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出土的銅扭頭跪坐人像。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出土的慕容智墓墓志。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手斧、手鎬、薄刃斧。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出土的漆木器。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出土的漆瑟。

重新整理曆史!13萬年前人類已經征服青藏高原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揭曉“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南都記者注意到,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6個考古項目成功入選。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重要考古成果亦衆多。南都記者注意到,近期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中,廣東省有兩個考古發掘項目獲得參選資格,分别是廣州黃埔陂頭嶺遺址和增城金蘭寺遺址。不過,最終四川稻城皮洛遺址、山西夏縣師村遺址等20個項目進入初選名單,上述廣州兩個項目最終遺憾落選。

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位置: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金珠鎮七家-平洛村後,東距稻城縣城約2公裡,海拔3750米,處在金沙江二級支流—傍河的三級階地上。該階地寬約500米,長約1800米,遺址整體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成果:在目前已開展考古發掘的部分遺址區域,考古隊員已經發現了七個連續的地層堆積和文化層位。其完整保留、系統展示了“礫石石器組合-阿舍利技術體系-石片石器體系”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過程,首次建立了四川和中國西南地區連貫、具有标志性的舊石器時代特定時段的文化序列,填補了該地區乃至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空白。

評價:對于這項考古發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王幼平教授用了五個“沒想到”。一沒想到在極度嚴寒的情況下發現人類遺迹;二沒想到人類征服高海拔地區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3萬年前,甚至更早;三沒想到在這裡發現了多種文化類型交替;四沒想到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出現在3700米以上的高原上;五沒想到這個遺址能夠如此清楚地儲存了早期人類征服青藏高原的曆史程序。

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玉石手工業“生産基地”

位置:位于南陽市東北部卧龍區蒲山鎮黃山村北、白河西岸,分布在一處五級台地組成的高17米小土山上及周圍。

成果:據了解,黃山遺址是中國最早的玉石手工業“生産基地”。黃山遺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制作遺存以獨山玉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大緻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團體式”生産模式轉變的規律。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遊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的空白。此外,考古學家還在黃山遺址西側發現了一條仰韶和屈家嶺文化人工運河以及一座碼頭。這是中原地區首次發現史前碼頭性質的遺迹,與自然河、人工河道、環壕一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

評價: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在南陽盆地中遺址面積最大,遺迹規格最高,内涵豐富,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大陸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新發現6個祭祀坑已出土上萬件文物

位置:位于中國四川廣漢城西7公裡,南興鎮鴨子河畔,南距離成都約40公裡,北距德陽26公裡。由于其古域内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稱。

成果:從2020年3月啟動新一輪發掘至今,已經初步摸清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内部格局,并新發現6個“祭祀坑”,目前6座祭祀坑已基本結束發掘工作。截至目前,6座新發現“祭祀坑”已經出土編号文物上萬件,而近完整器超過2400件,其中銅器870餘件、金器510件、玉器450餘件、石器120餘件、陶器13件,另提取完整象牙400餘根,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鳥形金箔飾、銅頂尊跪坐人像、銅扭頭跪坐人像等,部分文物從造型、紋飾來看,均為此前所未見。

評價:新發現的前所未見的遺迹和文物,進一步充實了三星堆遺址的文化内涵,将促進關于三星堆遺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行為和祭祀體系研究。上海大學文學院曆史系主任、特聘教授徐堅表示,“這次‘祭祀坑’的田野考古,可能代表了中國田野考古的一個高峰。”

三星堆遺址器物坑發掘的學術顧問和技術指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則表示,新發現的6個坑,連同坑所在的場所及其周邊的環境資訊,為完整認識當時神廟的像設組合、禮儀空間、宗教思想,乃至于宇宙觀念提供了重要資料。

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活化秦漢帝國大一統程序中重要節點場景

位置:位于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東南郊,西距龍崗墓地約1000米、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

成果:本次挖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罕見的葬具繪畫、精美的漆木器以及清理了一批秦文化的飽水墓葬。其中戰國晚期墓葬M274出有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牍),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中華第一長文觚”,其形制罕見,内涵豐富;葬具繪畫的年代為戰國末-秦代和秦漢之際,題材均為首見。

評價:專家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價值是,活化了秦漢帝國大一統程序中重要節點的曆史場景,為研究戰國晚期至漢國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中華文明從多元一體到大一統的程序及其背後所反映的國家認同提供了典型個案。

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 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

位置:位于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彭澤村洪光塘西南,築衛城城址西側約300米處的小山頂部。

成果:經專家論證,國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推測是越國王室貴族。墓葬的發掘已經持續了四年多,出土2400餘件套器物。出土器物的種類以漆木器為大宗,此外還有金屬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從器類看,囊括了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常用具等多種品類。出土筝儲存很好,筝尾高聳,總長度達2.3米,是迄今為止出土最長的一件。墓内還出有一件青銅鸠杖的跽坐人形镦及兩件“越王”銘銅戈(戟)。

評價:國字山墓葬的發掘為建構和完善江西地區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提供了關鍵性資料。國字山墓葬的發掘是越國與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對于研究越國曆史有着重要的學術意義。國字山墓葬還有相當數量的楚文化因素和群舒文化因素,以及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展現出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為研究作為“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區東周時期的吳越楚關系、政治格局演變和本區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程序提供了直接證據。

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實證

位置: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區南營水庫以西,冰溝河與大水河中下遊北岸的山崗之上。是一處唐代吐谷渾王族墓群。

成果:2019年9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組建的吐谷渾考古項目組發掘了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該墓是目前發現唯一儲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出土包括罕見的六曲屏風、列戟屋模型、成套武備等文物800餘件組,吐谷渾王族墓葬群考古被納入當年“考古中國”項目。同時,墓中出土墓志一合,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區“大可汗陵”的存在。2020年,考古人員共确認23座吐谷渾墓葬;2021年,對武威地區新發現的長嶺-馬場灘區3座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金屬器、彩繪陶器等随葬品290餘件。

評價: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表示,該墓群的發掘,使我們能夠從文字和實物層面,窺見歸唐吐谷渾人物質生活、思想觀念、文化認同等曆史細節的變遷,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後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曆史史實,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顯示了大陸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程序,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實證。

統籌:李思萌 方軍

采寫:南都記者 林子沛 供圖:新華社 綜合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文物局、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官網、中國新聞網、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