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歲寒三友

吉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積極向上的意義與内容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亘古永恒的追求,蘊含着千古歲月的智慧與情感。而吉祥圖案就是人類在幾千年的生産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借以傳達心聲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的祝願與期盼,借其藝術造型和繪畫紋飾給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國漢字獨有的諧音或寓意功能,曲意含蓄地表達祈福與多種訴求,形成了“有畫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點。新歲伊始,濟南市博物館特舉辦《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邀您一起走進四海皆春、吉慶有餘的瓷畫世界,品味大陸古陶瓷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歲寒三友”出自宋朝林景熙《王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指松與竹經寒冬而不凋,梅花自冰雪料峭中盛開,遂得“歲寒三友”的美稱。它們早在唐宋文人的畫卷中便展露身姿,又得詩人以詞句百般稱頌。明代《漁樵閑話》中有:“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

時之歲末,萬物冬藏,惟有三友在萬籁寒冬之中,或傲然自立,或搖曳不折,或迎風而舞,三者形影相伴,正抒發了古代文人志士重名重節、百折不撓、超凡脫俗的情愫與志趣。

歲寒之首,松也。劉桢《贈從弟》中贊其:“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中國人文文化中,松柏正象征着威武不屈的品格,或在懸崖峭壁之上,或在崇山峻嶺之巅,松以其堅毅的品格,被古人賦予了堅守本性而不向權貴強權屈服之高貴品格。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歲寒三友

松之堅毅,竹之氣節,梅之風骨。蘇轼愛竹,“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白居易愛竹,“水能性淡為吾友 ,竹解心虛即我師”。魏晉以來,文人自比于竹之風盛行,因它“中空而自謙,搖曳而不折”,頗有不屈不撓、堅守氣節、虛懷若谷、謙謙君子之德。傲然天地的梅,曆來是孤芳自傲、超凡脫俗之化身。百花凋零、冰寒料峭,惟有梅花香自苦寒來,它從不與百花争奇鬥豔,卻在漫天飛雪中破蕊怒放,這恰恰是“富貴不能淫”、卓爾不群、不涉濁流的化身。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廣泛出現在瓷器上是在元青花瓷上,青花瓷胎釉溫潤潔白,青花之紋淡雅端莊,正是潔身自好的最好隐喻。忽必烈滅宋建元,實行民族歧視政策,這一時期的漢人身份低賤,以蒙古貴族為中心、各族地主階級參加的統治集團,對各族人民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在這種背景下,漢人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不願到元廷入仕為官,為元朝服務,或躲進深山幽谷,或遠離塵嚣,寄情山水,吟詩作畫。因而被人格化的松竹梅便成為了代表他們操守與氣節的展現。此時大量在青花瓷上出現的“歲寒三友”就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與人文觀念的價值取向。此後,“歲寒三友”圖便在曆朝瓷器中代代相傳。

展覽故事|千年紋華繪吉祥——歲寒三友

意境悠遠、寓意深刻、妙趣橫生的陶瓷畫卷中,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與藝術欣賞的廣闊空間。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希望您有機會親臨濟南市博物館,一起來目睹《古瓷有意 吉祥止止——館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的别樣風采。

展覽時間:2022年春節——6月上旬

展覽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三展廳

(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于筱筝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