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說到元朝,第一印象就是猛,人猛,性子猛,連治國也猛。治國有沒有方先不說,以他們遊牧民族的性子,誰的拳頭大誰才能講話。是以元軍所到之處,那是如蝗過境,寸草不生。哪怕後來有所漢化,但依舊改不了他們世代流在血液裡的彪悍。
但在元朝其實也有不少成就的,很多中華文化也是在元朝的時候散播到全世界。那個時候東方就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就像朝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也是在那個時期,北韓半島,那個時候還叫高句麗,就受到很深的影響。在那個時候,産生一個影響北韓文學走向的大詩人,也是北韓三大詩人之一,他叫李齊賢。

這個李齊賢在北韓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老爸是新進的士大夫,老娘又是名門望族出身。是以李齊賢很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家夥天資聰慧,才十五歲就在北韓中進士了,就算當時的高句麗地廣人稀,可是在十五歲就能中進士,也算是翹楚一個,十七都開始走向仕途。真真切切地算得上年少有為。
才二十七歲就已經是當時的一代名臣,政績累累。1313年的時候,高句麗的國王讓位給當時的太子。自己就以太尉的身份留居在元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在那裡買了房子,買了各種典籍,取名叫萬卷堂,就以讀書來自娛自樂。那個時候他就在元大都結交元朝的文人緻仕,深感漢文化的博大精深,覺得自己國中沒有象元朝這樣知識淵博的人,是自己國家的恥辱。于是就把這個李齊賢叫來元大都,一是給自己做侍從,二是讓他來學習中華文化。這一來就是二十六年。
李齊賢在元朝期間,結交天下名人,走遍天下名山,遊曆中華各地,深入學習了解中華文化,可以說中國就是他的第二故鄉。
在他五十四歲時回到高句麗王國,做八歲忠穆王的老師,編寫北韓史書,七年後再次出使元朝。回國後就被封為丞相。他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提出很多革新的政見,可能是當時的國王知識面跟不上,也可能是那個國王不思進取,總而言之就是這個李齊賢提出來的東西,他都接受不了,全都否定了。
把李齊賢氣得是心灰意冷,最後幹脆辭官歸田,專門寫書論著。直到八十歲死去也沒有再出山。
可惜了這個滿腹經綸的學士,不為世道所容。如果當時的高句麗國王采用了他的建議,那麼北韓的曆史必定會重新書寫,但曆史沒有如果可言。
這個李齊賢在元朝不僅學習中國文化,也深入學習了中國的詩詞,而且成就還很高。文筆比起元代的大家也不遑多讓。這首《太常引》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太常引
暮行
栖鴉去盡遠山青。看暝色、入林坰。
燈火小于螢。人不見、苔扉半扃。
照鞍涼月,滿衣白露,系馬睡寒廳。
今夜候明星。又何處、長亭短亭。
白話這首詞就是:黃昏已盡,寒鴉歸去。天色已經暗沉,随着暮色的推移,樹木一片昏暗的景象。作者急着尋找可以住宿的地方,遠處的燈火好像螢火更小,這一星燈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荒山的屋舍,其實已經很久沒有人居住了。寂寞苦旅,本是一片荒涼,卻讓李齊賢寫出另一種靜谧。
月光冰涼,照着馬鞍也是一種冰涼的感覺。一身都沾滿了晨露,把馬系在沒有火光的寒廳而睡,一切都是顯得那個寂寞,那麼凄涼。今夜看着如水的夜色和稀亮的星光,想象着明天又要踏上那漫漫旅途,又将是另一番人生凄涼之苦。
一首詞把寂寞苦旅寫得如此凄涼委婉,文筆真的非同一般,能在三北韓位列三大詩人之一,功底真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