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現代很多女孩子,對我們傳統的古裝漢服有一種癡迷的熱愛,在繁華都市中,女孩們身着漢服、仙氣飄飄,不失為一道道靓麗的風景線。然而,當把漢服買回家,穿上一兩次後,就會面臨一個頗為頭疼的問題:這漢服衣袂飄飄,裙擺悠長,不經意間就“拖了地”,好看是好看,可是一點都不耐髒。

如今我們有洗衣機、洗衣液,即便手洗也有肥皂啥的,衣服髒了洗滌自然不成問題。可是古代大家都穿着漢服,長到拖地的衣擺,一出門豈不是就弄髒了?弄髒衣服的機率那麼高,洗衣服的頻率是不是也很勤?再者,古代又沒有肥皂和洗衣液這些東西,他們弄髒了衣服,又是怎麼清洗的呢?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其實,古代人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肥皂和洗衣液,他們也有“研制”出來去污能力較強的洗衣用品。

第一種就是“皂角”。在很多地域都生長着一種落葉喬木,這種喬木滿身都是刺,人們取名叫“皂莢樹”。由于皂莢樹的果實中含有胰皂質,隻需将其搗碎,經過簡單的加工,便可用作洗衣去污的便宜工具。正如宋莊綽《雞肋篇·皂莢》中所記載:“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謂之‘水晶皂兒’。”這大概就是,由天然植物加工而來的第一代肥皂了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東西在加工過程中并不是安全無害的,比如一些豆莢、種子、根莖是含毒的,像用皂角浸泡過的水,就不能食用。據史料,假如人服用皂角水超過二百克,甚至會中毒緻死。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古時候,有些地域多生長皂莢樹,但有些地方也沒有。那麼沒有皂莢也就沒有皂角的地方,他們用什麼作為去污工具洗衣服呢?同在《雞肋篇·皂莢》中也有相關記載:“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這裡的“肥珠子”,也叫無患子,是一種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喬木。

無患子這種喬木所生出的果實,一般都是圓黑肥大的,果肉也比較厚,人們将這果實摘下來,蒸熟了放在太陽底下暴曬,曬幹之後就可以用來洗衣服,作用跟“皂角”差不多。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了這東西的妙用:“十月采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面作澡藥。”不管是“作澡藥”,還是蒸熟曬開之後作“肥皂”,都展現了它可去污的作用。

如果皂角和肥珠子都沒有的話,那又當如何呢?古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有的是辦法。比如,古代關于洗衣服有個詞很有名:“漿洗”。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如果沒有皂角,那麼可以借助米湯或者是淘米水,将其放在大鍋裡慢慢的煮,到沸騰之後,再冷卻到一定溫度,就可以把原本洗過一遍的衣服放進去,不斷攪拌,讓衣服在漿水中浸泡一會,再用清水漂洗幹淨晾曬即可。假如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可以不止用米湯或淘米水,選擇用澱粉加水稀釋,效果則會更好。

到了明清時期,除了廣泛使用皂角、肥珠子這些,還增加了菜籽餅作為去污工具來洗衣服。因為茶籽餅這東西是油茶籽榨完油之後的剩餘,其中也是含有皂素成分的,将其搗碎,浸入水中會有汁液流出,而這汁液恰好可以起到一定的去污效果。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相對比較常用的:天然堿。或許上一代人還經常使用一種東西來洗衣服,這東西叫做:堿面子。這東西可以用來作發面的酵母,也可以用來洗衣服,去污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但随着洗衣粉、洗衣液的普及,堿面子也就不太常用來洗衣服了。而在古代天然堿相對還是比較好提取的,一般在地表就可以收集到,人們發現它的去污效果不錯,就用來洗衣服,甚至還有人專門收集它,拿到市場上去賣。

随着可用于洗衣服的去污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古人們也意識到,或許單一使用某一種的效果不是很好,就想到将它們結合起來,采取混合使用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加明顯。

最後,對于居住在水邊的人們來說,“搗衣杵”作為“硬體設施”,可是洗衣服的必備工具。在許多文人墨客的意象中,經常會有拿着搗衣杵的浣衣女,在河邊默默地浣衣,這一幕歲月靜好的悠然模樣,讓很多人不自覺心馳神往。

沒有肥皂洗衣液,古代人是如何洗衣服的?

對于古代來說,因為衣服很容易弄髒,是以洗衣這個行業,也是個比較火爆的行業,“就業崗位”相比起來也比較充足。比如,在某些影視劇或小說作品裡,經常會有一些女性走投無路,為了生計,會選擇為别人漿洗衣服,來換取些許碎銀兩。

尤其是一些富貴人家,他們衣服絕對不會自己洗的,大多家中有仆人,但仆人也有别的事做,不可能一天到晚光洗衣服;另外,富貴的大家族人員甚多,衣服又多,是以衣服洗不過來時,他們也會“外包”一些打洗衣零工的人,來幫自家清洗衣服。

如此也可見得,古代幫人洗衣服這項工作,也是很常見的。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參考資料:宋莊綽《雞肋篇·皂莢》、李時珍《百草綱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