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作者:上观新闻

北京时间12日晚,F1意大利大奖赛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一幕。红牛车手Verstappen的车在试图超车时被撞在肩膀上,然后与梅赛德斯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的车相撞,失去控制并将其推到汉密尔顿的头上。回过头来看视频,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光环系统的保护,事故可能已经造成汉密尔顿重伤。

赛后,汉密尔顿脖子一阵疼痛,"说实话,我感到非常幸运,多亏了Halo,它救了我,我觉得冲击力很强烈,但我能做的就是尽快恢复。"出乎汉密尔顿意料的是,维斯塔潘下了车,马上就离开了,不担心对手是否在做任何事情,"好在,我还能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活了下来,等待着下一场战斗。"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维斯塔潘的车撞上了汉密尔顿的车

维斯塔潘有点激进

Verstappen和Hamilton目前在车手积分榜上占据前两名,前者势头越来越大。F1锦标赛已经由汉密尔顿统治了太久,很高兴有新人涌现,但维斯塔潘咄咄逼人的驾驶风格经常给他带来麻烦。

比赛结束后,比赛官员听取了Verstappen,Hamilton和各自团队的代表的意见,并返回了事故的视频,认为Verstappen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结果,维斯塔潘在下一届俄罗斯大奖赛中被罚下三名,超级驾照将被剥夺两分。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维斯塔潘期待新国王登基

后来在社交媒体上,维斯塔潘仍然被安乐死:"不幸的是,如果我在弯道上有足够的空间,我本可以避免事故,但需要两个人才能做到,而且我显然被赶出了赛道。不幸的是,当我们互相争斗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荷兰人Verstappen在进入F1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贴上激进车手的标签。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我认为我只是想打球,我不认为我有侵略性。"一旦上赛道,他就不想被超越,"我认为就赛车而言,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真正的优势,我知道如何摆脱困境。但是,如果有人开车来打你,有时某些事情的决策权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

在Verstappen看来,赛道上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但意大利人的场景确实令人恐惧。梅赛德斯首席执行官托托·沃尔夫(Toto Wolff)承认,如果没有Halo,事故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很幸运,Halo救了汉密尔顿的生命,"沃尔夫说,将Verstappen的行为归咎于"技术错误",但希望比赛官员的惩罚能够防止未来再次出现所谓的技术错误。"他们两人之间的竞争激烈而激烈",但他希望这两位车手将来能找到一种更"干净"的比赛方式。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获胜的汉密尔顿不会轻易让路

驾驶员安全第一

一次又一次,拯救遇险司机的Halo系统再次发挥作用。

所谓的Halo系统只是安装在驾驶舱上方的钛保护环。它的形状像一个站在驾驶舱上方的拖鞋,被网友昵称为"人字拖拽"。Halo系统有效地防止骑手的头部在撞击时被重物击中,同时保留了F1开放式驾驶舱设计,为骑手提供了逃生空间。根据国际汽联的规定,Halo系统必须能够承受超过F1赛车本身15倍的负载,或约12吨,相当于双层巴士的重量。

虽然Halo系统对骑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保护,但它在成立之初并不受欢迎,最大的原因是它的加入直接遮挡了骑手的视线,特别是在三个钛框架的交叉点。同时,汽车的重量增加了近7公斤,汽车的驾驶舱不得不为系统重新设计其支点。有一次,90%的团队反对添加光环系统,托托·沃尔夫(Toto Wolff)宣称:"如果有锯子,我会是第一个看到光环系统关闭的人。"

从1994年车神塞纳在伊莫拉赛道上去世,到2014年比安奇在日本铃鹿的意外去世,国际汽联在2018年决定在汽车驾驶舱上方安装Halo系统。

维斯塔潘为了总冠军竟不顾对手安危?汉密尔顿后怕,幸好有这个“救命恩人”

Halo系统极大地保证了骑手的安全

在F1正式使用Halo系统的第一年,它取得了成功。在9月比利时的斯帕大奖赛上,阿隆索的迈凯轮赛车因碰撞而直接飞越勒克莱尔的索伯赛车的头部。这次出事的是Halo系统,没有Halo系统的保护,恐怕司机的头。

在 2020 年巴林赛道撞车事故中,Haas Racing 的 Halo 系统以近 211 公里/小时的撞车速度,将赛道旁边的护栏刚性分开,使整辆车的单体嵌入护栏中。也正是由于Halo系统的保护,才让司机Groth得以逃离被大火包围的汽车。

今天,没有人会再质疑Halo系统。除了 Halo 系统的保护外,碳纤维单体外壳、Hans 系统和可与消防员级别相媲美的防火赛车服确保了骑手的安全。

主编:陈华 文字 编辑:秦东英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来源: 作者: 秦东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