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前進:人的神經系統與汽車技術體系完美融合,需要三個階段

文 / 徐前進

行駛一萬公裡之後,我完全習慣了這種機械化的運動狀态,最初的緊張與慌張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沉悶與精力不集中狀态。汽車以時速80公裡的速度向前行駛,左邊的車輛被迅速超過,右邊的車輛超過了我,前方的車在減速,後面有車追上來,而我的眼睛對于道路景觀卻變得麻木。根據日常生活常識判斷,交通事故往往是在這種麻木狀态下出現的,是以我時刻提醒自己要集中精力,不要分神,希望躲開那些本來是不可避免的事故。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緊張感。

徐前進:人的神經系統與汽車技術體系完美融合,需要三個階段

人的神經系統與汽車技術體系完美融合,進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現代感覺,一般需要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駕校學習時、以獲得駕照為目的的有限感覺類型。之是以稱之為有限感覺類型,是因為這種學習處在一種受保護、受指導和受監視的封閉狀态,我不會獲得真實駕駛狀态下的空間感和速度感。考核目标同樣是在封閉狀态中,在交通管理部門劃定的特定路段完成相關的駕駛動作。這套動作是習得性和模仿性的,基本不具備應對現實駕駛狀況的能力。是以,我獲得了駕照,在法律意義上具有了駕駛的資格,但這僅僅是被假定具有駕駛能力,我依舊不敢進入日常性的道路通行模式。

在科目三的練習中,對于速度與空間關系的不适應狀态在我的心理中制造了極度的緊張感。我的手心在出汗,我的身體也在出汗。本來天氣不熱,而我的上衣背部已經濕透。我想逃離,逃離這種機械化的身體移動狀态,也逃離駕校教練的話語專制。

那是一個比我年輕的教練,他坐在我的旁邊,不斷地糾正我的方式,催促我,甚至嘲笑我,他的手在粗魯地打在我的胳膊上,“加油啊,加油啊……擡離合,快擡離合啊……緊張什麼,有什麼好緊張的……一個老爺們,還學不會了?”。我不知道他對于駕駛汽車的指導是否正确,然而由于他熟悉應對汽車駕駛的程式,是以我隻能接受。這是一個讓人壓抑的空間。

我不是第一次經曆這種機械化的感覺狀态。1998年春天,我的父親與一行人喝酒,幾乎都酩酊大醉。其中一個醉酒相對輕微的人陪我一起去接一個人。然而發動汽車後,他也醉了。他無法回避酒精與意識的關聯性,隻是比其他人醉得慢一些。

他的眼睛睜得圓圓的,身體動作不協調,他的舌頭不能自然彎曲,然後轉向我,僵硬地說:“我有些看不清了……你……你幫我看路”。在空擋狀态下,汽車發動機轉速每分鐘4000轉或更高,“嗡嗡嗡……”。他忘記挂擋了。我開始變得緊張,我之前坐過很多種汽車,包括公共汽車、拖拉機、長途客車,隻有這一次我始終處在緊張狀态。這種緊張感很快到達了頂峰,并且一直處在這個頂峰。

我想逃避,但沒有逃避的理由,因為那時酒駕入刑的法律還沒有實行。我的手心開始出汗,上衣背部也被汗水浸濕。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用堅定的聲音傳遞着路面資訊:“前面那個路口向左,向左……前面有人,減速,減速,減速……右邊有車,别轉彎……方向盤偏了,直着走……”。他的頭懸在方向盤上方,瞪大眼睛往前看,他的視覺和聽覺已經減弱,甚至在一些時刻完全失去功能。道路狀況從他的耳朵或眼睛不間斷地進入思維機制,但做出反應的時間明顯變長。

這輛車始終處在即将失控的邊緣。完成任務後,在他拉起手刹的一刻,這種緊張感即刻消失。而在學習駕駛期間,當教練坐在我的旁邊時,這種緊張感又一次出現。這是一種過程性的感覺,幾乎每個學習駕駛的人都會經曆。對于多數人而言,這種感覺持續一段時間後會消失,進而開啟一個全新的機械感覺機制。少數人會被這種感覺震懾,盡管獲得了駕駛資格,但不會開啟這個機械感覺機制。

