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我們曆來就被稱為“龍的傳人”,雖然至今未知龍的真形,但曆史中關于龍的記載卻多如星辰。不過文字記載大多抽象,而出土的文物則讓人更為深信。考古發展至今,三星堆無疑是距今最遠的龍形文物盛産遺址,這使得三星堆的文化起源歸屬變得更為明朗。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三星堆的考古從未停止,今年年初的發掘便轟動世界,而在年尾又再次發現了龍形文物,當真是完美收官,巧的是這件龍形文物地正好在年底出現,而其外形又與即将到來的虎年相得益彰,似乎它也盼着新年的到來,昭示着虎年新的氣象。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這件文物是幾天前在三星堆8号坑中被發現,發現之初便引起了在場從業人員的矚目,有着80公分的身高,其頭部犄角長而有形,但其頭部整體卻極像老虎,尤其是其圓形的耳朵讓人過目難忘,雖然“虎頭虎腦”,但整個軀體的造型上揚,就像一條正要騰躍而飛的巨龍。在其被發現的同時,還有一把刀狀的物件銜在龍嘴裡,至今尚不明确其具體含義。根據在場的考古專家推測,雖然青銅龍體積龐大,但就其造型而言,前無配重、身體主體又超出基座,要想穩定,必然需要連接配接龍後足,同時需要其他器物作為依靠才能穩定立起。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與此同時,在與8号坑半米外的地方發現了頂觚形尊蛇身人像,它的身高達1.5米,同樣是頭重腳輕,要想穩定也需要依靠才能實作。在場的從業人員猜測,如此大的兩件青銅器可能隻是某個立柱造型的部分。而“虎頭虎腦”的龍形青銅器很有可能是這個大型青銅器基座或底座上的一個元件。這兩件青銅器目前都還在靜靜地躺在坑内,待其取出清理複原以後,必然會再次驚豔世人。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三星堆不斷出現龍紋、龍形文物,就其特征而言,與夏商時期的龍紋、龍形幾乎是如出一轍,身體細長,頭部更是不約而同地以動物為原型,更為重要的是龍角、龍口等造型也基本一緻,這在曆年來展出的三星堆文物中都是有目共睹的。加上三星堆出土的與龍相關的文物不如商代出土的多、成系統、有祖型,學者是以推測其應當是借鑒、學仿了中原商代的龍紋和龍形,并是以根植于自己的文明中,是以說古蜀人是“龍的傳人”并不為過。除了其頻繁出現的龍形文物以外,其蛇身人像也是一個例證。

三星堆出土“一龍一蛇”,《山海經》早有記載,都是“龍的傳人”

在《山海經》中,華夏最初的社會架構和人文秩序都是由帝俊确立,而華夏文明最初的神主時代則始于伏羲女娲,女娲曆來就是以蛇身人像的形象出現在各個曆史時期的傳說與文物中。而巴蜀文化對龍與蛇的崇拜正好佐證了其必然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分支,在《大荒西經》中更是明确記載了它的地理位置與人文特色“西南有巴國,有黑蛇,青首,食象”。而《海内經》更是直接揭示了其淵源“西南有巴國。大暤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這裡的“大暤”就是我們的始祖伏羲,也寫作“太昊、太皞”。足見伏羲女娲既是我們的始祖,也是古蜀人的始祖,巴蜀與中原都是華夏文明的分支,二者都是龍的傳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