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作者 | 樊登讀書 · 簡辛

主播 | 樊登讀書 · 楚翹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人生有一種艱難,是舍棄無比熟悉的生活,重新開始。

今天給大家分享瑞典“暖心小說之王”弗雷德裡克·巴克曼的作品——《清單人生》。

《清單人生》講述了一個63歲的家庭主婦離家出走、最終收獲新的選擇與期待的故事。

相信這本書,能讓你在失控的人生中學會掌控自己。

“25歲以後,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

這是作家連嶽關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的觀點。

如果我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困擾和影響,那我們就應該學會接受事實,然後改變現狀。

可前提是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埋下的種子,然後改變前半生的宿命,再喚醒後半生的自我。

可有一種不幸,是你活了一輩子了,都沒發現這個事實。

被稱作瑞典暖心小說之王的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在《清單人生》中向我們展現了這種不幸。

布裡特·瑪麗直到活到63歲,内心的自我才被喚醒。

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傷害避無可避,自我治愈永遠是最可行的路。

年輕已不再,她還有勇氣告别舊的自我,重新找到新的自我嗎?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原生家庭,注定了前半生的宿命

布裡特·瑪麗出生在一個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姐姐和她。

隻是爸爸、媽媽都更愛姐姐,好像她是個多餘的人。

意外總是不可預測,一場車禍奪走了姐姐的生命。

從此,布裡特·瑪麗開始了壓抑、拘謹、小心翼翼的人生。

她的爸爸抛棄了她們,媽媽無法從痛失愛女的抑郁中走出來,便把怨氣都撒在布裡特·瑪麗身上。

“我們必須禱告上帝,讓布裡特·瑪麗找到一個養得起她的男人,否則她隻能去住貧民窟,因為她什麼都不會。”

“我是造了什麼孽才生了她。”

媽媽說什麼、做什麼,從來不會考慮布裡特·瑪麗的感受。

因為在她看來,這個女兒比失去的那個女兒差遠了。

也許媽媽可以在兩個女兒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那個,冷落不喜歡的那個。

可是對于布裡特·瑪麗來說,她沒得選,那個就是她的媽媽。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裡說:

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

而不健康的家庭中,你往往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換得偶爾的肯定和安全感。

就像《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她一開始給家裡寄錢的時候,也是希望能夠換得媽媽的一些關注、了解和疼愛。

可是很多時候,一味的付出,隻會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到頭來受傷的隻有自己。

布裡特·瑪麗一直嘗試付出自我,希望換得媽媽偶爾的肯定。

就連結婚,她也想着能讓母親不失望。

當鄰居家的一對兄弟阿爾夫和肯特,同時表現出對布裡特·瑪麗有好感時,她選了媽媽可能會喜歡的——總是想要賺很多錢的阿爾夫。

當一個人一直被過去的事情糾纏着,她是沒有辦法看清楚當下做的決定到底對不對。

很快,阿爾夫在服兵役期間,勾搭上了兩個女人。他們便離婚了,顯然她選錯了人。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關系,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個人的成長,還會對孩子未來婚姻、家庭都造成巨大的影響。

布裡特·瑪麗的前半生,都在為她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買單。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不曾和解,隻能延續後半生的悲劇

對布裡特·瑪麗來說,家是冰冷、壓抑、冷漠的地方。

直到媽媽離世,她都沒能從媽媽那裡獲得一絲安全感。

一個孩子,尤其是女孩,當她沒有沒有體會過家的溫暖,她甚至會因為别人一個微笑就投懷送抱。

是以,當肯特再次出現,依舊表現出好感時,她迫不及待地就和他組成了新的家庭。

一旦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那影響就不會構成威脅了,因為你可以去改變了。

怕就怕她一直深陷其中,卻不知是以。

布裡特·瑪麗一股腦地紮到了和肯特的新生活裡,但是她并不知道“家庭”到底是什麼。

肯特在和布裡特·瑪麗結婚之前,已經結過一次婚,并且有了兩個孩子。

可布裡特·瑪麗并不在意,她願意先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支援肯特的事業,等過幾年再出去工作。

