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童年時期,家中的兄弟姐妹就是孩子們最好的玩伴,也是最親密的朋友。但是,随着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童年時期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之間也會漸漸疏遠,甚至還會發展成為各自人生中最大的敵人,當一個人到達每一個人生階段後就會發現,與自己的兄弟姐妹走得太近,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會得不償失。

尤其是在普通家庭之中,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兄弟姐妹從一出生開始,便既是最親近的人,也是彼此最大的競争者。

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利益的得失無時無刻都在考驗着彼此人性的底線。例如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作為家中的小女兒,得不到家人的重視,就隻能讀免費的師範大學。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并且為了讓大哥蘇明哲能夠成功出國留學,還賣了原本屬于蘇明玉的房間,導緻蘇明玉回家之後都沒有房間可住。

在面對這樣的家庭資源傾斜時,你是否還能顧及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

對于蘇明玉而言,在她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阻礙就是自己的雙親與兄弟,蘇明哲與蘇明成幾乎占據了家庭之中的一切資源。

這導緻了蘇明玉對原生家庭心有不滿,也導緻了後續一系列沖突的發生。難道我們生活的社會之中真的連血脈至親之間都沒有真情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當個體處于童年時期,這樣的情分當然還是真實存在的。然而随着個體的逐漸成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立意識,這份感情自然而然也就會發生改變。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面對什麼樣的人,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就像毛姆說的那樣:“仇恨和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的存在于同一顆心當中的。”

是以,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兄弟,姐妹之間存在的沖突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真正聰明的成年人都明白,與兄弟姐妹之間應該保持合理的距離。即使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有血緣親情的加持,但說到底還是一種人際關系。是以與兄弟姐妹之間保持過于親密或者過于生疏的關系,都會引發無法挽回的沖突。

日本心理學家中村恒子在《人間值得》一書當中提到:“人與人之間想要維持更加長久的關系,秘訣隻有一個,那就是保持适當的距離。”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而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研究結果都表明了,雖然人類對于親密關系,有一種本能的渴望,但隻有在交往之中才能夠把握住合适的度,才能夠将親密關系長久地維持下去。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并且随着個體在社會上的不斷發展進步,即使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也會面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各自成家之後,經濟水準的差距也會逐漸顯現。

隻要出現對比就會産生落差,就會引發其他人的嫉妒。現實中存在太多兄弟姐妹之間因為互相嫉妒而反目成仇的例子。

究其根本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能否和睦相處,實際上就是資源配置設定是否平等的問題。所謂的血親兄弟,實際上也不是生來就相親相愛的,大多數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能夠和睦相處,都是源于父母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著名心理學家Freud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寫道:“孩子們之間的關系不和睦才是正常的狀況,因為他們彼此之間本來就存在着很多沖突與競争,在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方多占據一份資源,就意味着另一方要少占據一份資源。”

是以,想要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能夠和睦相處,首先需要彼此之間有長時間的互動和相處。

其次,需要父母幫助孩子消除彼此之間的競争關系,引導孩子們之間建立團結統一的關系。通過這種刻意培養孩子之間形成互相協助關系的思維模式,大多能夠延續到成年以後。

但是也不排除特殊情況的存在,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如果因為選擇不同,而導緻兄弟姐妹之間無法再像曾經那樣相親相愛,也屬于正常情況。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任何關系都需要“界限”

兄弟姐妹之間天然地存在着一種競争關系,想要保持彼此之間和睦相處的關系,就必須要掌握好與兄弟姐妹之間交往的距離,即使是親人也要注意分寸,不要把兄弟,姐妹之間的好意看作是理所當然。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