第二個階段是适應感覺類型。這是一個從虛拟駕駛能力向真實駕駛能力的過渡階段。我從駕校畢業後,一直不敢直接進入日常性的道路通行模式,因為我知道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僅僅是一種虛拟狀态。我要在有經驗的駕駛者的陪伴下進行适用性訓練,熟悉車輛的空間結構,方向盤轉動與車身方向的關系,熟悉油門、擋位與速度的關系,刹車與制動距離的關系,了解道路狀況與駕駛狀态的調整(實際停車技巧、虛線與實線規則、擁擠狀态下的車輛控制)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要學會駕駛輔助功能的操作,包括車窗開閉、空調使用、雨刮器的速度設定、車燈(轉向燈、霧燈、大燈)調節等。等到充分了解了汽車的各種功能及其行駛狀态,并且能在這些功能和狀态之間實作自由、任意切換之後,這個過渡階段就結束了。

第三個階段是真實感覺類型。我要獨自進入道路通行系統,在兩個目的地之間完成無事故駕駛。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功能與人體功能的關系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我的視覺、觸覺、神經系統開始适用這個機械化的時間感和空間感,車的形狀、大小、速度增減完全進入了我的感覺系統,我的身體由此真正實作了一種功能性的延伸。神經系統将控制腳步、行走姿勢、身體空間的方式傳遞到身體與汽車的關系中。這是汽車創造的現代感覺,也是汽車在人類曆史中發揮其功能的狀态。

徐前進:人的神經系統與汽車技術體系完美融合,需要三個階段

上述三個階段依次出現在我身上,逐漸改變了我的行為模式、思考模式和視覺景觀,也改變了身體的移動效率。2016年6月,我購買了這輛汽車。在法律意義上,我是合法擁有者和使用者,但在行動邏輯上,我不具備操作能力。駕照考試有路考科目和操作技巧檢測,但僅僅是非實踐性的考試。

中國小裡的應試教育方法同樣成為駕照考試的應對政策,而且卓有成效。在一家駕駛教育訓練機構繳納3500元學習費用後,我獲得了相關的書籍,在約定的時間與教練見面,他給我一張考試要領,幫助我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駕駛考試,但這是虛拟化的駕駛技術,隻有在練車場地上才有效:

S彎口訣:右小鏡與車頭中标中間對準右側曲線進入S線裡;汽車左楞筋駛出右側線,方向盤左打一圈,左小鏡座前端出線,方向盤左立;左小鏡座碰左側線,方向盤右打一圈,中标座出線再右打一圈;當左側線到車頭右1/4出,即車頭中智語右小鏡中間位置,方向盤右打45度。

右側倒車入庫:鼻尖對準白線,将車擺正,黃線倒車前門把手處停車;挂倒車擋,左倒車鏡完全遮蓋黃線,方向盤右打死;看右倒車鏡,第二段黃線完全遮蓋後回半圈,右側後窄前寬,方向盤回正;左後視鏡完全遮蓋黃線停車。

左側倒車入庫:挂擋前行,左側車鎖未到黃線,方向盤左打一圈加一立;車身大于平行停車;挂倒車擋,看左倒車鏡,黃色直角消失,方向盤左打死;看左倒車鏡,第二段黃線消失回半圈,到車身與線将要平行,方向盤回正;左倒車鏡完全遮蓋黃線停車。

這個考試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學習者具有一種臨時性的空間記憶能力。教練車的很多結構被賦予了空間定位的功能,包括前擋風玻璃中間處、車頭車标處、後視鏡等,練習場地的路面也有各類辨別,應考者要記住車體辨別與路面辨別的對應關系,并在這種對應關系出現的時刻立即按照既定行為模式操作,車輛的運動狀态就會符合考試準則。我記住了口訣,然後在場地上練習了四個小時,駕駛考試第二項順利通過。在這個過程中,汽車開到了哪裡,我并不知道,因為我自始至終是在實踐一種空間的記憶政策。

