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俄烏沖突進入第21天,“交火”仍在多個領域同時上演。一方面,俄軍仍在烏克蘭推進特别軍事行動。另一方面,俄羅斯也在經貿、外交等領域與西方展開激烈交鋒。就在昨天,俄羅斯外交部宣布啟動退出歐洲委員會程式,并宣布對美國總統拜登等13名美國政要及個人實施制裁。這場制裁與反制裁将給世界經濟和大國關系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制裁與反制裁
俄羅斯2月24日在烏克蘭發起特别軍事行動以來,西方多國先後宣布針對俄羅斯的一系列制裁舉措,涉及經貿、外交等諸多領域。與2014年克裡米亞危機後俄羅斯遭受的制裁相比,此次制裁範圍更廣,手段更多,程度更新。俄總統普京直言,西方對俄施加制裁“與戰争無異”。
在經貿領域,西方對俄制裁主要包括:當機俄大型國有金融機構在美資産,限制俄使用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進行商業交易的能力,将部分俄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之外,當機俄央行資産并禁止與俄央行交易,對俄油禁運等。
在外交領域,歐洲委員會2月25日表示,由于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決定從即日起暫停俄羅斯在歐洲委員會部長委員會和議會大會中的代表權。日前,美國、歐盟、英國又相繼宣布對俄總統普京和外長拉夫羅夫等人的制裁措施。
此外,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還說,西方“歧視性的反俄措施”波及人文領域:一些俄羅斯文化、藝術活動家在境外的演出遭取消,一些就讀于西方高校的大學生遭退學,運動員遭禁賽,這種做法“不可接受”。
針對此類“不友好行為”,俄方決定采取相應措施,包括準許對俄“不友好”的國家和地區名單,并在對内對外經濟活動領域采取特殊措施等。
昨天,俄羅斯外交部宣布啟動退出歐洲委員會程式,并宣布對美國總統拜登、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内的13名美國政要及個人實施制裁。此前不久,俄羅斯副外長裡亞布科夫說,俄方已經準備好一份對美國和西方的反制裁清單。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指出,近年來美歐對俄制裁并不鮮見,而這一場更為嚴厲。但總體而言,目前美歐對俄制裁态度仍然比較理性,力度較為溫和,尚未走到全面制裁和禁運這一步。即便對俄動用有着“金融核彈”之稱的SWIFT,美歐仍然有所保留——通過標明俄部分銀行,確定該國能源行業不受制裁太大影響。可以說,“調門比較高,但力度适中。”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金燦榮表示,俄羅斯此次用軍事手段挑戰北約東擴,而西方不在軍事上直接幹預,主要通過制裁,尤其經濟制裁回應,并向烏方持續提供軍備支援和經濟援助。
“但目前看來制裁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這加劇了西方的緊迫感,導緻其加碼制裁措施。”金燦榮說,可以看到西方對俄祭出“花式制裁”,波及文化等軟實力領域。與此同時,俄方也予以反制裁回擊。“雙方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對抗更新,俄與西方關系降溫。”
經濟創傷已現
衆所周知,俄羅斯是世界石油、天然氣、糧食、金屬礦産的重要供應國,且在能源和貿易領域與歐洲國家合作密切。21天來,這場“制裁戰”已給全球市場帶來巨大沖擊。
股市方面,受俄烏緊張局勢影響,全球主要市場接連出現較大波動,歐洲和亞太股市主要股指大跌。俄國内金融市場也出現劇烈震蕩。但受油價回落、美聯儲可能加息等因素影響,紐約股市和歐洲股市近日出現上漲勢頭。
能源方面,由于擔憂市場供應趨緊,國際油價近期顯著上漲,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更是升至曆史最高水準。但受供需方面多重因素影響,國際油價近日有所回落。
糧食方面,小麥期貨價格、玉米和大豆期貨價格持續走高,并攀升至多年來高位。有分析認為,俄烏沖突如果持續甚至加劇,全球農産品價格可能繼續上漲,甚至引發糧食供應危機。
金屬、礦産品方面,多種金屬價格持續上漲,包括汽車制造使用的鋁、钯和鎳。而原材料的國際供應可能受阻,或将加劇全球缺“芯”危機。
