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作者:上觀新聞

中原標準時間12日晚,F1意大利大獎賽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一幕。紅牛車手Verstappen的車在試圖超車時被撞在肩膀上,然後與梅賽德斯車手劉易斯·漢密爾頓的車相撞,失去控制并将其推到漢密爾頓的頭上。回過頭來看視訊,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光環系統的保護,事故可能已經造成漢密爾頓重傷。

賽後,漢密爾頓脖子一陣疼痛,"說實話,我感到非常幸運,多虧了Halo,它救了我,我覺得沖擊力很強烈,但我能做的就是盡快恢複。"出乎漢密爾頓意料的是,維斯塔潘下了車,馬上就離開了,不擔心對手是否在做任何事情,"好在,我還能出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活了下來,等待着下一場戰鬥。"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維斯塔潘的車撞上了漢密爾頓的車

維斯塔潘有點激進

Verstappen和Hamilton目前在車手積分榜上占據前兩名,前者勢頭越來越大。F1錦标賽已經由漢密爾頓統治了太久,很高興有新人湧現,但維斯塔潘咄咄逼人的駕駛風格經常給他帶來麻煩。

比賽結束後,比賽官員聽取了Verstappen,Hamilton和各自團隊的代表的意見,并傳回了事故的視訊,認為Verstappen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結果,維斯塔潘在下一屆俄羅斯大獎賽中被罰下三名,超級駕照将被剝奪兩分。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維斯塔潘期待新國王登基

後來在社交媒體上,維斯塔潘仍然被安樂死:"不幸的是,如果我在彎道上有足夠的空間,我本可以避免事故,但需要兩個人才能做到,而且我顯然被趕出了賽道。不幸的是,當我們互相争鬥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荷蘭人Verstappen在進入F1後很長一段時間内一直被貼上激進車手的标簽。他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我認為我隻是想打球,我不認為我有侵略性。"一旦上賽道,他就不想被超越,"我認為就賽車而言,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真正的優勢,我知道如何擺脫困境。但是,如果有人開車來打你,有時某些事情的決策權不在你的控制範圍内。"

在Verstappen看來,賽道上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意大利人的場景确實令人恐懼。梅賽德斯首席執行官托托·沃爾夫(Toto Wolff)承認,如果沒有Halo,事故的後果将是難以想象的。"我們很幸運,Halo救了漢密爾頓的生命,"沃爾夫說,将Verstappen的行為歸咎于"技術錯誤",但希望比賽官員的懲罰能夠防止未來再次出現所謂的技術錯誤。"他們兩人之間的競争激烈而激烈",但他希望這兩位車手将來能找到一種更"幹淨"的比賽方式。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獲勝的漢密爾頓不會輕易讓路

駕駛員安全第一

一次又一次,拯救遇險司機的Halo系統再次發揮作用。

所謂的Halo系統隻是安裝在駕駛艙上方的钛保護環。它的形狀像一個站在駕駛艙上方的拖鞋,被網友昵稱為"人字拖拽"。Halo系統有效地防止騎手的頭部在撞擊時被重物擊中,同時保留了F1開放式駕駛艙設計,為騎手提供了逃生空間。根據國際汽聯的規定,Halo系統必須能夠承受超過F1賽車本身15倍的負載,或約12噸,相當于雙層巴士的重量。

雖然Halo系統對騎手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保護,但它在成立之初并不受歡迎,最大的原因是它的加入直接遮擋了騎手的視線,特别是在三個钛架構的交叉點。同時,汽車的重量增加了近7公斤,汽車的駕駛艙不得不為系統重新設計其支點。有一次,90%的團隊反對添加光環系統,托托·沃爾夫(Toto Wolff)宣稱:"如果有鋸子,我會是第一個看到光環系統關閉的人。"

從1994年車神塞納在伊莫拉賽道上去世,到2014年比安奇在日本鈴鹿的意外去世,國際汽聯在2018年決定在汽車駕駛艙上方安裝Halo系統。

維斯塔潘為了總冠軍竟不顧對手安危?漢密爾頓後怕,幸好有這個“救命恩人”

Halo系統極大地保證了騎手的安全

在F1正式使用Halo系統的第一年,它取得了成功。在9月比利時的斯帕大獎賽上,阿隆索的邁凱輪賽車因碰撞而直接飛越勒克萊爾的索伯賽車的頭部。這次出事的是Halo系統,沒有Halo系統的保護,恐怕司機的頭。

在 2020 年巴林賽道撞車事故中,Haas Racing 的 Halo 系統以近 211 公裡/小時的撞車速度,将賽道旁邊的護欄剛性分開,使整輛車的單體嵌入護欄中。也正是由于Halo系統的保護,才讓司機Groth得以逃離被大火包圍的汽車。

今天,沒有人會再質疑Halo系統。除了 Halo 系統的保護外,碳纖維單體外殼、Hans 系統和可與消防員級别相媲美的防火賽車服確定了騎手的安全。

主編:陳華 文字 編輯:秦東英 圖檔來源:新華社

來源: 作者: 秦東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