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敢于直言的評論家去世了,他曾放棄清華、複旦報考上戲

這位敢于直言的評論家去世了,他曾放棄清華、複旦報考上戲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獲悉,評論家、編劇李惠康3月10日13時30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

李惠康曾任上海藝術研究所副編審、副所長,《上海藝術家》雜志主編。李惠康熱愛戲曲,中學畢業放棄保送清華大學的機會,轉而報考複旦大學中文系,又為求學更貼近詩歌和戲劇文學,再舍複旦而進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創作班。他将越劇理論與創作實踐結合,曾為越劇演員蕭雅創作《狀元未了情》,2002年在第4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公演。2004年,蕭雅憑借《狀元未了情》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這位敢于直言的評論家去世了,他曾放棄清華、複旦報考上戲

李惠康在戲曲評論領域也有不俗成績。1990年3月,李惠康發表《重塑越劇在上海的形象》,提出一個劇種衰老的症狀總是先從“老化”“分裂”“複舊”開始,在蘇、浙、滬、京戲曲界引起熱烈反響,滬浙兩地聯合舉行為期4天“越劇現狀與對策”大型研讨會,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在會上坦言,越劇面臨危機。之後,李惠康的《大劇院的困境及面臨的選擇》《論經濟變革與戲劇振興》等也引起全國業界關注。

越劇演員劉覺認為,“《重塑越劇在上海的形象》至今仍有前瞻性,如果不是對越劇的真性情、對戲曲發展的盼望,沒有心靈上的探索,李惠康不可能寫出來這樣一篇在今天看來還是有建設意義的文章。他說真話,表露他的真心。”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認為,上海越劇在上世紀90年代後的再度複興,一大批新人的湧現、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出現,與《重塑越劇在上海的形象》引發讨論密切相關,“這也是戲劇評論推動戲劇創作、戲劇繁榮的執行個體,是評論家介入戲劇創作和舞台演出的成功案例。對越劇的憂患意識、責任心、使命感,使得他逆耳忠言,聽起來不舒服,但是非常中肯的意見,讓當時越劇界看出問題,找到透視鏡和手術刀。”

《重塑越劇在上海的形象》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資深媒體人端木複直言,“實際上,惠康老師得罪了很多人。為了說真話,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作為一個評論家,應該是社會的良心,無私,方能無畏。現在一些評論即興而發、不夠準确;還有一些評論圓滑,僅僅是為了應付。惠康老師告訴我們,評論家應該是醫生,真正為病人好。評論要敢于直面現實,要敢于點中要害、命門,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批評一針見血,不講情面,這也是他一輩子讨人嫌、讓人敬的地方。”

這位敢于直言的評論家去世了,他曾放棄清華、複旦報考上戲

在《李惠康戲劇評論與劇作選》首發式暨座談會上,評論家毛時安說,“李惠康既‘看病’,也‘開方子’。現在發牢騷的人很多,牢騷發好了,很痛快,但是怎麼辦,怎麼做?今天需要更多的人去開方子。”

這位敢于直言的評論家去世了,他曾放棄清華、複旦報考上戲

李惠康的評論涉獵廣泛,從姚水娟談到馬樟花,從尹桂芳、傅全香、徐玉蘭談到王文娟、呂瑞英、陸錦花、金采風、張雲霞,從方亞芬、單仰萍談到蕭雅。他總結尹桂芳表演藝術是“華彩神韻自天成”,分析傅全香表演藝術在于“運實于虛的抒情性和由虛返實的爆發力”。他為呂瑞英提出“詩化了的呂派藝術”觀點,稱贊呂派唱腔“甜美而昂揚,清新又向上,就是與衆不同之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