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知我者 二三子
姜寶兵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号稼軒居士。與蘇轼齊名,并稱蘇辛。曆城(今山東濟南)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群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史。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複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複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複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今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

《賀新郎 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這首詞的上片一開頭“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馀幾!”即引用了《論語》中的典故。《論語·述而篇》記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如果說,孔子慨歎的是其道不行;那麼辛棄疾引用它,就有慨歎政治理想無法實作之意。
辛棄疾寫此詞時已五十九歲,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是以發出這樣的慨歎也是很自然的。這裡“隻今馀幾”與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銜接,用以強調“零落”二字。接着“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數語,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晉大司馬桓溫)喜”等典故,叙自己徒傷老大而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寫出了世态關系與自己此時的落寞。
“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兩句,是全篇警策。詞人因無物(實指無人)可喜,隻好将深情傾注于自然,不僅覺得青山“妩媚”,而且覺得似乎青山也以詞人為“妩媚”了。這與李白《敬亭獨坐》“相看兩不厭”是同一藝術手法。這種手法,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内在感情。這樣,便大大加強了作品裡的主體意識,易于感染讀者。
以下“情與貌,略相似。”兩句,情,指詞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崇高、安甯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這裡将自己的情與青山相比,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甯願落寞,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潔之志。 詞的下片作者又連用典故。“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閑飲東窗”等詩句,辛棄疾把它濃縮在一個句子裡,用以想像陶淵明當年詩成時的風味。
這裡作者又提陶淵明,意在以陶自況。“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兩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蘇轼《和陶飲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已無陶淵明式的飲酒高士,而隻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兩句,句法與上片“我見青山”一聯相似,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這裡所說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淵明一類的人。
據嶽珂《桯史·卷三》記:辛棄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賀新郎》一詞,自誦其警句曰:我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顧問坐客何如”。足見辛棄疾對自己這二聯是很自負的。 結句“知我者,二三子。”這“二三子”為誰沒有人進行專門的考證,有人認為是當時人陳亮。但依我個人看法,不妨視野擴大些,将古人陶淵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棄疾慨歎當時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實與屈原慨歎“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情類似,同出于為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憂慮。而他的閑居鉛山,與陶淵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點類似。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号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征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号清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