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有手上長出繭子的人是不誠實的嗎?很少。”
來源 | 正和島
作者 | 陳為(正和島副總裁、總編輯)
(本文為陳為先生為《影響美國曆史的商業七巨頭》一書所作序言)
因為有福特,汽車才得以從少數富人的玩具變為普通家庭買得起的交通工具;
因為伊士曼,攝影才從需要龐大裝置、複雜工藝的實驗室裡的專業活動,變為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日常娛樂;
因為卡耐基,鋼鐵橋梁取代了木材橋梁,大規模的鐵路得以興建,城市得以連通;
因為諾伊斯,我們擁有了內建電路,進而才擁有了今天高度發達的智能時代。
每一個時代的企業家,都在以堅忍不拔的開拓創新、天賦的智慧、對技術的熱愛,推動着産業進步和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人大出版社發來《影響美國曆史的商業七巨頭》書稿,得以先睹為快。
确屬好書。梁啟超當年倡導“翻譯強國”,提出“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強,以多讀西書為功”,認為翻譯西書,引進西學為“強國第一要義”。
百年已降,人們有更多的管道擷取國外各種思想、資訊與知識,但多譯西書、多讀西書的功效仍不可低估。
就本書而言,讀完之後,結合現實,有一點感想,與諸位朋友分享。
作者理查德·泰德羅在書中記述了美國黃金時期7個生龍活虎的商業巨頭,安德魯·卡内基、亨利·福特、山姆·沃爾頓……幾乎每個在中國商界都有廣泛的認知度。
品讀完他們的商業人生,你會由衷感慨:如果美國夢有顔色,那一定是黃金的顔色。美國夢由企業家所支撐,沒有企業家的成就,就沒有資本主義的創造性和推動力。
這些企業家通過自己的奮鬥與不凡天賦,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為大衆建立了一個更好的世界,他們與美國諸多傑出企業家一起繪就了美國夢的基色。
“七巨頭”風采各異,所屬産業亦有不同,但在他們與古往今來的一些卓越企業家身上,依稀能看到幾處稀有卻共有的特質。
1
宇宙觀:在時空中錨定自我坐标
木心說,真正的大人物,都有宇宙觀。“無論什麼人物都得有個基本的哲學态度,一個以宇宙為對象的思考基礎。以此視所有古往今來的大人物,概莫能外。非自宇宙觀開始、以宇宙觀結束的大人物,我還沒見過。否則,都是小人物。”
先秦雜家稱,“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即空間,宙即時間。
有宇宙觀,便是有時空觀。有了透徹的時空觀,便會依循“第一性”原理,便會逼近事與理、時與空的本原。《大學》中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空間是既定的,它給人帶來護衛與安全感,卻也帶來限定與限制感。家庭、故鄉、故土、家園,是空間感的原點,它們讓人依戀,卻也限制自由,滋生反抗。
企業家是天生不安分的人,是以他們要掙脫襁褓,沖決網羅,要破壞、奔走、流浪、飛躍。企業家中鮮有哲人康德一樣終生蝸居家鄉小鎮的人,他們要下海沖浪,在風波與風浪中感受痛苦與刺激,建功立業。
沈從文說,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企業家的選擇是從自己的精神原鄉出走,奔赴沙場。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由意志對于既定空間的反抗帶來了熊彼特所說的“破壞性創新”,空間感的自覺讓企業家借由自建的商業帝國建立出一個新的實體世界與精神家園。
而時間感給人帶來生命感,充沛的生命感又會激發崇高的使命感。時間永是流逝,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如何在時間的長河裡留下身影印迹而非默默沉寂水底?這是每個有志者對自我的拷問。在生命的某個階段,一旦使命覺醒,如神靈附體,他們便從此開始了颠沛流離而又喜不自禁的新生。
泰德羅在書中用了不少詞句來描述這些自視不凡、雄心勃勃的主人公們的使命感。
福特的使命是造一輛普通人的汽車,伊士曼為柯達公司确立的天賦使命,就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攝影器材制造商,否則就會倒閉”。沃森的使命是“将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打造成資訊處理行業的巨人”。
最為典型的當屬鋼鐵大王卡耐基,使命感如蟲噬心,讓他坐立難安。“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卡耐基内心正在經曆着某種波動。和許多成功的商人一樣,他既富有深刻的洞察力,又總是自欺欺人。他相信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極大地推動’一些改變發生。
