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陽山,令人驚訝的古中國文化高度

首陽山,令人驚訝的古中國文化高度

這裡是史書上最早記載“中國”的地方;這裡是華夏之名理出有據的地方。黃帝采銅、堯舜建都、夷齊采薇,漢武駐跸。躺在中華版圖上黃河最大一彎的地方,居山之首、河之陽,這就是“中華之源,仁義之首”的首陽。

令人驚歎的文化高度:推介首陽

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南端的首陽山是一座曆史名山。原首陽鄉所在地首陽(長旺村)是山西最西南端的村莊。

它躺在中華版圖中晉陝豫三省交界、黃河最大轉彎的地方,居山(中條山)之首,河(黃河)之陽,史名首陽。這裡是史書上最早記載“中國”的地方(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國,其一首山);這裡是華夏二字理出有據的地方(舜都蒲坂即今永濟,夏都安邑即今夏縣。舜華禹夏,故名華夏)。萬物有首,文化亦然。如果說中華文明看山西,三晉文化看晉南,那麼,它們共同的起始點就是——首陽。

首陽山,令人驚訝的古中國文化高度

令人焦慮的文化現狀:現實首陽

“首陽文化”是黃河流域亘古文明的辨別,衆多的标志性遺迹在該村範圍内俯拾皆是,并且時至今日仍以“原生态”的形狀散落滿地。二賢廟遺址1996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但仍在一片農田之中,沒有保護界限劃定,農民耕種的犁铧侵削着伯夷叔齊墓腳。從晉代建廟曾經輝煌了數個世紀的二賢墓能留存至今,完全仰仗了當地村民對聖賢的敬畏意識。同樣,至少從唐代矗立至今的古蒲津關寨牆遺迹,任由砍挖。所有在中華典籍中震人耳目的熣燦地名(首山、雷首、雷池、蒲津關、龍頭廟、首陽書院等),無一不湮沒在荒野農田之中。由于村民的執着,這裡的傳統民俗文化“背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它隻能說明這塊地域文化的厚重。以首陽村(長旺)為中心,周邊幾公裡之内,還有黃河流域西侯度、匼河古人類遺址,風陵渡,舜南村,楊貴妃故裡,等等。“首陽”,在文化和地理上,都是它們的中心。

由于首陽處于山西省和永濟市的最西南端,沒有工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至今還是最貧困的一個村莊。全村面積約12平方公裡,3500多口人,耕地面積3300多畝,2001年撤并鄉鎮,首陽歸于韓陽。然而首陽文化縱貫古今的源頭含義卻無法消失。

首陽山,令人驚訝的古中國文化高度

令人折服的文化之源:典籍首陽

幾乎所有的中華典籍說到山就有首陽山;說到河就是黃河。首陽文化是黃河流域亘古文明的辨別——這就是“首陽文化”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當之無愧的定位。

從地理地域說,首陽山位于晉陝豫交界的永濟市西南端的河中地域,是華北與西北、西南毗連的地标。它的地質年代已有30億年,山體的形成約有7000餘萬年。全國争稱首陽山名的地方有五處之多,但隻有此處符合史載山河相連之處,契合中華民族文明發祥的淵流足迹。它以黃河流域人類最早的生息繁衍之地、華夏民族的誕生之地、華夏曆史的肇始之地、中華兩千年大一統形成的通途要沖之地而永著史冊。因為其特殊的曆史地理,而凝聚蘊含的首陽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經典展示。

黃帝采銅于首山,鑄鼎而定中國。這裡是堯舜建都的蒲阪“蒲關”,亦是夏、商、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堯舜遊首山,觀河渚,五老獻《河圖》。漢武帝禮首山,昆田出珍物。自西周以後,曆代王朝都在這裡留下了重大活動的遺迹。堯舜禅讓、虞芮讓畔、雷澤讓居、夷齊讓國,代表了中華仁義、氣節、孝道、德操等最重要的傳統文化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源頭。首陽甚至是人文詩意的淵薮:《詩經》“采苓采苓,首陽之巅;采葑采葑,首陽之東”,何嘗不讓人回味伯夷叔齊《采薇歌》的一唱三歎。這裡還是“春雷”最早響起的地方,是全省農作物最早成熟的地方,是抗日戰争中群眾自發打響第一槍的地方。這裡幾乎所有的“之最”,都是和“中華、中國、華夏”最直接貼近的地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之首”的獨特位置。

來源:永濟市曆史文化研究中心

原标題:文化資源||探尋古中國:首陽的呼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