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這樣,肯特總是有各種理由讓布裡特·瑪麗留在家裡。

布裡特·瑪麗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時候,自己的想法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在這個世界上,夢想越大的人,越會是赢家。”

這是布裡特·瑪麗學會的道理,是以她願意放棄自己的夢想成全肯特,隻為了讓他高興。

心理學上稱,人産生取悅的心理,是為了感到自己是群體中的一員,是讓自己獲得保護的驅動力。

取悅,源于我們自身的不安全感。

可我們把注意力過多的放到别人身上時,我們就無法适應自己的内心世界,無法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隻有打破這個循環,才能從内獲得安全感。

而踏踏實實的安全感,正是隻有自己才能給自己。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從覺醒到治愈,隻能依靠自己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着痛苦的。”

但覺醒也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不斷的讀書、見世面,提高認知,找到了困住自己的問題。

另一種是被别人當頭棒喝,在絕境中重新适應一切不适感,重新思考自己的一生。

毫無疑問,布裡特·瑪麗是後面這種。

她從嫁給肯特開始,就養成了列清單的習慣,把生活中所有雞零狗碎的需要都記錄下來,希望保證他們的生活萬無一失。

可看似緊緊抓住的掌控感,不過是沒有安全感的遮蓋物。

最後,這一切都被肯特的出軌打碎了。

布裡特·瑪麗的自我喚醒,也就此被震出了裂痕。

她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這裡混亂、破敗,有種萬物凋敝的感覺,和她的生活狀态如出一轍。

可這裡的人内心都很單純,他們有點像“原始人”:不講衛生,不講規矩,放肆的笑,大口的喝酒,直接的擁抱……

這些是生而為人最初的單純,是最美好的東西。

他們像是光,照進了布裡特·瑪麗的“裂痕”中。

離婚後的兩個月,肯特來到布裡特·瑪麗工作的小鎮向她道歉,想要帶她回到她熟悉的生活。

他說:

我需要你在家裡,親愛的。

我需要你回家,别把我們過了一輩子的生活丢下不管,就因為我犯了個愚蠢的錯誤。

布裡特·瑪麗内心并沒有感受到肯特真摯的道歉,她壓抑着想要控訴、指責、發飙的想法,沒有說話。

很多時候,我們就算意識到了從前自己做的不對,也沒辦法立即做出截然相反的行為。

布裡特·瑪麗雖然沒有立即回絕他,但是她心裡已經有了别的打算。

小時候,布裡特-瑪麗一直有個夢想,希望去巴黎看一看,踩在鵝卵石上,感受巴黎的風。

可她從沒有說出來,現在她想去看一看。

孩子們為她的車加滿了油,布裡特·瑪麗終于又能看到自己的渴望了,她擁抱了闊别已久的自己。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有這樣一句台詞:

有的鳥是不會被關住的,因為它們的羽毛太美麗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特别的個體,都有不一樣的羽毛。

任何外在的囚籠,都不能壓制住我們想要展開的翅膀。

從前那些不健康的關系、原生家庭的傷痛,既然已經形成,那就帶着傷疤,找到自己,聽到自己的聲音,帶着不一樣的勳章去走未來的路。

布裡特·瑪麗值得擁有更好的,即使她已經是個63歲的老太婆了。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寫在最後

“把自己找回來,徹底了解自己真正的身份,倒不是往外尋,而是向内深深地投入自己。”

這是楊定一博士書裡的一句話,是對“尋找自我”簡單直接的概括。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無須贅述,可那終究是外部影響。

想要找到自己,歸根究底還是要向内尋。

如果,你恰好有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而自己冥冥中受到它的負面影響。

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向生命早期的不幸默默哀悼,接受不完美但仍在努力生活的自己,找到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然後實作它。

永遠不要繳械投降,不管你幾歲。

不管什麼時候,就算發牌者不是你,但選擇權永遠在自己的手裡。

點個「在看」,與書友們共勉。

作者 | 簡辛,一個堅信文字自帶光明的明媚女子,斜杠青年。深耕于文字領域七載,善于左腦理性思考,樂于右腦感受表達。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David Davidson - Memory

《清單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