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谷山頂藝術館出現在北京冬奧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畫面時,其設計者李道德還是感到一絲意外。他知道張藝謀拍攝團隊的70多個人專程在這裡拍攝了一整天,但不知最終自己的作品會以什麼形式出現,直到從開幕式直播裡看到了自己設計的藝術館。
在“谷雨”和“芒種”兩個節氣的片段,鏡頭從高空俯視位于燕山山脈峰巒之上的山頂藝術館,模特站在屋頂棧道的入口處,夜晚時分,一家人在藝術館内包餃子團聚——每個畫面雖然隻有短短數秒,卻是熟悉這幢建築的人一眼就能辨認出的場景。

2014年,李道德作為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第一季的受邀建築師,在四川大山深處,将一間傳統的破敗民居改造為牛背山志願者之家。那期節目之後,這位年輕建築師和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曝光機會。很多人慕名探訪牛背山志願者之家,結伴前行的情侶把寫滿心願的卡片和同心鎖挂在那裡。像是很多其他“網紅建築”一樣,牛背山志願者之家的影響超越了專業的建築領域,成為很多人的打卡目的地。
牛背山志願者之家的走紅,又給李道德帶來了鳳凰谷山頂藝術館的項目機會。這兩個項目都帶着李道德鮮明的個人印記——用數字化的設計方法生成建築的邏輯,标志性的曲面瓦屋頂與群山相融,建築似乎與自然以同一個節奏呼吸,形成情感共鳴。這樣與山色融為一體的建築曲線,在鏡頭裡總是顯得特别好看。
在流量和圖像主導的時代,建築作為視覺符号的一部分,在網絡上得到廣泛的分享和傳播,其裂變能力,會超出建築師的本意。對于這種“網紅”化的趨勢,李道德保持着警惕,“建築的内容之豐富,不是一張漂亮照片能夠表達的。”
“精神建築”風潮興起
一股由阿那亞帶動起來的“精神建築”風潮,正在文旅地産界興起。在秦皇島昌黎縣黃金海岸,阿那亞邀請國内建築師相繼打造了教堂、圖書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建築,它們成為文化藝術活動發生、人群聚集的容器,也承載着開發者想要營造的價值觀和社群精神。
一個地産項目的成功,有時隻需要一張照片的機緣。當孤獨圖書館在2015年火爆朋友圈,阿那亞一夜之間人滿為患,這個濱海度假小鎮一躍成為中國房地産業的佼佼者。
随後,阿那亞又将其模式拓展到金山嶺和三亞,一個在幽靜的山谷,一個在山海之間,都試圖複制秦皇島的成功,塑造城市人渴望的精神角落。而今,阿那亞·金山嶺已經禮堂、音樂廳、劇場、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十大公共建築,建築師在此得到了施展創造力的舞台。
高端文旅地産這股打造“精神建築”的趨勢,李道德看在眼裡,“這不單是市場需求,同時也跟這個時代大家擷取資訊的途徑有關。”過去的建築都是通過專業雜志或是電視被看見,今天,随着社交媒體的興盛,打卡拍照成為潮流,一個建築的傳播途徑變得多元,文旅地産界自然也會抓住這種潮流。
盡管李道德的不少建築作品都可以稱為“網紅”,但他對這種稱呼始終是排斥的。在他看來,一個建築打上“網紅”的标簽,意味着其在特定時間範疇内迅速傳播。建築被框定在一個個鏡頭裡,通過拍攝角度和美顔工具的修飾,有時隻需一個角度、一塊色彩,就能得到迅速傳播。
大衆對個性建築的關注和追捧,對建築師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公衆對建築藝術感興趣,會讓建築師和他的作品更快被看到;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建築師或甲方忽視建築的生命周期,更看重建築如何在一個階段迅速蹿紅。”
去年,他擔任中國設計星的評委時,有一位年輕設計師拿着作品上來參選,他先闡述的不是設計理念,而是作品曾被多少媒體報道、在小紅書上點選量有多少、多少大V曾來打卡。李道德當場就告訴他,如果在設計的前期就把“網紅”當衡量标準,設計的初衷就錯了。
這樣的大環境下,無論接項目還是做設計,他都變得更加審慎,希望自己的建築作品是經得起時間考驗,能擁有更持久生命力的。
既數字,又東方
dEEP建築事務所的介紹資料有這樣一句話:“探索數字建築在中國本土語境下的獨特呈現。”李道德的建築作品兼具未來感和中國古典美學意境,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天兆·鳳凰谷的開發者,也打動了張藝謀。
北京和承德交界處的燕山山谷之中的天兆·鳳凰谷,最初想要建一座美術館,其訴求就是兼具東方美學和現代建築風格。開發者希望這個“精神建築”能承載金山嶺厚重的曆史與人文,能與金山嶺長城遙相呼應。起初,他們想找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擔綱設計,在看到牛背山志願者之家的設計後,他們選擇了李道德。
勘察場地時,李道德決定根據山勢起伏做設計,順勢而為,用建築與群山呼應。整個建築占地面積1500平米,大膽地将屋頂作為入口處,貫穿整個建築的旋轉樓梯,帶着參觀者從上至下,從室外到室内,如遊玩于古典園林一般,通過步行感受空間尺度和景觀的豐富變化。
李道德從國小習國畫,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系建築設計專業學習,而後在倫敦建築聯盟建築學院(AA學院)拿到建築學碩士學位。他曾在普利茲克獎得主諾曼·福斯特的倫敦事務所工作三年,他發現,面對大型建築項目,需要對各個方面進行妥協和平衡,鮮有機會将自己的想法完整落地。最終,他選擇回國,開辦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
他接手的項目多是文化屬性的建築,咖啡館、美術館、藝術館和各種文旅項目的公共空間。在一次次磨砺中,他逐漸形成了“用數字化手法呈現東方詩意”的方式,在國際流行的數字化建築中尋找中國本土的語境,他稱之為“數字東方”。
公衆關注與建築初心
在《夢想改造家》中打造出牛背山志願者之家後,李道德又接到過央視、地方衛視等多個改造類真人秀節目的邀約,但他都婉拒了。建築師在真人秀節目中向公衆展示自己,免不了會以作品如何更好地在視覺上呈現出來為出發點,這是李道德希望避免的。
回想起當年參加《夢想改造家》,最初他也是抗拒的,後來得知這期項目是公益性的,才決定參與其中。牛背山志願者之家滿足了李道德在深山裡為志願者蓋一座房子的情結,他一直想以大自然的博大,襯托出建築之生命。
當地環境的艱難超乎想象,未被開墾的深山完全是蠻荒狀态,在這樣的環境裡,他用數字化的方式改造老舊民居,與當地村民組成的建築團隊一起,邊實驗邊制作,用産自當地的竹材制成異形結構,改造出一個充滿未來感的建立築,在三個月時間裡實作了舊屋的煥然一新。
節目播出後,志願者之家接待了無數好奇的探訪者和背包客,很多人通過建築,知道了這裡有一批年輕人無私地從事着大山裡的公益事業。公衆看到了建築的力量,也關注到鄉村建設和傳統建築,這實作了李道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