駕駛考試的第三項是路面規則考核,包括加減擋、直線行駛、超車并線、路邊停車、掉頭等技術。負責這個項目的教練可能會脾氣不好,我遇到的教練屬于這種類型。他的年齡比我年輕,坐在副駕駛上,臉色陰沉,厲聲大喊:“向左向左……向右向右……加擋加擋加擋……松油門,松呀,你趕緊松呀……”。這同樣是一種政策,即要用壞脾氣逼着我趕緊考完,否則一次次補考耽誤時間,影響教育訓練效率。很多學員隻練了四五次就上考場,勉強通過,但對于行車注意事項以及車與路的關系一知半解,駕校學習與道路駕駛處在分裂狀态。

這是一種非日常化的風格,在很多方面違背了日常生活的真實性,進而走向日常生活的反面。2015年6月,我極為順利地通過了駕校考試,并在理論意義上清楚地知道如何通過十字路口和人行橫道、如何避免與行人相撞,如何加速、減速、換擋,但在實踐意義上,我不知道如何應對汽車在道路上的各種狀況。鑒于此,在購買汽車之前,我通過網絡平台聯系了一家汽車陪練公司:“您要預約什麼車型、手動擋還是自動擋、時間、地點……好的,司機會提前一小時跟您聯系”。

陪練是駕校學習模式與日常道路駕駛模式之間的分裂狀态所造就的一個新職業,也就是針對那些在法律意義上已經成為明确的駕駛主體、卻無法承擔這種功能的人。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一輛白色的型汽車在我旁邊停下,右前側車窗玻璃降下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男人問我是不是預約了陪駕。我将右手伸入車門把手,輕輕向外拉,電子-機械鎖開啟,我坐進這輛手動擋汽車的副駕駛位置。正前方的塑膠飾闆上貼着陪練服務規則,教練員需要遵守的“7個禁止”和“8個必須”:

禁止暗示學員請客吃飯送禮,禁止辱罵、諷刺學員,禁止玩忽職守,禁止無故遲到,禁止引導學員做不标準、違法的行為,禁止馬虎、急躁、敷衍,禁止有損公司形象和名譽。

必須提前半小時與學員溝通,必須禮貌待人、耐心回答問題,必須因人施教、合理安排課程,必須儀表規範、着裝統一,必須出車前檢查、車内清潔,必須總結并告知學員的缺點,必須回訪學員學習情況,必須服從學員的意見和建議。

汽車進入主路前,我與陪練員交換位置。他的行為和語言邏輯不同于駕校教練,始終在和顔悅色地解釋,容忍挂擋時機把握不好而引起的聳車現象。在他的催促下,我進入城市主幹道路。前後左右都是汽車,車速每小時五公裡左右。我的手心在出汗,雙腿在輕微發抖。我看起來局促不安,緊張地看着前方。

他的右腳放在輔助刹車踏闆上,不時參與刹車動作:“不用緊張,控制好油門,隻要不撞到前車,我們就不怕被後車追尾”。在一個複雜的轉盤機制前,我想逃避,他要求我試一試:“打左轉向燈,挂二擋,控制好油門和離合”。左前方插入一輛車,我趕緊刹車,車輛再次熄火。我轉動鑰匙,重新開機發動機,後面的車在等待,然後鳴笛。時間變成了一個固體,裡面像是有炙熱的火。

這是一門生意,利潤是頭等事,尤其是在生存競争激烈的時代。一個人約如果隻練兩個小時,這不是最佳的盈利狀态,是以這家公司設計了一套系統的課程,共包含17項技巧,1000元學費。陪駕員在這次練習結束之後給我一張彩色宣傳單,希望我進入這個技術與利益機制:

了解儀盤及各種訓示燈作用,熟悉擋位及換擋原理,油門、刹車、離合正确使用,掌握加速、減速時機,慢速跟車與起步停車跟車訓練,左轉彎、右轉彎訓練,進出主路、超車并線訓練,通過複雜路口,過環島,觀察立交橋辨別,夜間燈光使用,更換輪胎和行車前檢查,正确加油,下車注意事項,車輛限号知識,高速公路行車要點,倒車入庫和側方停車。

我最終選擇了單次服務。在初步了解汽車行駛的道路狀況之後,我希望在購買汽車之後以一種探索的精神完成這個現代感覺的塑造過程。早上三點,我駕車進入我最熟悉的一條路。對于道路的恐懼一度控制了我的神經系統,恐懼、慌張、無所适從,駕駛證沒有消解這些駕駛心理。我的腳踏在離合器上,還是在不停地發抖。我的手握着方向盤,心髒跳動加快,肌肉活動效率降低,手裡不斷有汗,每次練習之後都感覺到身心俱疲。我的視覺、觸覺與動作模式從步行狀态變成坐着前行的狀态,機械移動機制進入我的神經系統是一個機械機制與自然生命機制融合的艱難過程。

