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今天上午,老穆看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人說他小時候背誦的《贈汪倫》尾句是“不及汪倫贈我情”,為什麼現在改成“不及汪倫送我情”了?

讀罷題主的問題,老穆先是一愣,繼而将這首詩在心裡默默地背誦了一遍,确認是“不及汪倫送我情”。

老穆又立刻啟開記憶的大門,回憶小時候學習這首詩的場景,國文老師搖頭晃腦時的神情仍曆曆在目。老穆确定,25年前學的就是“送我情”。

難不成題主當年所學版本與老穆的不一樣?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本着負責任的态度,老穆立刻打開網際網路,看看李白的《贈汪倫》是否有其它版本。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老穆先将這首詩寫下來,如下: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老穆在頭條百科中并無所獲,但在百度百科中卻有驚喜發現。

在第(5)個注釋中,有這樣的解釋:

送:一作“贈”。

學過古詩詞或文言文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一作”的含義。一作,即還有一種寫法、說法或解釋。

那麼,為何會有“一作”之說呢?

老穆認為,主要是因為古詩詞(文言文)在流傳過程中,由于抄錄或印刷等原因,進而導緻出現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孰真孰假,我們不能完全确認,故而就有了“一作”這一說法。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咱們閑言少叙,再回到這個問題中來。

老穆詳細看了一下“曆代評論”,畢竟“曆代”是一個時間推移過程,如有不同版本出現,應該能從他們的言語中提現出來。

【1】《此木軒論詩彙編》(清朝)

清朝焦袁熹在《此木軒論詩彙編》中這樣寫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麼?卻雲“不及汪倫送我情”,何等氣力,何等斤兩,抵過多少長篇大章!

我們從焦袁熹的言論中可知是“送我情”,而非“贈我情”。

【2】《禦選唐詩》(清朝)

《禦選唐詩》是清朝的官方資料了,老穆詳細檢視了一下,書中明确寫着“送我情”,而非“贈我情”。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3】《四溟詩話》(明朝)

明代作家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有這樣的言論:

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贈汪倫》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興也。

謝榛雖是布衣詩人,但他頗有才華,以聲律聞名于世,他更是主張“選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讀之以奪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

老穆認為,一個如此追捧李白的人,必定精通他的詩,如果《贈汪倫》有其他版本,他又焉能不知?

李白的千古名句,如今改版了?是題主記錯了,還是确有兩個版本?

通過查找資料,老穆可以斷定,《贈汪倫》出現在國文教材中的版本一定是“送我情”,絕非“贈我情”。

如果大家還有疑惑,我們再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詩的意思出發,看看是“送”好,還是“贈”更佳?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有千尺深,又怎能比得上汪倫送我的情誼呢?

詩人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的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送,有“陪行,送行”之意,符合意境。

贈,意思是“把東西無代價地送給别人”,沒有“送行”之意。

兩廂一對比,聰明的你,應該知道答案了吧?

綜上所述,老穆認為,是題主記錯了,絕非現在的書本改版了。

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