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主打的兩位副攻是賴亞文和王怡。王怡和李月明一樣出自上海女排,身高一米八九,技術全面,攔網出衆,而且後排一傳防守能力突出。她還曾經打過自由人位置,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副攻技術的全面。而另一位年輕隊員也已經開始在頂級賽場展露頭角,她就是中國女排曆史上第一位背飛女王,吳詠梅。

吳詠梅,身高1.86米,扣球高度3.10米,是八一女排副攻手。其實在吳詠梅出道之前,中國女排的副攻還是主要是以戰術攻和攔網以及後排保障為主,在進攻上大多是和接應配合,例如當年有名的雙快一遊動,就是副攻和接應的快攻和前排主攻的跑動融合起來。這也是因為早期的中國女排除了郎平的進攻實力能夠在世界女子排壇打硬仗之外,其他的都還是屬于技術流。而副攻的戰術進攻就成為左右球隊勝負的天平。而吳詠梅在二号位的單腳背飛,可以說在中國女排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全隊進攻的核心。
單腳背飛是中國女排的首創。這項技術對于隊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術運用以及滞空能力有着極高的要求。如果隊員沒有出衆的滞空能力,那就隻能在二傳身後比較近的位置打打背快,或者二傳身前的前快。背飛既然被稱做飛,那就是要求進攻隊員要有滞空,能在空中有位置的移動和變化,否則對方攔網很容易找到我們的進攻線線路,也就失去了為左翼進攻進行牽扯的目的。而吳詠梅在背飛進攻的環節,可謂是把這項技術帶到了一個新高度。郎平退役之後中國女排主攻實力不強,孫玥本來一直被作為重點對象培養,但是在瑞士女排精英賽被古巴隊桑切斯撞傷了膝蓋之後進攻實力下滑明顯。本來作為牽扯目的的吳詠梅的背飛,成為了中國隊進攻的核心。甚至在調攻球時我們也能看到二傳在後排往二号位送球,讓吳詠梅完成背飛進攻。
得益于自身出色的身體素質,吳詠梅的背飛飛行線路較長,平網飛行過程中有充裕時間來選擇線路和落點,而且她的各項技術掌握娴熟,進攻力量足夠,個人的戰術豐富,長背飛、短背飛和背快、背溜互相結合,在右翼的進攻有着極高的成功率。在中國女排主攻陷入低迷的階段,吳詠梅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全隊第一進攻人員來使用。對對手來說,其實當時中國女排兩點攻輪的進攻套路非常簡單,就是以吳詠梅為主。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看到,連球迷都知道這個球必然是吳詠梅進攻,但是對方就是攔不住,這就是吳詠梅的實力和能力。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和南韓兩支隊伍對于吳詠梅的忌憚,甚至超過了殷茵和孫玥。
吳詠梅的強悍能力不僅助中國女排在1995年世界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錦賽三度登上領獎台,即使是在中國女排重新陷入低谷的1999年和2000年,她依然依靠個人的絕對實力和豐富經驗有效地支撐了球隊的右翼進攻。“白銀一代”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後大多選擇淡出國家隊,作為碩果僅存的老将,吳詠梅仍然被陳忠和指導召入隊中。不過在2002年世錦賽前夕,吳詠梅落選參賽名單,進而結束自己的國手生涯。曾經在女排賽場掀起狂潮的“五号旋風”,正式揮手告别排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