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一種會發光發熱的天體,在宇宙中幾乎數之不盡,如夜空中所看到的漫天繁星,除了少數幾顆是太陽系的行星外,其餘的都是和我們太陽一樣類似的恒星。可以說恒星是宇宙中的主力軍,僅僅在一個微小的星系内就擁有多達上千億顆左右,而且他們的體積和品質也各不相同

如今随着天文學家對恒星不斷的研究,知道了他們雖然隻是一種天體,但其實也擁有壽命,而壽命的長短取決于品質的不同。當一顆恒星的品質越大時,壽命就越短暫,品質越小時壽命就越長久,比如我們的太陽是一顆中等品質的黃矮星,它的壽命可以達到100億年左右,而一顆藍特超巨星的壽命可能隻有上百萬年,那麼是什麼使得它們的壽命相差如此巨大呢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它們的壽命相差如此巨大呢?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問,既然恒星的品質越大說明燃料越多,其壽命應該越長才對,為何反而壽命越短?
而要想了解其中的答案。我們首先要知道恒星發光發熱的背後機制。
一般而言恒星之是以能夠不停地發光發熱,是因為内部的熱核反應在發揮着作用。由于恒星主要構成為氫、氦等 元素, 在龐大的品質和超強的引力下,恒星的氫元素會在核心區域不斷被壓縮,然後受到高溫和高壓的“蹂虐”,進而發生核聚變反應,釋放出能量。
而這種核聚變反應的劇烈程度是和恒星的品質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品質越大的恒星引力越強,這會導緻核心的溫度和壓力極高,内部核聚變反應也越強烈。這種強烈的核聚變反應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有限的氫元素被飛速地消耗下去,結果大品質恒星的燃料快速減少,最終壽命隻有短暫的幾千萬年甚至幾百萬年
其實相比大品質恒星而言,我們太陽這樣中等品質的恒星壽命要長得多,因為内部核聚變反應相對溫和,是以它可以擁有100億年左右的壽命,雖然如今的太陽已經誕生有50億年了,但卻是正當壯年
不過,太陽也遠遠不是宇宙中壽命最長的恒星,而品質比太陽還小的紅矮星才是宇宙中最長壽的,它們的品質一般都在0.8倍太陽品質以下,核反應比太陽還要弱,比如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就是一顆紅矮星,像這樣的恒星就能将内部的核聚變反應持續上千億年左右
要知道我們的宇宙誕生至今已經138億年了,最早的第一代恒星大部分都已熄滅或者超新星爆發而滅亡,但是第一代恒星中的紅矮星卻一直燃燒到現在,他們不可謂不長壽。
是以這也告訴我們,有時候恒星的核聚變太劇烈也并非是一件好事,而溫和的核聚變反應才能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