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3.12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油麥菜 卡那黴素 茴香

責編 | 攸淇

●  ●  ●

1

關節炎治療藥物可顯著降低COVID-19患者死亡率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巴瑞替尼(Baricitinib)作為一種可口服的酪氨酸蛋白激酶(JAK)抑制劑,可以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常用于中重度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在COVID-19的适應性治療試驗中,醫生們發現巴瑞替尼聯合用藥可以顯著緩解COVID-19重症患者發炎反應,降低死亡率。近日medRxiv的一篇篇印版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服用巴瑞替尼的COVID-19重症患者28天内的死亡率下降了2%,并對11888名随機患者的全九項治療試驗結果進行荟萃分析,發現巴瑞替尼或者其他JAK抑制劑的聯用可使死亡率降低20%。據此,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更新了COVID-19的治療指南,建議全身發炎且需氧量大的重症患者使用巴瑞替尼進行治療。 文章連結: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03.02.22271623v1.full.pdf

2

經常飲酒會導緻大腦萎縮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發現,酒精不但會提高人們患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風險,還會導緻癌症的患病風險增加。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輕度至中度的酒精攝入,會導緻大腦體積的縮減,這種現象會存在于整個大腦,與衰老所導緻變化相似。該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Biobank)中3.6萬人的腦部磁共振成像結果和酒精的攝入情況,發現随着飲酒量的增加,大腦灰質和白質的體積減小趨勢明顯。對于50多歲的人群,随着酒精攝入量的增加,大腦愈發呈現出加速衰老的趨勢。這項研究強調了即便是适度飲酒,也會對中老年人的腦容量造成負面影響。為了身體健康,還是遠離酒精為宜。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735-5#Sec6

3

基因編輯哺乳動物卵子,無需受精就能正常發育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孤雌生殖(單性生殖)是指卵子不經過受精也能發育成正常的新個體,是一種普遍存在于一些較原始動物種類身上的生殖現象,比如一些蚜蟲、蜜蜂、魚類。對于高等的哺乳動物來說,需要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結合的有性生殖,才能産生後代,且後代具有來自雙方的遺傳物質。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魏延昌等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小鼠卵母細胞的7個甲基化印記控制區域進行DNA甲基化重寫,并将基因編輯修飾的卵母細胞植入到雌性小鼠子宮中,成功實作了小鼠的孤雌生殖,且有些小鼠可存活至成年,首次實作了哺乳動物單個未受精卵後代的存活。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對某些關鍵基因組印記控制區域的修飾來實作動物的孤雌生殖,對于農業和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doi/full/10.1073/pnas.2115248119.

4

藍藻發電新突破,或成為新一代綠色能源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藍藻是全球含量最豐富的微生物之一,能夠利用光合和呼吸作用過程産生電能,可作為持續生物發電和燃料生産的一種新途徑,或是新一代的綠色能源。在近期《自然 材料》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劍橋大學的研究員開發了一種氣溶膠噴射列印方法,利用氧化铟錫(ITO)納米粒子,列印了不同表面特征的分層微柱陣列電極庫,當這些電極負載藍藻時,同樣條件下的光電流幾乎翻了一番,并表現出良好的生物催化劑負載、光使用率和電子通量輸出。并且當微柱的高度增加到600 m時,光電流密度可以達到 245 Acm-2,是迄今為止最接近理論預測的結果。這項研究為三維電極設計以及未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産生生物能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2-01205-5.

5

人工智能有望修複古希臘銘文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Marsyas,Epigraphic Museum

銘文是直接寫在耐用材料(石頭、陶器、金屬)上的文本,也是研究古代文明思想、語言、社會和曆史的重要資料。但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銘文已被嚴重損壞,難以辨認。并且由于盜掘和轉賣,這些珍貴的曆史資料很多都散失在遠離原址的各地。曆史學家與英國人工智能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算法——伊薩卡(古希臘神話英雄奧德修斯輾轉回歸的故鄉),它接受了古希臘和古代環地中海文明的銘文的訓練,可以同時完成銘文的文本複原,創作地理和時間預測。這項結果近期發表于《自然》雜志。為了訓練伊薩卡,該團隊使用了地中海地區的約6萬件古希臘銘文。這些銘文創作于公元前700年至公元500年間。他們掩蓋了銘文中的一些字元,然後将伊薩卡對這段 “缺失” 銘文進行預測并與實際銘文進行比較和校正。為了測試訓練結果,團隊接着使用近8000個銘文來測試伊薩卡或曆史學家的表現,後讓其和兩位曆史學家合作完成還原。測試中,伊薩卡的準确度為62%,曆史學家約25%,而伊薩卡和曆史學家合作時銘文重譯的準确度高達72%。此外,伊薩卡還以71%的準确度預測了銘文創作地,而其預測的創作年代則與曆史學家的斷代時間相差不到30年。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448-z

6

為什麼人類難以讓滅絕動物複活

無需精子,中國研究團隊基因編輯實作小鼠孤雌繁殖|一周科技

圖檔來源:pixabay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複活滅滅絕物種方法,但其潛力受到難以突破的限制。一一項期發表于《當代生物學》的文章中,研究人員使用已滅絕的聖誕島老鼠(Rattus macleari )作為模型進行研究,他們發現要讓滅絕的動物物種恢複原樣是不可能的。盡管研究人員能從儲存的标本中獲得高品質的基因組,但許多關關基因卻不可能被重建,這意味着任何 “複活” 的動物都會在一些重要方面與原始物種 “貨不對闆”。

研究人員對提取出來的基因樣本進行DNA測序,然後以現存的近親動物基因組為模闆進行基因比對和重建,試圖複原滅絕動物的基因組進而 “複活” 它們。但最根本的問題在于舊DNA會分裂成許多不可能完全組裝的小片段。那些滅絕物種的基因組與現存親緣物種差異最大的部分,包括一些進化最快的基因,使得二者很難完全比對。而也正是這些基因使得近親物種彼此不同。換言之,以現存的近親動物基因組為藍本 “複活” 的動物隻能算作一種新的人類 “造物”,它們在表型和行為模式上很可能與原始物種完全不同。本研究也表明,滅絕物種和現存親緣物種之間的進化距離越遠,其基因組就越難以正确組裝。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2.027

制版編輯|姜絲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