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山東漢代漢畫像石的題材包羅萬象,不僅有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風俗的庖廚圖、宴飲圖、樂舞百戲圖;還有反映人們信仰的神話故事、驅鬼辟邪儀式、祥禽瑞草,以及宗教畫像;滕縣出土一對“人首蛇身”畫像,男人是伏羲,女人是女娲,他們手捧“圓盤”,一副敬畏的模樣;專家研究表明,他們捧着的不是普通的銅盤,而是漢代的“神”;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建國以來,山東地區陸續發現有大量的漢畫像石墓,這一特點是山東地區獨有的;有時候一座墓内有多達三十多塊畫像石;這些畫像石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史料上看不見的漢代曆史;1996年,藤縣曹王墓出土一對畫像石;畫中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一男一女;均為人首蛇身;按照古人對蛇的崇拜來看,不難了解他們是伏羲女娲的神話形象。

奇就奇在他們用雙手将兩個“圓盤”高高舉過頭頂,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兩圓盤能被神靈舉起,肯定不是一般的銅盤,會不會是法器?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在以往考古過程中,有大量漢代的神靈畫像的發現,專家嘗試從中尋找線索;在漢代,驅鬼辟邪畫像反映了當時鬼神思想的泛濫;祥禽瑞草是漢代祥瑞思想的形象證明;秦漢時期的神靈極為廣雜,自然和人間的許多物質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

縱觀漢畫中的神靈,經過仔細比較,再結合史書記載,專家推斷,伏羲女娲手裡捧着的,不是任何實物,而是“日神”和“月神”;這怎麼了解呢?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日神、月神的崇拜在先秦時期就已形成;漢代對其信仰依然存在;在畫像石中,經常出現“日神”和“月神”;比如,濟甯漢代畫像石墓,墓室頂南段刻日輪,日有金烏;所謂“金烏”,是大陸古代的一個神話形象,傳說太陽中有一隻三足烏鴉,它的毛被照成了金色,是以稱為金烏;其傳說廣泛見于各種文獻;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雲:“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再如《淮南子·精神訓》雲:“日中有踆烏”。注雲:“踆猶蹲也,謂三足烏”。《後漢書·天文志上》注引張衡《靈憲》雲:“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現代學者多認為日中有烏是古人對于太陽黑子的神話學解釋。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山東安丘董家莊漢墓中,墓室封頂的畫像石刻日輪和月輪,日輪内有三足烏,月輪内則有玉兔和蟾蜍搗藥;關于月神,古人很早就了解月亮有圓有缺,但不明白為什麼;是以人們對于月亮産生了一系列的聯想,形成了許多神話,如嫦娥奔月、蟾蜍和玉兔等等;其中蟾蜍和玉兔,往往同時出現在畫像石的月輪圖中;這是怎樣的神話故事呢?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關于月中玉兔;據《拟天問》有雲:“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在今天,人們對玉兔更為熟悉,可是從畫像石資料來看,在漢代齊魯地區,月中有蟾蜍的神話似乎在當時更為流行;還是一個非常意外的神話;據《靈憲》有雲:“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意思是說,美麗的仙女嫦娥變成了一隻大蛤蟆……一些畫像石中,比如鄒城市高莊鄉金鬥山、泰安 大汶口和濟南大觀園的月神圖像中還隻有蟾蜍,而無玉兔;說明當時人們似乎更能接受蟾蜍。

滕縣出土畫像石,畫中伏羲女娲手捧圓盤,專家:代表漢代的“神”

類似具有“日神”、“月神”的畫像,還出現于棗莊市山亭區西集鎮、濟南市大觀園、泰安市大

汶口等地;滕縣曹王墓畫像石中,伏羲女娲手捧的“圓盤” 中也有相關形象;是以綜合來看,他們高高舉起的,不是銅盤,也不是法器,而是當時人們信奉的“日神”和“月神”。

【參考資料:《靈憲》《拟天問》《淮南子·精神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