國際航空航運業也是“受害者”之一,制裁和反制裁導緻的禁飛禁運限制推高海運和空運成本……
張軍表示,美歐對俄能源領域的制裁立場值得關注。一旦相關制裁落實,或使全球石油、天然氣供給受到較大影響。“除非美歐有了完備的替代方案,否則制裁将給能源市場帶來較大沖擊。”
目前,美歐本就在為通脹高企而焦頭爛額,對俄能源行業制裁或将“火上澆油”。張軍表示,美歐目前處于一種“膠着狀态”——在對俄制裁的同時尋找能源替代方案,但短期内看似難以得到妥善解決。
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将推升生産和生活成本,最終讓普通消費者埋單。日前,拜登在宣布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時就坦言,制裁可傷及俄羅斯,但“美國一樣要付出代價”。
歐元集團主席多諾霍也指出,歐盟制裁俄羅斯需要付出“經濟成本”,這些成本将在未來數周至數月内顯現出來。
眼下還正值世界經濟剛剛遭受疫情重創,尚在複蘇之中,面臨供應鍊混亂、需求有待恢複的局面。随着全球市場多重變量疊加,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發出警告:俄烏沖突正在推動世界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沖突和相關制裁将對全球經濟産生嚴重影響。長期來看,烏克蘭危機或将根本改變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秩序。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西方對俄金融和經貿打壓不會馬上導緻全球經濟危機,“但将改變未來幾十年世界經濟的運作方式”。
“目前看來,帶來不确定性可能是烏克蘭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的最大影響,”張軍說,“戰事将于何時結束,會否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美歐對俄制裁會持續多久、發展到何種程度,沒有人知道。”
張軍說,歲末年初之際,人們對于全球經濟前景仍然謹慎樂觀。“眼下疫情霧霾還未散去,烏克蘭危機又投下新的陰影。”外界對于今年全球經濟走勢比較悲觀,多方下調經濟增長預期。
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來看,不斷加碼的制裁對俄影響不容忽視。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先前表示,這場沖突持續的時間越長,其造成的經濟影響将越嚴重。那麼,俄與西方的“制裁戰”會否愈演愈烈?
鑒于目前全球經濟形勢以及美歐自身經濟狀況,張軍預計短期内美歐對俄制裁不會過于激進,而是有選擇性的、适度制裁,以免造成難以負擔的損失。“美歐也在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對俄制裁及其影響。”
博弈如何演變
在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之際,有分析認為,随着俄與西方展開制裁與反制裁,雙方博弈将進入更為複雜的階段。
金燦榮預計,接下來俄與西方博弈走向将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戰事進展。目前戰事略顯膠着,但總體而言,俄軍仍占優勢。“待軍事行動告一段落,戰場形勢更趨明朗,相關方面回到談判軌道,俄與西方之間的制裁交鋒可能告一段落。”
俄烏沖突以來,雙方代表已在白俄羅斯進行三輪面對面談判,并于3月14日開始以視訊形式舉行第四輪談判。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談判雙方的立場“聽上去已經更切合實際”,但達成協定還需時日。
但張軍預計,烏克蘭危機将對俄與西方關系帶來深遠影響。由于在地理上更靠近俄烏,歐洲國家對這場危機的感受更為強烈。目前,歐洲多國已經調整防務政策:德國自兩德統一後首次大幅追加國防預算。德國總理朔爾茨還表示,德國希望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與此同時,瑞典、芬蘭、瑞士、奧地利等長期在地緣政治關系中保持中立的國家,防務立場也出現明顯轉變。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陸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