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延續數千年,凝聚獨特中國智慧。繼去年的“中國節日”系列之後,河南衛視打造的“中國節氣”系列首期節目《中國節氣——春分奇遇記》于3月19日晚播出。在“陰陽相半”、白日漸長的春分之時,開啟一場充滿獨特中國情愫的奇遇之旅。
節目通過一則風格輕松、愉悅的故事短片,講述“春分”這一節氣的内容寓意和物候特點,猶如當下明媚的春光,充滿生機和希望。一位網友觀後感歎:“通過創意節目,寓情于理,雖然短但内容實在。”
從“奇妙遊”到“奇遇記”,全新的形式、不同的表達,相同的是主創團隊立足博大精深曆史文化的孜孜以求,努力探尋傳統與現代共通的情感共鳴。

一場奇遇、一次對話,感受春分時節之美
據主創團隊介紹,“中國節氣”系列節目,運用AI、XR等技術設定一個特别的“太虛幻境”,一位高于天地之間的“節氣先生”貫穿整季,以其視角來見證每一個時節故事。而“節氣先生”也将是整個“中國節氣”系列重點孵化的一個新IP。
首期節目《春分奇遇記》以西漢淮南王劉安編寫的《淮南子》最早記錄并闡釋了二十四節氣并編寫了《淮南萬畢術》一書記述“艾火令雞子飛”的實驗為背景,講述了一個以孩子為主線的充滿夢想和希望的故事。
節目開篇,宇宙之中,星球在軌道上運轉,猶如一個巨大時節時鐘。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教授王勁松飾演的“節氣先生”注視下,地球轉動到春分的位置,太陽直射赤道,這一天,白晝與黑夜等長,萬物逐漸複蘇,大地一片春意盎然。
也是在這一天,原本正在進行春分祭日的劉安突然“穿越”到現代,與小男孩劉一旦上演了一場“奇遇記”,并幫助小男孩完成“雞蛋殼熱氣球”的科學實驗。
節目雖然不長,但也能看出主創的用心,整體畫面呈現出電影的質感。“節氣先生”幾句旁白,道出“鬥轉星移,時律流轉”的節氣的廣博内涵。劉安與劉一旦的古今對話中,資訊量也不少,既讓觀衆了解到雞蛋殼也能飛起來的科學原理,也知曉“從今天起白天會比晚上長”的春分最為直接的釋義。
此外,節目中春分日大地美景場景穿插,更讓觀衆跟随兩人的奇遇,感受春分“雷乃發聲,四陽漸盛,萬物複蘇,五谷生長”的時節之美。片尾原創歌曲中,融入了大家所熟知的《春天在哪裡》的旋律,以孩童的口吻回顧這個夢想希望的奇遇故事。
一個故事、一種情感,不負春景追逐希望
去年以來,河南台“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靠着多個傳統舞蹈類節目破圈走紅海内外,被網友贊歎“審美天花闆”。而全新上線的“中國節氣”系列,主創卻完全放棄了有着豐富創作經驗和雄厚觀衆基礎的歌舞類形式,而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
據了解,“中國節氣”系列節目從去年下半年就已開始醞釀策劃。主創團隊直言,“節日與節氣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基于此“中國節氣”系列與“中國節日”系列在節目定位上也有所不同。如果說“中國節日”對于傳統文化内涵的诠釋更為含蓄和宏觀,希望帶給觀衆強烈的節日共情,而“中國節氣”節目則更為平實和直白,具有科普的性質,帶給觀衆對于節氣的認識和記憶。“是以我們采用了講故事的手法來做‘中國節氣’系列節目,但如何把故事講好,并不容易。”《春分奇遇記》總導演陳雷坦言。
今年計劃将推出12期“中國節氣”系列節目,節目中包含了每一個節氣的時候、氣候、物候的解讀,不僅如此,主創更希望能夠探讨更加深層次的一個問題——如今節氣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扮演着什麼樣的角色,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情感?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農耕文明時代,指導農事生産、生活作息、休閑娛樂,見證着大地的四季變化,而其背後深層次的内涵,是展現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精神哲思。”主創表示,在每一期節目中,也将從其中提煉出一種與之相關的情感,融入到故事之中。
《春分奇遇記》中,在劉安的鼓勵下,劉一旦長大後成為了一名氣象學家。正如劇中所言:“春分之日,晝夜等長,陰陽調和,此乃天工;此後,白晝漸長,莫負春光,莫負希望,此乃人為。”這一期節目正希望以這個故事,傳遞“堅定希望、追逐夢想”的精神情感。有網友表示:“帶着孩子一起看節目,非常有意義。”也有網友說:“完美诠釋春的希望。”
潇湘晨報記者周詩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