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針對美國證監會(SEC)據《外國公司問責法》認定五家在美上市公司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證監會淩晨回應。
受《外國公司問責法》暫定清單影響,當地時間3月10日,中概股普跌,其中,被列入清單的5家公司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分别跌5.87%、10.9%、9.02%、22.05%、6.53%。
受隔夜中概股暴跌影響,港股恒指低開後震蕩走低,恒生科技指數一度跌超6%,随後跌幅收窄。截至午市收盤,恒生指數報20222.79點,下跌3.2%,盤中最低下探至20079.15點;恒生科技指數報4101.5點,下跌7.55%。

證監會表示,“這是美國監管部門執行《外國公司問責法》及相關實施細則的一個正常步驟。我們此前已經多次就《外國公司問責法》的實施表明過态度。我們尊重境外監管機構為提高上市公司财務資訊品質加強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但堅決反對一些勢力将證券監管政治化的錯誤做法。我們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精神,願意通過監管合作解決美方監管部門對相關事務所開展檢查和調查問題,這也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普華永道全球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主管合夥人周偉然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的通過,增加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難度和不确定性。
國内半導體清洗裝置巨頭在列
美國SEC日前将5家中國公司列入《外國公司問責法》(簡稱HFCAA)的暫定清單,包括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這五家公司需于3月29日前向SEC提供證據,證明自己不具備被摘牌的條件。若無法證明,則會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單”。
其中,百濟神州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和黃醫藥、百勝中國、再鼎醫藥僅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盛美半導體在美股和A股上市(A股為“盛美上海”)。
作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半導體裝置公司,盛美半導體與北方華創、中微公司齊名,其客戶包括了國際大廠商南韓SK海力士,國内長江存儲、華虹集團、中芯國際、合肥長鑫、士蘭微、積塔半導體、芯恩、粵芯、晶合、卓勝微、格科微、長電科技、通富微電、盛合晶微、立昂微、上海合晶、滬矽産業等在内的知名半導體企業。
雖然清洗裝置市場的規模在整個晶圓制造裝置體量中的占比不高,但清洗裝置市場卻在整個制造技術流程中極為關鍵,不可或缺。
目前的晶片制造流程在光刻、刻蝕、沉積等重複性工序後均設定了清洗工序,清洗步驟數量約占所有晶片制造工序步驟的30%以上,是所有晶片制造技術步驟中占比最大的工序,且随着技術節點的進步,清洗工序的次數和重要性将持續快速上升,裝置體量比例将持續提升。
據中國産業資訊網預計,2020年清洗裝置市場空間将達到35億-40億美元。随着工藝節點的更新以及良率要求提高,清洗裝置用量需求将持續增加,清洗裝置的市場需求将會持續增長。
全球的清洗裝置基本由Screen(54%)、TEL(23%)、KLA(10%)等國外巨頭把持,目前國内清洗裝置廠商有領先技術的除了北方華創外,就是盛美半導體。
在2021年第三季度内,盛美半導體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用于前道量産的邊緣斜面濕法刻蝕裝置已向中國的邏輯廠商傳遞,實作了從0到1的突破。目前,盛美半導體已能覆寫80%以上的清洗裝置市場。
11日早間,盛美上海釋出公告,表示控股股東ACMR現正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法,進行溝通,緻力于在2024年截止日期前滿足美國SEC要求。該事項不會影響ACMR對盛美上海的控制權,不影響股權結構的穩定。對盛美上海的生産經營不存在直接影響。
在其官微中,盛美上海表示,今年3月8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布了第一批“根據HFCAA确定的股票發行人臨時名單”(以下簡稱“臨時名單”)。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于 2021年12月2日公布的指引,由于ACMR現聘用的審計事務所釋出的審計報告的底稿,在中國現行相關法規下,無法接受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的檢查, ACMR在送出2021年年度報告後被列入臨時名單。
“ACMR于2022年3月1日送出了年度報告,是以出現在SEC的第一批臨時名單上。ACMR出現在臨時名單上并不意味着ACMR将很快或根本不會被摘牌。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指導方針,交易禁令最早可在2024年生效,即發行人連續三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出現在SEC臨時名單上後。”
此外,ACMR正在确定并任命一家新的美國審計事務所,該事務所将接受PCAOB的檢查,以便未來ACMR不再出現在SEC的臨時名單上,也不再受相關退市指南的限制。ACMR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表示:“ ACMR現正在積極尋找經PCAOB審查認可的美國審計事務所。正如我們在2021年12月7日宣布的,我們有信心提前在2024年這個截止日期之前很好地滿足SEC要求,并且仍然堅定保持納斯達克上市狀态。”
截至發稿前,盛美上海股價報87.91,跌10.66%。
證監會回應:堅決反對将證券監管政治化
3月11日,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SEC依據《外國公司問責法》認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為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尊重境外監管機構為提高上市公司财務資訊品質加強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但堅決反對一些勢力将證券監管政治化的錯誤做法。我們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精神,願意通過監管合作解決美方監管部門對相關事務所開展檢查和調查問題,這也符合國際通行的做法。”
證監會表示,近一段時間,中國證監會和财政部持續與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開展溝通對話,并取得積極進展。我們相信,雙方通過共同努力一定能夠盡快作出符合兩國法律規定和監管要求的合作安排,共同保護全球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兩國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外國公司問責法》是美國國會在2020年表決通過的法案,主要内容是對外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額外的資訊披露要求。
2021年底,SEC通過了修正案。據《外國公司問責法》要求,被列入名單的公司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簡稱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根據這份法案的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向SEC送出檔案,證明該公司不受外國政府擁有或掌控,并要求這些企業遵守PCAOB的審計标準。
在機構與半導體行業人士看來,上述法案對于中國半導體企業赴美上市設立了屏障,對于一些有自主技術的公司而言,在美國上市的不确定大大增加。
周偉然對記者表示,《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終修正案的通過,國家網信辦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的釋出,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針對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資訊披露的新要求,都将進一步減緩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
據普華永道3月初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下半年中國科技、媒體及通信行業(TMT)首次公開募股(IPO)資料顯示,香港及海外IPO占總融資比例從上半年的82%陡降至下半年的25%。
“目前我們也看到了證監會的回應,相信最終事件的走向将會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否則對于中美雙方的利益都将帶來極大的損害。”負責跨國證券集體訴訟業務的郝俊波律師對記者表示,上述法案未來仍有緩沖期,這也給了相關企業解決問題的時間。
雷軍,董明珠,楊元慶......這些大咖們的兩會提案都在這兒了!
(持續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