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看了幾部官場小說,感觸最深的還是《滄浪之水》。

2010年根據此書拍攝的電視劇《歲月》,在豆瓣上被打出了9.3的評分。

大學時,在圖書館裡翻過幾頁,當時覺得索然無味,暗自感歎:哪有人會願意這樣活着,累不累啊!

時至今日,再讀卻隻感覺悲涼。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我不為池大為的飛黃騰達而高興,隻為他失去本心而深感無力。

甚至是,一種兔死狐悲的感同身受。

1.

堅持初心有必要嗎?

我想這是這本書的主角用了十年時間去驗證的一個問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剛從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研究所學生還是很吃香的,可謂是天之驕子。

池大為在去報到的第一天,就被省衛生廳的馬廳長看重,沒讓他按計劃分到下屬機關,而是留在了衛生廳裡。

按照他的學曆、能力,如果再稍加一點變通和世故,也許能很快脫穎而出。

但偏偏他不。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父親一世清高,對他的影響極大。

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帶着悲憫、正直、不合時宜的坦誠和直率。

導緻池大為工作了沒半年,就将馬廳長得罪了。

他在一次開會的時候,公然批評了廳裡買車這種行為屬于浪費。

而那樣的會議,雖然上司一直在說“要講真話”“就是要聽取意見和批評”。

沒有人當真,隻有池大為信了。

講真話的下場就是,馬廳長表面上沒說什麼,但實際上很生氣。

這種情況,帶給池大為的就是“坐冷闆凳”的下場。

廳裡的人都知道他得罪了上司,于是在背後竊竊私語,疏遠他,冷落他。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前途無亮,真的一點亮都沒有。”

在這件事上,池大為意識到,成年人的任何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然而,他願意為了守住本心付出代價。

“别人願意用世俗的方式體驗世界,那是他的可憐選擇,我絕不會走上那條路。”

有多少年輕人初入社會時都是這樣想着,絕不妥協推讓。

可與世界交手多年後,卻發現與世俗握手言和,似乎才是最好的歸宿。

2.

安貧樂道。

既然選擇樂道,就要坦然接受貧苦。

可人不是一個人獨活世間,親情友情愛情,無一不是牽挂。

池大為被扔到中醫學會裡坐冷闆凳,這一坐,就是好幾年。

當時和他平級的丁小槐學曆沒他高,僅憑着會來事兒會變通,已經是處級幹部了。

本來他偏居一隅,與世不争,倒也是過得清閑自在。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可後來,他結婚了而且馬上就要做爸爸了。

今日不同往日,生活中的幾件事,改變了池大為的堅持。

妻子即将生産,丈母娘來照顧她。

可他們仍然住在機關配置設定的單身宿舍裡,夫妻倆還可以,加上丈母娘那真是沒法住。

池大為向機關申請,将樓下空出來的一間單身宿舍分給自己。

被直接了當地拒絕了,隻說你不夠資格。

後來他看到搬進去的人竟然是丁小槐。

丁小槐的妻子也懷孕了,但預産期還有好幾個月,明顯不如自己這邊情況緊急。

但管這事的上司卻說:人家是處長,加分比你多,排名比你靠前。

就這樣,丈母娘隻能和他們擠在一間房裡。

這是池大為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職位高低間的差距。

再後來,丁小槐分了兩室一廳的大房子,搬出了單身宿舍樓。

這是第二次。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導緻他最終決定改變的事,是孩子的事。

孩子有一次被開水燙傷,他帶去醫院,但因為沒帶夠錢,醫院拒接。

他說自己是衛生廳的池大為,可人家直接說:不認識。

又給了他一張姓名表,問他認識這上面的誰。

他看到了丁小槐的名字。

“丁處長也行,你給丁處長打個電話吧。”

他把電話打給丁小槐,幾句話的功夫,孩子就住進了醫院。

經曆了種種殘忍與波折,至此,池大為徹底看清世間冷暖炎涼,也徹底向生活繳械投降。

“一個人吧,隻要他不把自尊看得那麼重,放下臉來,機會還是很多的。”

讀到此處,甚覺悲涼。

人的操守和靈魂,在世俗的柴米油鹽、人情世故面前,有時是那樣不值一提。

《滄浪之水》濤濤,一個普通人何以對抗?

3.

三十四歲的池大為,在進入社會十年後,終于明白了世俗力量堅不可破。

滄浪之水,波濤滾滾,與其對抗,倒不如随波逐流。

他有學曆,有知識,甚至還有點智慧。

從話語權被剝奪,到掌握和行使話語權,池大為走了他從前最不願意走的路。

變成了他曾經最讨厭的那種人。

作者閻真曾說他的這本書是直面殘忍的現實。

“直面真實是殘忍的,但回避真實,真實仍然是真實,殘忍仍然是殘忍。

隻有注視真實才知道如何殘酷如何美麗,面對真實、剝露真實、察看真實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

相比于其他官場小說注重的是官場詭谲權力博弈,《滄浪之水》則有更多的殘忍和同情。

看着主角一路走來,作為讀者,心情複雜。

剛開始,會覺得他不通世事,過厘清高,甚至有些不知所謂的堅持。

人不能為了做自己,就拒絕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是以,前半段迫切地希望看到他後來的轉變。

可當真正讀到他的“成長”後,卻又無端生出一股悲哀的情緒。

不知是為他個人的悲哀,還是為一個群體的悲哀。

尤其是同處世俗的洶湧海浪中,哀其不幸,亦是哀己。

壹點号南風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