經過一段适應性的練習,我的神經系統開始熟悉這種機械化的身體移動機制。在路上車很少的時候,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完美控制車輛狀态的自信,我開始成為一個現代道路景觀的真正創造者,我的身體就此進入了現代機械移動機制。十分鐘後,我離開這條路,首先左轉,然後直行,目的地是社群服務中心。在一個紅綠燈處,綠燈亮起,但在車輛起步時,左腳的離合器控制與右腳的油門控制失去秩序,發動機熄火。後面有一輛面包車,司機看到後窗玻璃上的兩個字“新手”,是以沒有鳴笛,安靜地在後面等待。

我重新開啟發動機,踩下離合器,挂一擋,緩慢擡起離合器,同時加油門,開往下一個目的地。汽車一路前行,右轉,再直行,再右轉,目的地是一家大型醫院。白天工作時間,這個醫院的停車場幾乎沒有空餘位置,但早上4點到處是空置的停車位。我標明了一個停車位,練習側方位停車,第一次練習時三分之一的車身在外面,第二次後輪碰在路邊石頭上,仍舊沒有停好,第三次完全符合停車規則。

我加速離開這個停車位,一路直行,右轉,再左轉,目的地是火車站北門。去火車站的道路狀況複雜,徹夜工作的計程車不斷超越我的車,然後急速并線。在火車站出口處,很多人在這裡等待,路面交通規則的功能被稀釋。我短暫停留後,一路向前,然後右轉,進入一個轉盤。

…………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我基本了解了現代道路空間的行為原則,也開始成為道路景觀的一個微小的創造者。在這個過程中,汽車的機械性能與我的神經系統逐漸融合,進而出現一種純粹現代的感覺。這種感覺是雙重的,一是機械功能的生命化,二是身體功能的機械化。這輛汽車隻有在人的意圖的控制下才會施展它的預設功能,無論其機械裝置如何運動,在移動性上總是要符合人類社會的道德與法律體系,是以這個過程既是汽車在個體意義上的生命化,又是在整體意義上的生命化。

另一方面,我的身體在自然狀态下無法完成每小時一百公裡的移動速度,但汽車讓我極為輕松地實作了這個目的。我的右腳踩下油門,隻需一丁點的力氣,車速平穩地提升。這個右腳向下的輕微動作被現代技術體制轉換為一種快速向前的能力。我的左手握着方向盤,逆時針轉動,在液壓助力下我所耗費的力氣同樣微小,但方向盤能夠向左旋轉,接近一噸半的車身随之向左轉向。在汽車功能體系中,我的手具備了轉向的功能,而在自然意義上承擔這個功能的本來是我的腳和腿。

本文節選自徐前進所著《駛于當下:技術理性的個體化闡釋》,由也人·上海書店出版社授權釋出)

華文好書選讀

徐前進:人的神經系統與汽車技術體系完美融合,需要三個階段

《駛于當下:技術理性的個體化闡釋》

徐前進

也人·上海書店出版社

2021年9月

20世紀以來,汽車取代車馬,成為公共道路的主角,它是現代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技術工具,塑造了現代人類的空間感、時間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社會景觀。然而,汽車自身的狀态卻很少進入現代文本,也幾無可能進入未來曆史,因為它無法言語,沒有感情。

本書試圖完成一次大膽的寫作實踐。這是一個需要依靠感覺、想象力與修辭的領域,目的是将不能言語的物質納入文本,成為可供留存的曆史記錄。

作者以自己的汽車為對象,下沉到日常生活中,描繪了汽車的真實狀态以及人與車的互動過程。作為一名普通的車主,作者和4s店銷售員、駕校師傅、計程車司機、修車工、交警、車險理賠人員等一同感受着汽車的存在。作為一名專業的學者,作者則在自己的車中建構了一個微小的思想空間,反思現代技術與人的存在的關系。

華文好書

ID:ihaoshu23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