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黏土捏塑丨黏土捏塑是一項傳統民間藝術。現代流行的材料多數為低溫聚合黏土,也稱“軟陶”,其顔色豐富,無毒環保,有很高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經低溫烘烤後,作品可長期儲存,具有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等特點。捏塑藝人利用刀、剪、簪、花紋模等簡易工具,将黏土通過揉、搓、撚、切、點等多種技法創作作品,制成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匚同學都叫我“泥人丁”

丁建華的工作室,屋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精美的捏塑作品,色彩絢麗,栩栩如生。丁建華從小就喜歡捏橡皮泥,八十年代,和其他孩子一樣,丁建華最喜歡看《西遊記》、《射雕英雄傳》、《霍元甲》,而電視劇裡的人物,則都成了他創作捏塑的題材。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别的小孩看過電視,就玩兒去了,我就一個人關房間裡開始捏泥人,孫悟空啊、洪七公啊、梅超風啊、全真七子啊、成真啊……每個我都捏過”,說起這些電視劇裡的人物,丁建華記憶猶新,“那些是我小時候全部的世界”。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那時候有個電視劇叫《泥人張》,是以同學們都叫我‘泥人丁’”。因為捏的泥人特别傳神,丁建華還代表學校去參加了中國小工藝美術作品大賽,并一舉獲獎(當時不分獎别,隻選10件作品獲獎),從此“泥人丁”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杭州青少年宮每年都會提前預留一個展位,專供丁建華陳列作品。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可在老爸的眼裡,丁建華捏泥人是“玩物喪志”。有一次他看完劇,就躲在自己的小房間開始“搞創作”,和老爸約定最晚10點半睡覺。可等到老爸一覺醒來12點半了,發現他還在忘我地捏作。老爸徹底火了,當下就把他捏的所有東西一下全給扔了。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家裡人的不同意,加上學生畢竟要以學業為重。随着國中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少,丁建華與自己從小的愛好也漸行漸遠,“從那以後,就再也不碰了……當時要是堅持,可能人生軌迹就不一樣了”。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匚回到最初,好好玩泥巴

畢業後丁建華從事旅遊相關的工作,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與人交流溝通,内向的他也慢慢轉變得外向起來,而旅遊這一行,丁建華一幹就是20多年。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2016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了丁建華的日常,家人的離世讓他跌落人生低谷。他在此時重拾起兒時愛好——黏土捏塑,似乎又找到了心靈的慰藉,那段兒時未了的情緣,從此又延續了下去。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要做一些自己開心的事情,不管别人認不認同,我先認同自己……”,丁建華坦言,黏土捏塑可以釋放和緩解壓力,釋放想象力,通過手的溫度,呈現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現一個原本存在于書本或電視上的形象,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滿足感。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就拿黏土捏塑的細節塑造來說,現代很多的工藝是利用描線筆直接勾勒出線條,而傳統技法則講究“貼”,即使像發絲般粗細的線條,也是通過手指的撚搓制成,正因為堅持沿用如此精細的傳統手法,丁建華的作品《乾隆盛世》在浙江博物館舉辦的“故宮乾隆文物展”展出,獲得故宮博物院專家的一緻好評。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近年來,丁建華每年都會花心思做一兩件作品,《四大金剛》、《四大廉吏》、《風流人物》、《開天辟地》、《聽琴圖》、《抗疫先鋒》……每一件作品都是融入了丁建華這些年的心思和心血。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匚最愛帶人入泥坑

除了每年創作大型作品,丁建華還不遺餘力地推廣黏土捏塑,在社群、學校開辦的捏塑課程深受各個年齡層的喜愛,Q版的乾隆、可愛的虎頭枕、杯子上的裝飾……“年輕人的思想會更潮一點,要吸引年輕人、小朋友去做體驗,你必須走到他們的内心世界”。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丁建華介紹,在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的今天,更多的家長願意讓孩子參與到非遺手工課程中,比起玩手機遊戲,這樣的課程更有意義,孩子在協調眼、腦、手的過程中,不僅靜下心來,還了解了杭州的曆史文化。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喜歡黏土捏塑的人多了,催着丁建華在抖音上開起了直播,還有一大批粉絲會請教制作方法,這在丁建華看來非常有意義,“大家志同道合,跟你來玩兒,願意跟你分享捏塑的快樂,我就覺得很開心……”。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丁建華笑說自己是個帶人入泥坑的人,他希望更多的感興趣的人參與到黏土捏塑中,一起将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找回兒時的歡喜,此生陷入泥坑裡

當兒時的愛好成了一生的事業,我們看到一顆從未老去的童心永遠年輕。

為匠心營造的傳統手藝人

點個“在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