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文 | 米粒媽

最近一條視訊火了,一位父親帶着自己5歲的兒子去麥當勞吃飯,兒子看到旁邊有個外國人在用餐,就過去搭讪,結果老外直接一句“get out!”,讓小孩在原地尴尬住了。

小孩的父親勃然大怒,當場要求外國人道歉,而且還錄了視訊發到網上,想讓外國人社死,接受輿論的審判。

從視訊上看,這個外國男子後來向這對父子道歉了,但這個父親顯然對結果并不滿意,還試圖把視訊發給大V投稿,想要讓這件事在網上發酵。

但是事情并沒有朝着這個父親的預期發展,網友們竟然把槍口指向了這個父親。

米粒媽覺得,雖然外國人說了“get out!”,确實是挺沒禮貌。但這個父親把這件事情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試圖讓全網來聲讨這個外國人,也不是太有禮貌。

畢竟就像網友們說的,快餐廳不是英語角,并不是所有路人甲都有義務陪你的孩子練英語的。說到底,他也隻是麥當勞的一個去吃飯的顧客而已。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人與人的邊界感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适的社交距離,如果逾越了他人的這個邊界,真的是會讓人覺得很被冒犯。

外國人也是普通人,他可能跟我們一樣,背負着一堆糟心事兒,滿滿的負能量,就想一個人吃頓便飯,結果還有陌生人過來硬性搭讪。

其實在非學習環境中,陌生人确實是沒有義務配合咱們練英語的。在搭讪之前,本就該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因為對方确實可以有接受或者拒絕兩種選擇,這是人家的權力。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在米粒媽看來,确實是不能把普天之下的外國人都預設為是自己的外教,這樣就會變得非常沒有邊界感,發生這種不愉快的事情。

之前聽同僚說了一個她自己的見聞,當時是在地鐵上。一個國中生模樣的孩子正在認真地看一本書。

然後旁邊的一個陌生女乘客就特别殷勤地上前搭讪說:

“你可真是太棒了!這麼有自覺性,坐地鐵都要看書學習。我一定要拍下來給我家孩子看看,看看人家都是怎麼樣嚴格要求自己的!”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說着,她就掏出手機給這個看書的孩子拍照。弄得這個孩子腳趾要摳出三室一廳了。

因為對方是長輩,孩子也不好說什麼。但是他做了無聲的反抗,直接起身到别的車廂去了。這個女乘客被晾在原地,也是非常的社死。

真的,這個事情中的孩子已經超級有涵養了!他沒有去過多地計較,隻是選擇了回避。如果是像餐廳裡的外國人一樣爆句粗口,可能這件事一發酵,不知道要把鍋扣在誰的頭上。

其實不管男孩選擇怎麼去拒絕,錯的一方都是這個沒有邊界感的家長。她首先突破了别人最基本的社交距離,還強加自己的要求給對方,對方拒絕她,甚至怼她都是有可能的。

在社會生活中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偷看孩子日記和信件、為了督促孩子學習,撕掉他畫的漫畫,這些行為都是典型的沒有邊界感,特别損人不利己。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他隻是個孩子的道德綁架

事件中的父親,一直有意識地強調孩子才隻有5歲。但是評論區的網友立馬反駁說:

“隻有五歲怎麼了?五歲就可以随便打擾别人?”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他還是個孩子”“來都來了”“大過年的”“為了你好”“還能離咋地?”……

這些道德綁架的句子,早就成了被全網群嘲的梗,沒人買賬了。

五歲的孩子可能确實不懂邊界感,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的父親,也不懂嗎?

而且當時确實是父親鼓勵孩子過去搭讪的,如果沒有父親支招,這個五歲孩子還真未必會自發地過去搭讪。

這挨了怼,又拿五歲孩子說事兒,網友當然不接受。

還記得之前有個新聞,說是一個杭州的6歲男童,劃花了奔馳車,車主索賠卻遭到家長怒怼:“他還隻是個孩子!你讓警察抓他啊!”

