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1

在生活中,有一個群體我們不可避免——同僚。

如果說學生也是一種職業,那我們畢業之前遇到的朋友,既是同學,也是同僚。畢業後,我們去到職場打拼,所遇到的,也是同僚。

“同僚”這一個詞,貫穿了我們的一生。

無論你是大老闆,還是小員工,反正身邊總有一些跟自己一同工作的工友同僚,這是誰都無法擺脫的存在。

對于“同僚”這個群體,有人這麼概括:“這是一群因為特定環境和利益而被迫處在一起的陌生人。”

沒有職場,那同僚這個群體就不會存在。正是因為社會需要勞動力,勞動力集中的地方存在群體,是以這些“陌生人”就來到每個人的身邊。

在你看來,同僚到底都是些什麼人呢?

可以說,能夠在100個同僚當中找到一個好朋友,就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一離開機關,就立馬跟同僚斷絕往來。這,其實就能說明“同僚”這個群體給人的印象了。

一個人,如果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相信他是這幾類人。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2

第一類人:跟同僚關系不好的人。

人老了,也都退休了,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關聯了。這個時候,我們跟工友經常來往,一同去下棋遊玩,也是很惬意的事兒。

而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都選擇不跟同僚工友往來,甚至直接設定了“關系障礙”呢?

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關系的不幸,都跟互相傷害有關。

朋友的伯父老陳,一退休就跟所有的工友斷絕聯系。他的老伴問他,多跟工友們往來不好嗎?為什麼要做得那麼絕呢?

老陳隻說了一句話:“沒有刻骨銘心的傷害,就不會有如今狠心果決的斷聯。”

其實,在我們工作這段時間,我們絕對會被同僚傷害,甚至成為了别人上位的墊腳石。對此,又有多少人能夠釋懷呢?

不能釋懷,就絕對不會再度交往,隻會在退休的那一刻,江湖不見,不再往來。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3

第二類人:感情精準之人。

年輕的時候,身邊人都跟我們說:“做人要懂得拉關系,多個朋友多條路啊!”

在這個世上,真的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嗎?不見得。有些時候,堵着我們的人生之路的,就是這些所謂的朋友。

你在機關中有了一些成就,而你的同僚卻對你産生了“羨慕嫉妒恨”的心理,那他除了算計你,還會做什麼事兒呢?

你受到老闆的賞識,而你的同僚卻在一旁冷言冷語,甚至找人孤立你,那你又有什麼感覺呢?

你幫了這些同僚一大堆的忙,沒想到别人竟然忘恩負義,還得寸進尺,讓你難堪,那你又能怎麼辦呢?

所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既然泛濫的感情沒有用,那我們慢慢地就會活成“用情精準”的模樣。不會讓自己的感情浪費,而隻會把真心“寄托”給愛我們的人。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4

第三類人:薄情且習慣獨處的人。

人老了,越來越享受孤獨,性子越來越薄情,這是一種曆經滄桑的成熟。

對此,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麼會習慣享受孤獨呢?為什麼會變得愈發薄情呢?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見識過了什麼是人心,什麼是人性,那我們就會對任何人都産生“防備”的心理,從此我們将變得薄情。

其次,一群人的狂歡,還真的比不上一個人的獨處。獨處的我們,至少可以活得真實點。而一群人的逢場作戲,其實都是“虛情假意”。

試想,到底是虛情假意的生活比較好呢,還是真實的生活比較好呢?

說得難聽一點,或許一千個同僚工友,都比不過一個跟我們心心相通的知己摯友。

虛僞易求,真心難得。越是廉價的東西,越容易得到。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活得薄情一點,内心至少會特别充實。

退休後,不願意跟“同僚工友”往來的人,往往是這幾類人

05

第四類人:讨厭牽扯到利益的人。

人到中年,以及人到晚年,我們都需要做人生的“減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舍離”。

斷絕不必要的關系,舍棄毫無價值的事物,離開那些諸多沖突的圈子,逐漸精簡自己的人生,那才是一種智慧。

尤其是對于那些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不喜歡太複雜的關系,隻喜歡簡單一點的小日子,享受那純粹淡然的退休生活。

如果有一天,你的同僚工友突然找上你,不僅找你借錢,還找你幫忙,那你會怎麼想呢?

你絕對會想,我們的關系真有那麼好嗎?

所有的疑惑,都是對于人心以及人性的警惕。更何況,同僚之間的關系,有99%都是虛假的,會讓人面臨“人财兩空”的風險。

對于“同僚工友”這個群體,我們隻需要保持一個态度就好——互相祝福,各自安好,不再打攪,餘生不見。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