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作者丨梅旭康

編輯丨郝秋慧

你知道大衆汽車造香腸嗎?

它造的香腸,一度比汽車還要熱銷。

不少車企做起“副業”來,尤為上頭。如馬自達推出過金屬蒸蛋器,日産設計過智能家具,福特曾推出狗屋,豐田生産過氫動力遊艇,本田還造過飛機。

但與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小鵬汽車的智能機器馬相比,其他車企的“副業”似乎少了點科技感。

2021年8月,特斯拉在自己的AI Day活動上,釋出了一款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并将公司的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融入到這款機器人當中。明年首個原型機或将正式亮相。

無獨有偶,小鵬汽車旗下科技公司鵬行智能釋出了一款可騎乘智能機器馬,憑借其“呆萌”造型和搭載的智能科技,一時間熱度頻頻。

以上隻是諸多車企“不務正業”的冰山一角。

從車企的外拓業務來看,他們跨界的野心,早已躁動不安,隻是特斯拉等新勢力更加大膽。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從多家車企的2025規劃來看,電氣化已成核心戰略,關于智能科技、充電換電服務等項目研究也多有提及。

億歐汽車認為,科技驅動産業發展,需求定義變革方向。車企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燃油車市場,終于意識到了“變則通”,開始把目光望向了遠方。

一石激起千層浪,車企的業務形态正在發生巨變。在巨變之下,到2025年,車企還是車企嗎?

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未來,車企到底會成為什麼?

01能源公司:可持續能源發展的主要推手

在可持續能源發展的過程中,車企無疑是主要推手。

随着世界環境問題的凸顯,各國出台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加強了可持續能源的發展。轉型All In新能源汽車,也成了車企發展的必由之路。

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車企拓展了電池能源業務,以保障動力的持續輸出。

如2018年成立的蜂巢能源,脫胎于長城動力電池事業部;2020年,比亞迪曾釋出“刀片電池”;廣汽也于2021年3月釋出了一款彈匣電池……逐漸加強了對電池業務的研發力度。

作為新能源汽車産業建構的核心競争領域之一,車企若想取得先機,走上自主研發電池的道路,不失為一計良策。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慢慢普及,電池需求量逐漸增大,與之配套的充電/換電服務相應而生。

如車企的市值天花闆——特斯拉,其充電網絡已經初現峥嵘。

據億歐汽車了解,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大陸開放使用超級充電樁超過7600個,覆寫中國360個以上的城市。

蔚來也推出了NIO Power,通過超充樁、換電站、充電車等構件來打造自身的充電網絡。目前,蔚來換電站的數量超過560座,超充站的數量也達到了500+。

此外,寶馬、奔馳、大衆、福特共同出資成立的lonity等能源企業,均代表着車企在充電/換電領域的野心。

在多重的能源業務布局下,車企們并不滿足于造一個服務自家汽車的充電網絡,他們更想成為一家能源供應商。

作為新能源汽車出現的始動點,能源問題是智能電動汽車繞不過的一個坎。在能源領域先跑一步,車企可借此将自己的根基深化,擴大自身影響力,增加話語權。

随着車企能源業務的完善,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也将與能源行業融合發展,高效協同,實作能量互動,進而推動綠色低碳安全的能源體系的建設。

02科技公司:出行方式的變革者

在技術與需求的雙重推力下,汽車智能網聯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汽車已成為人工智能的有效載體之一,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也在汽車這一載體上逐漸落地。

在自動駕駛領域,造車新勢力一直處于風口浪尖。

比如,具備“NGP(高速自主導航駕駛)”和“停車場記憶泊車”等功能的小鵬XPILOT 3.0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支援遠端車輛軟體更新(FOTA)等功能的蔚來NIOPilot;還有号稱全棧自研的理想AD輔助駕駛系統等,智己汽車也打造了IM AD智能駕駛系統。

相比于新勢力,傳統車企似乎更為保守。

今年2月,長城汽車孵化出的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宣布完成3億元Pre-A輪融資;長安汽車預計在2025年實作L4級自動駕駛。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而一衆網際網路企業的入局,使得市場競争更加激烈。

搭載華為HI的極狐阿爾法S,對外宣稱已具備了L4級的自動駕駛能力。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示範應用已在上海等五城落地。

今年高調宣布加入造車大潮的小米,也在8月25日宣布,以總交易金額約為773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将産業布局延伸到自動駕駛領域。

智能晶片也成了車企紛紛布局的香饽饽。如果說新能源汽車的下半段是智能化,那晶片便是智能化的根基之一。

零跑汽車曾釋出首個由國内車企自主研發的自動駕駛計算晶片——淩芯 01。比亞迪、長城汽車、上汽集團等紛紛注資地平線,小米曾連續參與了自動駕駛計算晶片公司黑芝麻智能戰略輪及C輪融資。

億歐汽車認為,汽車行業的破圈跨界,極大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賦予了汽車更多的想象力。而推動汽車産業的變革,将極大提升車企的科技能力,促使車企進化成為一家科技企業。

