什麼樣的形态,但是科幻小說中早就有類似的描寫。比如阿西莫夫在《最後的問題》中設想了一種終極的智能,已不再是所謂的人工智能,而是人工智能跟人類意識的結合體。”

另外長铗指出,如果從内容的角度來看,内容生成的過程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專業的人來創作内容;第二階段,普通使用者參與創作,也就是當下網際網路中的UGC模式;第三階段,AI輔助創作,比如現在很多網絡歌曲,其編曲都是AI生成的或者是輔助生成的;第四階段,AI完全自主生成内容。

他表示,第四個階段對元宇宙來說是最本質的階段。隻有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才可以算作是真正進入元宇宙時代。

對話“元宇宙”作者長铗:無限遊戲與人類大遷徙

長铗以自己為例,他很喜歡看圍棋,但是以前不會下圍棋,因為學習圍棋的時間成本很高。學習圍棋知識要靠過去那些對弈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相應的教程,要看很多書,要學習圍棋術語,要把很多定式記在腦海裡。

但是有了AlphaGo以後,他學會了下圍棋。雖然他一本圍棋的書都沒看過,術語和定式也不懂,甚至連數目都不會。但是通過和人工智能對弈,他的圍棋水準有了很大進步。

“雖然AlphaGo在前期的學習過程是基于大量的棋譜,但是後期就可以依靠自我對弈來學習,不需要繼續灌輸棋譜。它學習的過程是黑箱的過程,能夠生産出高于我們人類認知的知識”,他這樣說道,“現在,我的老師已經變成AI了,我相信将來在很多領域,教你知識的可能不是老師,而是人工智能。”

這也是為什麼,元宇宙會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

寫在最後:

此前,我們認為元宇宙是下一代網際網路,是極緻沉浸感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是讓人與人、虛拟與現實能夠聯系更加緊密的平台,是共享、共治、共創的去中心化烏托邦,是理想的商業場景。

當然,也有一些人對元宇宙抱有偏見,并不承認它是人類的未來。

長铗坦言,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而元宇宙是一個虛無缥缈的東西,是以不屑一顧。

他認為,人類的數字化遷徙,可能是一種普遍規律,不以某個人的個人意志而轉移。它能夠改變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或者說升華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了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