為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他要求自己不要同時追求六種以上不同的商業利益,不論它們會多麼成功。從來沒有人告訴安德魯·卡耐基要胸懷大志,但那已深入他的骨髓。
卡耐基明白,要想成為即将到來的時代———鋼鐵時代的王者,就要調動他所有的資源,即所有智慧、财力、商業關系都必須集中在一個目标上。不管鋼鐵行業有多麼龐大,他都要更強大,這是他完成自己使命的途徑,是他平息内心不安的方式”。
丘吉爾說過:“我們大家都是昆蟲,不過,我的确認為,我是一隻螢火蟲。”在浩瀚的夜空下,萬物各自生長。正是對發光與飛翔的渴望,讓那些創造者們脫穎而出。
2
信仰觀:用信仰穿越欲望
大企業家都是用好産品普度衆生的人。
在戰場上開疆拓土的軍事領袖是舊時代的舞台主角,進入現代化、世俗化社會,企業家成了和平年代的英雄,其中一些佼佼者更成為大衆偶像,成為世人眼中“神一樣的力量”。
福特用T型車造就了輪子上的美國,他逝世之時,被與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并稱;喬布斯用iPhone手機聯通了各國人民,他往生之後,收獲了古今罕見的全球性的持續哀悼與紀念。
這些現象都讓本書作者泰德羅驚詫,其實可以預想,好戲還在後面——如果馬斯克真正實作了帶領人類移民火星的狂想,他無疑會被視為當代救世主。
這些企業家為何能收獲世俗社會極高的聲望與崇仰?恐怕是因為他們能喚醒與激發起員工超出想象的潛能,用産品向消費者傳遞愛與尊重,并極大地拓展世人行動的自由與想象力的邊界。
商業是理智與感性的合流。企業家以做出好産品為本分,一流的企業家則向人性的金礦裡開掘,以真善美的理念與實物激發共鳴,撫慰人心。在西方社會的語境中,現代科學與技術力有不逮的地方,正需要信仰的光芒帶來溫暖與指引。
如曆史哲學家湯因比所言,“如果科學和宗教抓住親近上帝的機遇,共同緻力于了解上帝創造出來的變幻無常的人類心理,不僅了解深層的潛意識,而且把握表面的意識,一旦這種協同努力最終圓滿實作了目标,又有望獲得什麼樣的回報呢?回報非常豐厚,因為人類精神生活的源頭是潛意識,而不是理智”。
七、八年前,和一幫企業家去西藏。途中便有感慨:宗教是最好的生意。凡人終究是需要神的,造一尊偶像,壟斷解釋權,形成完整産業鍊,金錢便會如不可遏抑的源頭活水,持續噴湧。
而最好的生意,其實也有一定的宗教性。最好的企業家,有意無意都在用産品和理念建造一座人間廟宇。打造這座廟宇的人,或許并不被大衆頂禮膜拜,但他卻用神奇之手描畫出了人們的内心所求,并告訴他們:這就是你們心目中的“人間天堂”。
電影《大創業家》講述了雷·布洛克打造麥當勞帝國的傳奇曆程,很值得一看。雷·布洛克并非企業的創始人,但這個此前在生活中一路碰壁的失敗者看到麥當勞兄弟設計的黃金拱門之後,驚喜地發現了“天堂之門”。
他對麥當勞兄弟說,在美國,每個小鎮都有兩樣東西:教堂和法院。教堂頂上是十字架,法院頂上是國旗,而麥當勞就是第3個東西,它代表的是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它不光提供食物,還盛放人們的精神理想。麥當勞上面不隻是一道金拱門,它是一種圖騰,宣示你正在走進一個新式的美國教堂。
簡而言之,美國很多優秀企業在“文化營銷”上大放異彩,他們為自己的公司和産品注入情感和理念,甚至讓它成為一種信仰,這很值得我們的本土企業研究與學習。而真正地學習,不是模仿方法,而是深入商業的底層邏輯與認知核心,找到自己的文化之魂。
從企業家的角度,除了經營業績,尤其需要找到生意的意義,借以泅渡人生彼岸,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李善友說,我們原以為當生活條件變好了,有事業、有家庭、有各種便捷的高科技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但突然全世界幾乎同時發現,當我們獲得生活的富足之後,必須借由某種虛無缥缈的東西才能活下去,那個東西叫做“意義”。
哲學家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了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企業家要穿越人生的搖擺與痛苦,便要找到真正的心靈所寄,以熱愛戰勝恐懼,以信仰穿越欲望。
3
勞動觀:
手上有繭子的人,身上有誠實
儒家文化的一個缺陷便是對于體力勞動的輕視。
《論語》裡有樊遲問稼的故事。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種蔬菜,孔子都推脫不知。轉頭還給人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啊。懂得禮義忠信,百姓就會歸附,哪還用得着自己動手種莊稼蔬菜?
