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之窗|如何留住傳統村落的鄉愁

近期,中央一号檔案釋出,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号檔案。其中,在提到傳統村落保護時表述道:“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健全傳統村落監測評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審查等機制。保護特色民族村寨。實施‘拯救老屋行動’。”

如何在當今社會快速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好、利用好傳統村落,儲存鄉村記憶、留住鄉愁鄉情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王雲慶教授,在做客山東省圖書館大衆講壇時,就“如何留住傳統村落之美”這一話題分享感悟、見解。

傳統村落是活态的文化遺産

文化之窗|如何留住傳統村落的鄉愁

“每年中央一号檔案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近幾年一号檔案都提到了傳統村落保護。傳統村落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籌好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既有利于保持農村特色和提升農村魅力,又有利于增強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保持中華文化的完整多樣,對實作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王雲慶認為。

王雲慶首先剖析了“傳統村落”的概念,即對大陸各民族在悠久的農業文明發展曆程中形成的數量衆多、分布廣泛且充滿地域特色的村落的總稱。“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學術規範的說法應該是中國傳統村落,它的原名是古村落,是以現在的書有的是寫古村落,有的是寫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曆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截至2019年年底,現有國家級的傳統村落,數量已經達到6819個。”

大陸傳統文化根植于廣泛的農村地區,傳統村落在長期的農耕文明發展曆程中凝聚了衆多的曆史資訊、文化景觀和民族記憶,它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集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等多種元素于一身的珍貴曆史遺産。“關于這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産,特别是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王雲慶說。

“傳統村落中蘊含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互相融合、互相依存,同屬于一個文化與審美的基因,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整體。”王雲慶認為,從屬性來看,傳統村落是鄉土社會生産生活中的一種活态遺産,是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資源,對于社會、曆史、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價值。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來看,傳統村落的價值展現各有不同。從社會層面來看,傳統村落作為傳統民居的聚集地和村民生産生活的社群,它構成了一個獨特的鄉土社會,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基層機關。在鄉土社會中,村落居民通過勞動與智慧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物質财富和文化财富,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資源和動力支撐。

王雲慶說,從曆史發展角度來看,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時期遺留下來的最大遺産,無論是村落建築、曆史文物還是鄉風民俗、傳統技藝,都記錄和反映着社會發展的曆史程序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發展的鮮明印記;從經濟角度來看,傳統村落的自然屬性、曆史屬性、文化屬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其成為廣泛的潛在的旅遊資源,合理的開發和推廣将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另外,從文化角度來看,傳統村落展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每一處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态的文化遺産,充分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社會文化認同視野下,傳統村落更是成為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在維護民族共同記憶和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方面具有無可比拟的作用。

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文化之窗|如何留住傳統村落的鄉愁

傳統村落,包括少數民族地區的村寨,都是活态的真實的文化,透露出鄉村文化發展的曆史軌迹,反映着文明的進步,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文化精髓,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

“傳統村落和其他的文物保護機關是不同的。它不單是文保機關,也是居民生産生活的基地。長期以來村落是構成社會的最基層機關。傳統村落的精神遺産包括大量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各種風俗民情,還有大量獨特的曆史記憶,比如俚語方言、鄉規鄉約,人們的生産方式等等。”王雲慶在談及傳統村落的認定标準時說,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因傳統村落的存在而存在,正是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内容,使傳統村落顯得厚重鮮活。

那麼傳統村落按照有關部門制定的标準,如何認定呢?“傳統村落中現存的建築要有一定的久遠度,文物保護機關的等級要達到标準,傳統建築的占地規模,現存傳統建築群和周邊環境儲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築的造型、結構、材料以及裝飾,要有一定的美學價值,并對傳統技藝有所傳承。另外傳統村落在選址規劃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曆史時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曆史及考古價值,并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王雲慶說,有的村落還承載着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價名額,包括傳承的方式、活動的規模、代表性傳承人等。

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傳統村落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來自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等各方面的沖擊,普遍面臨着被破壞或漸趨消失的窘境。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大陸在2000年擁有363萬個自然村,至2010年十年間減少到271萬個,至2012年又減少到230萬個。可見,傳統村落的境遇不容樂觀,如果任其發展,我們可能将永遠失去那些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和民族記憶,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

讓它們世世代代綻放

文化之窗|如何留住傳統村落的鄉愁

談及大陸傳統村落的保護進展,王雲慶特地提到2016年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實施的保護傳統村落的一個公益項目——“拯救老屋行動”,這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和修複起到了重要作用。“對瀕危建築進行異地保護,有的老屋可以實作異地再生。據我所知,目前已經有幾個村落‘遠涉重洋’。”

除了異地保護方式,還有一種方式叫“靜态定格”,即把古村落居民遷出去,古村落得以整體保護。“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即居民外遷之後古村落的保護責任問題。”王雲慶說,還有一種方式是“舊瓶裝新酒”,進行功能更新式的古建築保護,對一些古建築進行改造,保持古建築的風貌,吸引投資。

王雲慶認為,城鎮化程序中傳統村落保護必須遵循傳統村落形成和發展的曆史規律。不能強求傳統村落的居民一直保持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态,但也不能任其随意大拆大建,将古建築和原生态的傳統文化置于毀滅之境。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隻有科學合理地遵循人與村落互動發展的曆史規律,才能實作兩者的共赢。

分布廣泛的傳統村落,每一處都是由鄉土人民生産生活的智慧創造而來,保護措施一定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從國家相關部門下發的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各類檔案可以看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可以有共同的目标、原則和方向,但沒有統一的辦法可循,必須因地制宜,一個村一個辦法。”王雲慶說,在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規劃中要注重結合傳統村落形成曆史、文化資源和發展狀況,規劃先行,保護與發展同步,突出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内涵。

王雲慶還談到傳統村落的立檔保護問題。“在整理工作中要堅持博約得當的原則,去粗取精,提高傳統村落機關的品質,特别是對相近的同一類型的傳統村落,要避免過多的重複。”王雲慶說。

“不要讓傳統村落隻存在于螢幕與畫卷上,不要讓傳統文化隻能口口相傳,不能讓傳統村落在祖國大地上燦爛的文明之花枯萎。相反,要讓它們更加奪目,世世代代綻放。”王雲慶總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