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一個聰明的人,他們總會将善良當成美德,将尊重當成社交的基本禮儀。

而一個愚鈍的人,隻會将善良當成玩物随意去踐踏,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在社交中,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你對别人越好,别人反而不知道珍惜你,甚至不夠尊重你。

但是,當你變得冷漠,強勢,别人都開始重視你了。

似乎:你性格安靜,謙虛禮貌的時候,别人都覺得你好欺負。

而當你锱铢必較,有恩報恩,有怨報怨的時候,周遭的人又開始尊重你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個人習慣讨好别人的狀态,就屬于“讨好型人格”。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01

讨好型人格的3種狀态

第一種:情感逃避型讨好

簡單來說就是:

有些人在社交中,缺乏拒絕别人的勇氣。

他們總是想太多,心思靈活,情緒敏感;一旦拒絕了别人的請求或要求,他們就會将錯誤歸在自己身上。

他會想:“他會不會讨厭我?如果我拒絕他,一定會傷害到我們倆的關系。”

是以,為了避免與對方之間的關系受到影響,是以他才總是去讨好别人。

他總是陷入擔心和焦慮中,認為自己一旦拒絕,惹惱了别人,就容易遭到報複。

可實際上,這樣的狀态本身,就是“讨好者”的姿态。

有些人,即使你再讨好,他們也不會多麼感謝你;

反之,當你學會拒絕,保持距離的時候,才能讓你看清更多。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第二種:認知型讨好

在有些人的意識裡,他們認為:“隻要我對别人足夠好,别人自然也會對我好的。”

他們堅持:等價交換,付出就會有回報。

對于認知型讨好的人來說,他們的思維模式是:

我付出了——對方沒有給我回應——肯定是我不夠好——接下來對别人付出更多。

在社交中,正常人的思維模式如何?

我付出了——對方卻不給任何回饋——及時止損,停止付出,放棄感情。

第三:習慣型讨好

這種讨好,與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曆有着密切的聯絡。

比如:

當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陪伴與贊美;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内心是極度缺愛的。

是以,為了獲得别人的愛與在意,他不得不用讨好的姿态去換來自己想要的。

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習慣。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02

你對别人好,别人也未必會待見你

第一:将自己的喜好與意志,強加在對方身上

舉個例子:

你走在路上,看到大街上發傳單的,總是想避開走;因為你畏懼跟陌生人溝通說話,又不願意拒絕别人。

可是,對方手裡拿的傳單,你實在是不感興趣。

這個時候,他如果強行放在你手裡,你會生氣;畢竟,面對他人的糾纏,讓你十分抗拒。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

父母總是打着“我是為你好,我這樣做全都是為了你”的口号,給孩子包辦一切。

衣食住行,包括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未來的選擇,這些全都被父母承擔了。

長時間下去,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還未必領情。

為啥?

因為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明白了嗎?

對别人越好,付出越多,未必是一件好事。

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倘若你總是跨越這個限度,也會引來對方的反感。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第二:你失去了神秘感,變成了“低價值”的人

在愛情裡:

如果付出的一方總是你,在這感情裡,你就像一隻卑微的“工蟻”,承擔着所有勞累的工作。

而對方就像一隻“蟻後”,一邊高高在上地指揮着你,一邊對你的付出有所不滿。

盡管你沒有變,你的付出一如既往,可在對方眼裡,你也逐漸失去了新鮮感和神秘感。

有個故事是這樣:

一個男生,每周都會送女友一束玫瑰花,可時間久了,女友卻十分嫌棄:“你這個人真沒意思,每次都是這一束玫瑰花,煩死了”。

另外一個男生,隻會在特定的節日裡送給女友一束花。

可是,那個女生卻十分欣喜,每一次收到男生送的鮮花時,都開心得像個孩子。

這兩個男生的感情經曆對比,讓你想到了什麼?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跟夫妻相處,一定不要付出自己的全部,而是做到有所保留。

不為别的,隻為換來對方的回饋。

試想一下,如果你總是付出很多,在對方眼中就會認為“你太容易駕馭”了。

他想要什麼,隻需要跟你說一聲;你做好了,沒有獎勵,你做得不好,一定會換來他的不滿。

是以,任何一段關系相處,都不要讓自己變成“卑微的讨好者”。

你越是讨好,别人越是不待見你。

人性的弱點就在于:

你強勢起來,别人才會尊重你;你拿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别人才願意正眼看你。

心理學“讨好型人格”:你對别人越好,别人越不在乎你

今日話題:

在親密關系中,你是“讨好型人格”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