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簡介:由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創立的藍色起源公司成功發射了其第14個Shepard飛船,該任務緻力于商業太空旅行的實行,該次發射除了配備了更全面的安全系統以外還達到了迄今為止最高時速和最高高度,為實作商業航天邁出了迄今為止的最大跨步。

傑夫·貝索斯的太空飛行公司已經完成第十四個新謝潑德飛船(New Shepard)的發射任務,較之以往,載人航天飛行器有着許多的提升。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發射!藍色起源公司成功完成了第十四個新謝潑德飛船(New Shepard)的發射任務,将其載人航天艙送上了太空,這一過程使得這家公司面相載人太空飛行的理想邁出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步。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該任務從藍色起源公司的西德克薩斯站點發射,推出了該公司最新的載人航天艙的設計,配置了一系列使飛行更舒适的更新。

它唯一的乘客是一個被稱為“人體模特天行者”的假人,它坐在太空艙的六個座位之一。

最近的這次成功使公司距離商業人類航空飛行的目标比以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近。這家公司是由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創立,計劃使用新謝潑德火箭将最多6人送入太空。 太空艙将飛過卡門線(Kármán line),這是一條100公裡高的邊界,将地球大氣層與外面空間分隔開來。 當乘客進入太空并飄落回西德克薩斯時,他們會感受到比地球引力強三倍的力。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這些簡短的太空旅行為純粹的享受而設計,不是把宇航員送去國際空間站,甚至是火星,也不像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Crew Dragon)那樣。太空艙面積為530立方英尺,窗戶可以穿透過92%的可見光。宇航員将被邀請脫下安全帶,在座艙四周漂浮,并在傳回地球前練習一些動作。

周四的飛行是新謝潑德(New Shepard's)助推器疊代的第一次使用,總體上說是第四次新謝潑德助推器。 前兩個助推器設計已經退役,而第三個在2017年12月到2020年10月期間已經連續七次成功地完成了任務。該公司稱,前三個助推器将無人駕駛的有效荷載帶到太空,但第四個助推器将用于載人任務。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在發射後的初步統計資料中,該團隊宣布太空艙達到了350827英尺的遠地點。 在飛行過程中,最大上升速度高達每小時2242英裡,這一速度持續了10分15秒。

這次嘗試旨在完善系統,使飛行體驗順暢。 太空艙配備了新的聲學和溫度調節裝置、麥克風和揚聲器、所有六個座位的按鍵通話按鈕,以便乘客可以與任務控制中心和乘組人員顯示面闆交談。

太空艙也配備了新的安全和警報系統。其中包括在每位乘客座位上設定的用于傳遞安全消息的燈光和聲音。牆壁鋪設襯墊,是以乘客在四周漂浮時不會傷到自己。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藍色起源飛行計劃圖(圖源自:藍色起源)

飛行特點轉向另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使飛行體驗能夠給乘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發射後大約16秒,助推器開始以每秒2到3度的速度旋轉。目的是讓乘客在旅途中有更好地視野去觀看下方的風景。

助推器在着陸過程中急劇旋轉,因為BE-3發動機正在努力将助推器重新定位到發射台的中心。

“正是這類素材讓現場火箭發射和着陸如此令人興奮。”藍色起源的航天和軌道銷售主管阿裡安·康奈爾(Ariane Cornell)在發射任務的直播中如此說到。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作為“未來俱樂部”倡議的一部分,這次發射任務還發送了50000多張由世界各地的學生送出的明信片。 這是本次飛行的第三個任務,其中一些被放在“人體模型天行者”(Mannequin Skywalker)的口袋裡。

逆向分析(THE INVERSE ANALYSIS)——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的目标是用新謝潑德飛船(New Shepard)運送那些熱衷于太空旅遊的人們。這與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的目标類似,都是提供類似的亞軌道飛行,剛好經過卡門線(Kármán line)。後者公司在2020年7月的一次披露中詳細介紹了其座艙及内部。

藍色起源邁向人類太空飛行領域的步伐,何時能夠載人航天?

目前尚不清楚人們什麼時候能夠搭乘新謝潑德(New Shepard)飛船飛向太空,抛開大流行因素。貝索斯曾在2019年2月告訴我們,人們将能夠在那年開啟飛行之旅。但是公司官方表示,或許他們在運送真正的人類進去太空之前還需要再進行三四次無人航天飛行。

這次任務的完成,使得目标實作比以往更近一步。

BY: Mike Brown

FY: 無窮

如有相關内容侵權,請在作品釋出後聯系作者删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