甚至還大言不慚地叫嚣着:

“法律都限制不了我……”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孩子劃傷了汽車,作為家長如果能借此機會對孩子好好教育,孩子今後不再犯類似破壞公私财物的錯誤,這樣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可這位家長卻不這麼想,反而用一套歪理來怒怼受損車主,根本就不願意痛快地承擔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盡管表面上來看這位家長好像占到了便宜,但真正吃虧的還是自家孩子,孩子的三觀被自己毀了還不自知,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早晚會由社會來給他補上這一課。

之前一個新聞不就是這樣嗎,一個六七歲的熊孩子,去親戚家玩,竟然跑到親戚的書房,亂彈他的鋼琴,拿起一瓶礦泉水倒在琴鍵上。

親戚發現後很生氣,大聲問他:“你在做什麼? ”

熊孩子說:“我在幫你洗鋼琴啊。”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氣得親戚想揍他一頓。親戚接着把熊孩子的媽媽叫過來,說明了情況。

沒想到,熊孩子的媽媽說:

“孩子還這麼小,他能懂什麼呢,他也隻是想玩一玩,你是長輩大方一點嘛。”輕描淡寫幾句,就把責任推幹淨了。

親戚雖然生氣,但也無可奈何,但轉頭他就想到了一個法子。

他稱贊了熊孩子,并給了他一個紅包,說:

“你做的很棒,幫我把鋼琴洗幹淨了,你以後也可以幫助别人洗鋼琴,他們也會獎勵你的。 ”

不久之後,親戚就得到了資訊,這個熊孩子去逛商場,跑到鋼琴店裡去,把可樂倒到鋼琴上,說是要洗鋼琴。

結果老闆揪着他的家長要求賠償,這架鋼琴打完折是66萬元。

這個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訓,熊孩子犯錯的時候确實什麼都不懂,但是如果家長積極引導和批評指正,孩子就會形成正确的三觀,反之,孩子的價值觀壓根是錯的,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可沒人慣着他!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得到尊重的前提是先自重

視訊中的父親,其實聲讨的關鍵點,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但是米粒媽覺得,得到自尊的前提,一定是要先自重。

還記得五一小長假那些景區互毆事件中最出名的“婆孫插隊”事件嗎。

當時這對婆孫倆在橫店影視城排隊,因為排錯了隊,直接“平移”到了正确的隊伍,被後面的男生拉了一下,提醒他們不要插隊。

結果孫女當場發飙,咆哮怒罵男人:

“你憑什麼拉我?”“你tm就喜歡欺負弱小,我告訴你,我最恨的就是你這種欺軟怕硬的人!”

接着,外婆神補刀,面目猙獰,惡狠狠瞪了一眼周圍人:

“我們也不是好惹的!”

這婆孫倆的形象過于迷之極端,事件發酵後,直接被做成了車貼: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當女孩不堪承受網絡上的攻擊和群嘲的時候,又發微網誌長文說大家不尊重她們婆孫倆,但也于事無補。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在公共場合,我們時刻都需要嚴于律己,先足夠尊重自己,再來要求他人的尊重。

就像上前搭讪的小男孩和他的父親被拒絕了,他來聲讨,網友們也都能看得出來,是誰先突破了邊界。

之前聽說過一個同僚的事情,她也是因為太想探究孩子的内心想法了,就經常偷看孩子的日記。

她老公也勸過,讓她别看,畢竟侵犯孩子隐私是不對的,無論出于什麼動機,都不能這樣做。但是她不聽,甚至覺得是老公不夠關心孩子,才會這樣阻撓她。

後來這事兒真被孩子知道了,孩子跟她大吵了一架,還以這個事兒為主題寫了一篇作文。

在作文中,她用了一些讓媽媽特别傷心的詞句,反正大概意思就是覺得媽媽人品不好,她不願意要這樣的媽媽。

同僚真的心都碎了,哭了好幾天。她超越邊界感的行為直接傷害了孩子,也遭到了自己幾乎無法承受的反噬。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相信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受不了孩子寫這樣的作文。這個家庭的信任危機,有可能在今後的很多年都難以修複,孩子有什麼事就更不願意回來跟她說了。

每一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包括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

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沒有隐私可言的環境裡,那麼這個孩子也很可能無法做到尊重别人的隐私,更無法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

就像事件中搭讪的五歲孩子,父親這麼一鬧,他可能就沒機會學到“邊界感”這一課了,以後長大了,還會被類似的錯誤傷人傷己。

前幾天米粒媽去銀行辦業務,排隊時,前面的阿姨正和一位小夥子閑談。兩人并不認識,開始隻是唠唠家常,但聊着聊着,就變味兒了。

阿姨先是問男孩哪個學校畢業,後來又打聽他的收入,想給小夥子介紹女朋友。

看得出來小夥子很尴尬,并不想回答阿姨的問題,但阿姨卻自顧自在一旁說個沒完,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越了界。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其實特别常見,但細究起來,還真的是挺不妥當的。

是以從自身做起,再以身作則影響孩子。當我們意識到邊界感的重要,孩子自然也就跟着學會了。

5歲孩子搭讪外國人,回複“get out”,誰該道歉?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