03物聯網公司:智慧生活的載體

就像每一家網際網路企業都有個網際網路雲,那麼每一家車企,未來也會有個汽車雲。

相較于傳統汽車的駕駛體驗,現在的使用者更傾向于享受數字化和社交化駕駛空間。使用者希望汽車能變成一個“小号房間,大号手機”,即“第三移動空間”。

汽車從一種私人屬性強烈的工業制品,變得更加“社會化”。

汽車不隻是兩個目的地之間的連接配接,更将成為工作和家庭、私人和社會的一個連接配接。在此基礎上,車企更想建立使用者和車企之間的連接配接,再将這種連接配接擴大至使用者生活層面,智能汽車也能成為像智能手機一樣的資訊樞紐。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而若要給予使用者良好的出行體驗,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支援。

物聯網技術在汽車方面的落地運用,使得使用者在整個産業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之後,各家車企都迫切希望打造使用者生态圈,增加使用者黏性,将汽車更深層次的融入使用者生活圈。

使用者共創模式開始得到了重視。

在汽車智能電動化發展的當下,車企賦予了其新的意義。使用者參與汽車共創的角度将變得更加多樣,形成了高頻地互動連接配接,使其得到更多的參與感,以此助力于使用者生态圈的建構。如蔚來的“NIO Day”、吉利的“我們”等皆是以此為目的。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用者需求的改變催促着汽車公司向科技公司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學會了同使用者打交道,挖掘使用者的深層次需求,擷取資料資訊,除了機械的非感性資料外,汽車之外的使用者感性資料同樣重要。

億歐汽車相信,由功能型向服務型企業轉化,深層次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将是車企的必經之路。

正如凱輝基金合夥人李貿祥所說,汽車行業必然的趨勢是:汽車将不再是汽車,它會成為物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04上天入地,汽車有“七十二變”

無論人們的需求怎麼變化,出行訴求始終存在。

造車歸造車,但造什麼樣的車,卻大有文章。比如《銀翼殺手》裡上天入地的飛行汽車也正在走進現實。

地上已經容不下汽車人的夢想,偌大的天空隻有飛機顯得太孤獨,飛行汽車的研發早已被提上日程。

2021年7月,小鵬釋出了一款飛行汽車——旅航者X2。據小鵬方面介紹,旅航者X2為雙人智能電動飛行器,最大載重200千克,續航時間35分鐘,飛行高度1000米内,最大飛行速度130公裡/時。

旅航者X2是繼旅航者T1、旅航者X1之後,小鵬釋出的第三款飛行汽車,預計在2024年正式上線。

除了飛行汽車,也許未來的汽車有一天能做到上天入海,星河遨遊,用科技将幻想變為現實,相信對于衆多汽車産業耕耘者來說,是一件極為浪漫而有意義的事情。

未來或許不遠,但視線需着重于眼前。

在碳中和、可持續的要求下,新能源汽車的确具備足夠的潛力和市場。雖然目前話題不斷,市場火熱,但相較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市占率并不算高。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燃油車、純電動車、混動、插電混動和增程汽車等各種動力形式的汽車将會并存。

億歐汽車相信,新能源汽車的潛力有足夠多兌現的空間。

在《2021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競争格局》中,億歐智庫預測2025年國内智能電動汽車銷量将達到1200萬輛,今年将會有實作大幅的增長。

不務正業的馬斯克,把他們逼急了

在一衆車企中,各大傳統車企根基深厚,有一套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營運模式,對于産品品質的把控,各種環節的生産營運,有着相當大的優勢。

造車新勢力有着得天獨厚的網際網路基因,在使用者服務這一塊,實力強勁,對于自動駕駛等智能科技,增色匪淺。

市場競争促進市場繁榮,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互相都在各家的優勢所在進行布局,各取所長,相容并蓄,為車企的創新轉型更新做足了準備。

05結語

如果把這一切比作長河,那麼能源就是滔滔之水,無水不成流;科技化為地球引力重塑山川,驅動長河奔湧向前;網絡互聯,助力于通塞拓道,以便河流流通無阻。

億歐汽車認為,汽車産業鍊正在重構,使用者生态、數字化轉型等版塊成為新的價值增長點。

在能源、晶片等領域的布局有助車企把握源頭,根基向深,掌握更大的話語權,避免被人掐住咽喉。智能科技的研發,幫助車企給予使用者更好的駕駛體驗。

物聯網及日常領域的開發,将成為車企未來規劃的重點,收集使用者資料,搭建平台,建構生态,獲得的深層使用者資料将給予企業更多的定制化資訊,開發符合使用者需求及行為模式的産品。

每一個汽車企業都有自己的豪情壯志,渴望建構自己的全産業鍊,擴大加深産業布局,以增加自身底蘊,在時代變革中站穩腳跟。

—未來,汽車會變成什麼?

—未來,汽車的變化,将在我們想象之外。

- END -

本文由億歐汽車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