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正逐漸成為中國汽車發展的關鍵詞。定制國際範“全球車”、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中國汽車有一個“全球夢”。新年伊始,上汽、比亞迪、東風、吉利、長城等自主車企紛紛釋出最新出海規劃和産品,中國車企正迎來“破浪出海”的大風口。

資料:曆經九年實作“第二個百萬”
“剛進新年就完成了好幾批國産車出口‘大單’!”南沙碼頭操作部從業人員阿榮見證了南沙汽車進出口的十年變化,他告訴記者,“以前接觸的基本是進口車,現在不時就有大批國産車經南沙出發去智利、阿聯酋等國。”
中汽協整理海關總署資料顯示,大陸去年汽車出口達201.5萬輛,同比增長1倍以上,這一數字創下了中國汽車出口紀錄的新高。中國汽車出口從2012年的一百萬輛到如今兩百萬的突破,足足用了9年時間。
來源:中汽協、企業公開資料
調查——
1、在海外賣車賺錢嗎?
在海外賣車能賺錢嗎?這是很多局外旁觀者的好奇。“我可以很肯定地說,能賺錢。”上汽集團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餘德對這個問題信心十足。上汽去年共實作海外銷售69.7萬輛,同比增長78.9%,連續六年位居中國車企海外銷量榜首。“有人覺得中國車在海外隻能走低價路線,但現實完全不是這樣。中國車在海外市場完全可以憑技術和品質赢得使用者認可,不需要去拼價格。”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去年中國汽車出口市場的變化,展現了中國車企的海外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
2、什麼車在海外好賣?
中國汽車出口量一度長期徘徊在百萬輛以下,如今再獲突破,把握新趨勢功不可沒。餘德認為,如今中國汽車在技術、品質和智能網聯水準上都有優勢。除傳統車企外,小鵬、蔚來、愛馳等造車新勢力積極用高端新能源産品布局海外,印證中國新能源智能車在世界的領潮。崔東樹表示,“中國産汽車更新後,已經可以與原本相對高端的歐美産品媲美。”
中國自主的智能化産品開始征服海外年輕人。上月,比亞迪推出了首款“戰略出海”的新能源乘用車“元PLUS”,在中國與澳洲市場同步預售(海外命名為ATTO 3),這款車定位為年輕人的“大玩具”。無獨有偶,長城魏牌上個月也推出了一款針對新生代的摩卡混動“全球車”,将投放到德國市場。
上汽MG計劃“為歐洲量身定做一輛全新電動車”,該款名為MG EH32的電動車采用歐洲标準研發,具備新一代電動車專屬架構。去年,小鵬将高端智能轎跑P7、蔚來将售價超過46萬的ES8,都賣向了北歐市場。“産品按照全球化的标準和品質打造。”這是上述企業的共同表态。
3、中國汽車适合賣去哪?
“從汽車引入大國,變成汽車輸出大國”,這是中國汽車人的美好願景。那麼在年出口量突破200萬輛後,中國車企出口的風口在哪?中汽協整理海關總署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去年出口量排名前十位國家依次是比利時、孟加拉國、英國、印度、泰國、德國、法國、斯洛文尼亞、澳洲和菲律賓。其中,對斯洛文尼亞、澳洲和泰國的出口增速最為明顯。2021年,上述十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2.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77.8%。此外,随着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正式生效,這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或将給中國汽車出口帶來巨大機遇。
記者留意到,目前汽車工業成熟的歐洲是中國車企最希望攻克的市場。近日,上汽集團開年先立下了目标:2022年要全面發力歐洲市場,自主品牌MG和MAXUS在歐銷量預計将達到12萬輛。“我們預計今年會出現第一個10萬輛級的市場,是在歐洲。2025年海外銷量要突破150萬輛。”新勢力們也在趁熱打鐵,今年又多了極氪、岚圖宣布了出海歐洲的計劃。
在出海車型方面,中國車企将加快新能源智能産品的投放力度。“海外車企普遍的産品節點在2025年。”上汽國際歐洲公司副總經理劉新宇說。
4、“出海”造車何以進行?
“汽車出口迅速增長,直接投資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付炳鋒表示,去年,上汽、長城、吉利等企業在海外建廠,支撐中國品牌在海外落地生根。直接投資模式不僅能夠帶動當地就業,還有利于提高當地消費者對品牌文化的認可度,進而提高海外銷量,這是中國品牌汽車“走出去”的發展方向。
記者采訪發現,與以前單純産品出口不同,設立海外工廠、實施本土化戰略、帶去先進的數字化服務理念,已經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共同選擇。比亞迪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成為海外堅實的後盾不僅僅在研發上,在供應鍊上,在技術實力上也要有非常好的保障。以印度為例,比亞迪2007年進入後,累計向當地投資超過1.5億美元,建成2個工廠,持續推進比亞迪在印度和南亞的本土化發展。“今年凡是銷量超過5萬輛量級的海外市場都會設立金融公司,用以支援上汽在海外市場的長期發展。”餘德告訴記者,上汽集團已經建立了集研發、營銷、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車等為一體的面向全球市場的汽車産業鍊,産品和服務遍布全球80餘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長城、吉利、東風等均在海外設立了生産基地、研發中心和服務鍊。
文/圖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鄧莉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鐘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