這種袖手旁觀的姿态,對于想做事的人尤其是企業家無疑是不可取的。盡管技術日進,時代日新,真正的企業家卻需要像老農一樣,手不離鋤,腳不離地,一直耕種在生意與生活的田間地頭。
美國的企業家精神,其實就是清教精神。在信仰的驅使下,企業家拼命賺錢,拼命省錢,勞作不休,以此作為靈魂救贖與榮耀上帝的手段。如果将勞動視為一種美德、一種需要,便自然會帶來一種現場感與切身感。
企業家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取得一定成功的企業家,身上會被不斷貼金,如果企業家不能主動破除自我迷信,深入勞動一線,保持勤勞與自省,就難免會走向自負、僵化與失敗。
很多優秀的企業家,終生都保持着一種讓人感覺親切又歎服的人格特色。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相信現場有神靈。他長期置身産品現場,為了做好京瓷産品,甚至抱着産品睡覺;他經常置身員工工作生活現場,參加公司“空巴”酒會,和員工把酒暢談,凝心聚力;他宣稱要心甘情願做“客戶的仆人”,為客戶竭盡所能。
中國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強調的則是“切身感”。這位賣米起家的商人,别人賣米都是顧客上門來買,買的米還常摻有雜質。他卻精心揀米,送米上門,還幫顧客免費清洗米缸。他很快借此勝出,并終生保持勤勞樸實的本色。有生之年,他每天長跑從不間斷,在“勞其筋骨,苦其心志”中保持敏銳的體感。
大陸“企業家中的企業家”任正非也是如此。他語言樸實,卻飽含宏闊格局與深邃思想。功成名就、年事已高的他,經常獨自一人出差,拉着皮箱輾轉各地。任正非從來不看那些管理大師的著作,在他看來,所謂的現代商業其實和農民種莊稼無異,“管理就是增強土地肥力,多打糧食”。
在《影響美國曆史的商業七巨頭》中,福特等企業家也有類似的特質。福特“坦率又驕傲地把自己定位為農民英雄”。他希望自己被當成是普通大衆、通過辛勤工作賺錢的英雄,而不是來自華爾街、靠資本運作賺錢的精英。
他曾經問:“你見過有手上長出繭子的人是不誠實的嗎?很少。當男人的手上有繭子、女人的手變得粗硬,你應該能肯定,誠實就在他們身上。和那些柔軟白嫩的手相比,你更能确定這一點。”
當然,要成就事業,實作自我,時代因素不能忽視。本書中的企業家之是以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除了個人的天分與努力,重要的是,他們是在一條激蕩向前的河流中行舟。
二十世紀無疑是屬于美國的世紀,據相關記載,到1960年代,全球前200大公司70%的銷售額都來自美國公司,全球大約40%的經濟活動都是由美國企業家發起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七巨頭勇立潮頭,劈波斬浪,書寫了關于個人與企業命運的傳奇,他們是美國夢的代表與縮影。
如今,21世紀的舞台上,中國的故事正在上演。
中國經濟的水域并不平靜,卻從不乏風浪之中的冒險遠航者。
滄海橫流中,浪奔浪流中,百舸争流中,會誕生多少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故事,會成就多少同樣“影響商業曆史”的天之驕子?會書寫怎樣精彩的“中國夢”?
我們期待,并祝福。

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世界金屬導報”。本微信号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如果您認為此文涉及侵權或标注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優秀企業的學習社群
助力企業追求卓越持續成長
聚變計劃·土士學堂| 最佳實踐案例+認知學習方法
綠研院年會| 企業家、科學家、專家學者學習互動
綠研院學習基地| 企業家學習相聚、身心怡養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