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作者 | 樊登读书 · 简辛

主播 | 樊登读书 · 楚翘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今天给大家分享瑞典“暖心小说之王”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作品——《清单人生》。

《清单人生》讲述了一个63岁的家庭主妇离家出走、最终收获新的选择与期待的故事。

相信这本书,能让你在失控的人生中学会掌控自己。

“25岁以后,就不要再怪原生家庭了。”

这是作家连岳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观点。

如果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困扰和影响,那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事实,然后改变现状。

可前提是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埋下的种子,然后改变前半生的宿命,再唤醒后半生的自我。

可有一种不幸,是你活了一辈子了,都没发现这个事实。

被称作瑞典暖心小说之王的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清单人生》中向我们展现了这种不幸。

布里特·玛丽直到活到63岁,内心的自我才被唤醒。

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避无可避,自我治愈永远是最可行的路。

年轻已不再,她还有勇气告别旧的自我,重新找到新的自我吗?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原生家庭,注定了前半生的宿命

布里特·玛丽出生在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姐姐和她。

只是爸爸、妈妈都更爱姐姐,好像她是个多余的人。

意外总是不可预测,一场车祸夺走了姐姐的生命。

从此,布里特·玛丽开始了压抑、拘谨、小心翼翼的人生。

她的爸爸抛弃了她们,妈妈无法从痛失爱女的抑郁中走出来,便把怨气都撒在布里特·玛丽身上。

“我们必须祷告上帝,让布里特·玛丽找到一个养得起她的男人,否则她只能去住贫民窟,因为她什么都不会。”

“我是造了什么孽才生了她。”

妈妈说什么、做什么,从来不会考虑布里特·玛丽的感受。

因为在她看来,这个女儿比失去的那个女儿差远了。

也许妈妈可以在两个女儿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冷落不喜欢的那个。

可是对于布里特·玛丽来说,她没得选,那个就是她的妈妈。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里说:

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而不健康的家庭中,你往往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换得偶尔的肯定和安全感。

就像《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她一开始给家里寄钱的时候,也是希望能够换得妈妈的一些关注、理解和疼爱。

可是很多时候,一味的付出,只会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到头来受伤的只有自己。

布里特·玛丽一直尝试付出自我,希望换得妈妈偶尔的肯定。

就连结婚,她也想着能让母亲不失望。

当邻居家的一对兄弟阿尔夫和肯特,同时表现出对布里特·玛丽有好感时,她选了妈妈可能会喜欢的——总是想要赚很多钱的阿尔夫。

当一个人一直被过去的事情纠缠着,她是没有办法看清楚当下做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很快,阿尔夫在服兵役期间,勾搭上了两个女人。他们便离婚了,显然她选错了人。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关系,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成长,还会对孩子未来婚姻、家庭都造成巨大的影响。

布里特·玛丽的前半生,都在为她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买单。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不曾和解,只能延续后半生的悲剧

对布里特·玛丽来说,家是冰冷、压抑、冷漠的地方。

直到妈妈离世,她都没能从妈妈那里获得一丝安全感。

一个孩子,尤其是女孩,当她没有没有体会过家的温暖,她甚至会因为别人一个微笑就投怀送抱。

所以,当肯特再次出现,依旧表现出好感时,她迫不及待地就和他组成了新的家庭。

一旦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那影响就不会构成威胁了,因为你可以去改变了。

怕就怕她一直深陷其中,却不知所以。

布里特·玛丽一股脑地扎到了和肯特的新生活里,但是她并不知道“家庭”到底是什么。

肯特在和布里特·玛丽结婚之前,已经结过一次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

可布里特·玛丽并不在意,她愿意先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支持肯特的事业,等过几年再出去工作。

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就这样,肯特总是有各种理由让布里特·玛丽留在家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自己的想法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在这个世界上,梦想越大的人,越会是赢家。”

这是布里特·玛丽学会的道理,所以她愿意放弃自己的梦想成全肯特,只为了让他高兴。

心理学上称,人产生取悦的心理,是为了感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是让自己获得保护的驱动力。

取悦,源于我们自身的不安全感。

可我们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别人身上时,我们就无法适应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只有打破这个循环,才能从内获得安全感。

而踏踏实实的安全感,正是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从觉醒到治愈,只能依靠自己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但觉醒也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不断的读书、见世面,提高认知,找到了困住自己的问题。

另一种是被别人当头棒喝,在绝境中重新适应一切不适感,重新思考自己的一生。

毫无疑问,布里特·玛丽是后面这种。

她从嫁给肯特开始,就养成了列清单的习惯,把生活中所有鸡零狗碎的需要都记录下来,希望保证他们的生活万无一失。

可看似紧紧抓住的掌控感,不过是没有安全感的遮盖物。

最后,这一切都被肯特的出轨打碎了。

布里特·玛丽的自我唤醒,也就此被震出了裂痕。

她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这里混乱、破败,有种万物凋敝的感觉,和她的生活状态如出一辙。

可这里的人内心都很单纯,他们有点像“原始人”:不讲卫生,不讲规矩,放肆的笑,大口的喝酒,直接的拥抱……

这些是生而为人最初的单纯,是最美好的东西。

他们像是光,照进了布里特·玛丽的“裂痕”中。

离婚后的两个月,肯特来到布里特·玛丽工作的小镇向她道歉,想要带她回到她熟悉的生活。

他说:

我需要你在家里,亲爱的。

我需要你回家,别把我们过了一辈子的生活丢下不管,就因为我犯了个愚蠢的错误。

布里特·玛丽内心并没有感受到肯特真挚的道歉,她压抑着想要控诉、指责、发飙的想法,没有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就算意识到了从前自己做的不对,也没办法立即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布里特·玛丽虽然没有立即回绝他,但是她心里已经有了别的打算。

小时候,布里特-玛丽一直有个梦想,希望去巴黎看一看,踩在鹅卵石上,感受巴黎的风。

可她从没有说出来,现在她想去看一看。

孩子们为她的车加满了油,布里特·玛丽终于又能看到自己的渴望了,她拥抱了阔别已久的自己。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特别的个体,都有不一样的羽毛。

任何外在的囚笼,都不能压制住我们想要展开的翅膀。

从前那些不健康的关系、原生家庭的伤痛,既然已经形成,那就带着伤疤,找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带着不一样的勋章去走未来的路。

布里特·玛丽值得拥有更好的,即使她已经是个63岁的老太婆了。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写在最后

“把自己找回来,彻底了解自己真正的身份,倒不是往外寻,而是向内深深地投入自己。”

这是杨定一博士书里的一句话,是对“寻找自我”简单直接的概括。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无须赘述,可那终究是外部影响。

想要找到自己,归根究底还是要向内寻。

如果,你恰好有不完美的原生家庭,而自己冥冥中受到它的负面影响。

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向生命早期的不幸默默哀悼,接受不完美但仍在努力生活的自己,找到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渴望,然后实现它。

永远不要缴械投降,不管你几岁。

不管什么时候,就算发牌者不是你,但选择权永远在自己的手里。

点个「在看」,与书友们共勉。

作者 | 简辛,一个坚信文字自带光明的明媚女子,斜杠青年。深耕于文字领域七载,善于左脑理性思考,乐于右脑感受表达。

栏目主理人 | 徐徐来

排版 | 郑向北

音乐 | David Davidson - Memory

《清单人生》:困住你的,根本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