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地點,守候每一個日出,那麼每年當中有兩天、而且僅有這兩天,最早的一縷陽光會在同一個位置出現。這兩天,就是春分和秋分。
《尚書》是大陸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堯典》篇說,堯帝指令他的天文官羲氏與和氏觀測日月星辰,把時令傳授給群眾。觀測到日夜的長度均等了,傍晚南方朱雀七宿都出現了,就可以确定“仲春”了。《尚書》所記載的“仲春”,就是春分。“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尚書·堯典》)
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何驽正在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進行發掘工作。陶寺遺址正是專家學者猜想的堯帝都城。科技史專家武家璧博士提出進一步的猜想:如果這裡真是堯帝的都城,那麼這裡就應該有一個古觀象台。因為記錄堯帝事迹的《堯典》,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是關于天文的。
何驽在陶寺遺址發現了有規律排列的十三個長方形的夯土基礎,在武家璧博士天文學家團隊的幫助下,考古隊還原了四千三百多年前的觀象台,并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模拟觀測……
在陶寺古觀象台,一年之中,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出現在第二道觀測縫時,正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的冬至;第七道觀測縫,則對應着太陽直射赤道、中分春秋的春分和秋分;第十二道觀測縫,則對應着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白晝最長的夏至……
陶寺遺址古觀象台的發現,證明了《尚書》中關于堯帝時期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記載。
踏莎行
歐陽修(宋代)
雨霁風光,
春分天氣。
千花百卉争明媚。
畫梁新燕一雙雙……
冬至和夏至的關鍵特征是“最”,春分和秋分的關鍵特征就是是“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很多國家将晝夜平分這一天作為春季的開端,伊朗、阿富汗等國家甚至将其定為新年的起始。
春分的三個物候是“一侯玄鳥至”,農人的捉蟲好幫手燕子休完長假按時返崗了,“二候雷乃發”、“三候始電”,大自然的打擊樂手和燈光師也回來上班了。對于昆明人來說,春分前後也是紅嘴鷗作别的日子。
春分的傳統民俗慶典活動豐富而多彩。春分祭祀太陽是發源于周朝的國家重要慶典。北京的日壇就是明清時期皇帝舉行祭日大典的地方。還有依然傳承在民間的“立蛋”“吃春菜”、放風筝……在明媚的春光裡,人們忙碌于耕作、享受着生活……
參考文獻和音頻來源:
宋英傑《二十四節氣志》
馮時《古代天文考古學》
屈萬裡《尚書今注今譯》
央視《堯舜之都》
央視《典籍中的中國——尚書》
央廣《閱讀與欣賞》
來源:雲廣記者江濤
編輯:曹譯文 羅端陽
責任編輯:管昕 阮愛麗
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