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

張幼儀,徐志摩原配,自成婚起便被丈夫厭棄,随夫留學被迫離婚,幼子慘死後發憤圖強,成就商界女強人之名,引得前夫敬佩,晚年再嫁,幸福和美。

張潤娥,顧維鈞原配,丈夫不喜媒妁之言從未碰過她,随夫留學被迫離婚,萬念俱灰出家為尼,晚年隻得前夫一句“寬容、忍耐和天真淳樸”的稱贊。

兩個背景經曆高度相似的女人,為何結局卻截然不同?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這一生,共有4段婚姻,原配張潤娥、二婚唐寶玥、三婚黃蕙蘭、四婚嚴幼韻。

坊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張氏為其奠定學業,唐氏助其開辟門路,黃氏幫其扶搖直上,嚴氏與其恩愛終老。

這四位妻子自然是各有千秋,但論及貢獻,張潤娥的優勢實在不甚起眼,是以我們猜測,之是以将她與後三位千金閨秀相提并論,可能是為了押韻?

也并非沒有這個可能。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黃蕙蘭

言歸正傳,彼時社會動蕩,各方勢力分割中華大地,嚴重的危機引得百姓生存不易,而另一方面,則是小部分掌握财富的群體愈發豪奢靡亂的生活。

巨大的貧富差距,讓張潤娥的家境雖比不得巨富之家,也并非是普通的小門小戶可比。

她的父親張雲骧,出身中醫世家,乃是大上海數一數二的醫科聖手,放到如今,怎麼也得是進階私人醫院院長級别的人物,可想而知,身價極其不菲。

可這位老中醫深谙病痛穴位,卻也犯了那醫人難自醫的毛病,思想精神上,是妥妥一個古闆腐朽的封建大家長角色。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清封建之家

這導緻其在培養子女方面,很少有跟得上時代的選擇,日後,張潤娥與顧維鈞的悲劇結局,大多源于此。

兩家婚約起源于一次看診,那日張雲骧受邀上顧府為顧家四少爺看診,一見面,對面相頗有研究的他便驚訝于此子的貴人之相,當場與顧家之人攀談,商議婚約之事。

當然,若是再過幾年,顧溶的身份随着老東家升職水漲船高,這樁婚事自然輪不到張家女兒頭上。

可巧就巧在,顧家如今正是轉型之時,家境并不殷實。

彼時,顧維鈞的父親顧溶勢頭正盛,在輪船招商局幹得如火如荼。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前排左二)與家人合照

可是,其人雖頗有才幹,但與同僚隙序頻生,在貨輪上隻擔任客貨服務,顧家生活雖有較大改善,但遠不到大富大貴的地步。

這等家世,與張家結親,也算得上是門當戶對,甚至張家還隐隐壓了顧家一頭。

當然,這隻是就家族而言,對兩位當事人來說,這樁婚約暫時并沒有給他們帶來什麼影響。

這對未婚夫妻剛剛訂下婚約時,張潤娥10歲,顧維鈞12歲。

顧家雖遵循了老祖宗的規矩将四兒子的婚事早早訂下了,但是并沒有過多阻攔顧維鈞的選擇。

他天資聰穎,又心系國家,小小年紀便有了出去闖一闖的想法。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可當時出國不比如今,各種獎學金和資助便足以供養一位留學生,彼時各處禍亂不斷,極不定安,優質教育資源非常珍貴,是以,來往路費與留學資金皆需要個人籌措。

這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當時隻有世家貴族與豪紳大戶才出得起,出身貧苦的留學生,少之又少。

對顧家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據傳,當張家聽說此消息後,雖然同樣囊中羞澀,但為了培養這位未來的姑爺,還是咬了咬牙,無償資助了不少費用。

當然,這個傳言無真實史料佐證,真真假假,自在人心。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與母親哥哥們

國外的生活對顧維鈞來說無疑是新鮮的、美好的、自在的,甚至他都忘記了,家中還有一位“未婚妻”在等他歸來成婚。

1908年,顧維鈞20歲,正式收到了家裡的奪命催婚信,萬般無奈之下,他隻好歸國,卻與父母約法三章,結婚之事,隻談不結。

結果可想而知。

與那個時代大多數不接受封建婚約的少男少女一個流程,好言相勸、促膝長談、談判破裂、不歡而散。

最後,在老一輩“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威逼利誘下,不得不妥協。

隻不過,顧維鈞也有自己抗議的方法。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成婚當天,他扔下新娘去母親的房間躲了一晚,第二天,他又在母親的房間睡了一夜,而後幾天,他故技重施,四處躲藏,就是不回新房。

而此時的張潤娥呢?

剛滿18歲的女孩正是花一般的年紀,從小在三從四德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女孩,沒有被教導過怎樣與一位“離經叛道”的丈夫相處。

她不知所措,卻也沒有作鬧,隻安安靜靜地恪守自己作為妻子的本分。

這樣的張潤娥無疑是令人心疼的。

這導緻即使顧維鈞最後被母親趕回新房,也不忍心傷害她。

新房的氛圍尴尬至極,他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二人的身份,已經從陌生人轉變為了最親密的夫妻關系。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與唐寶玥合照

日後,在顧維鈞的自傳中,他将張潤娥稱之為“我形式上的妻子”。

或許在張潤娥心中,她甚至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這位“陌生的丈夫”。

兩個完全不熟悉的人被強行捆綁到了一起,甚至還被要求一起出國留學,顯然,兩個人都極為不适應這種相處模式。

顧維鈞不想帶一個阻礙腳步的“拖油瓶”。

張潤娥不想在異國他鄉做一個“啞巴”。

她出過最遠的門,或許便是成親那日張家到顧家的距離。

三寸金蓮限制了她出行的權利,即便有車,她也再走不出去了。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三寸金蓮鞋

國外的日子讓張潤娥感覺陌生,更多的是恐慌,這種恐慌感在顧維鈞偶爾來看她之時微微緩解,卻在他提出離婚時飚至頂峰。

他的長篇大論她聽不明白,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又好像在為了什麼找個能騙得過他人,也騙得過自己的借口,她插不上嘴,隻能沉默。

“我以後該怎麼辦?”她突然問道。

“額......你可以在這裡繼續學習,我來負擔你的學習費用,也可以回國,工作,學習,教書,你想做什麼都可以,我們都是自由的。”

“自由”,這是他說得最多的一個詞,“自由是什麼意思呢?”她想。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

為了尋找自由,她進行了以往不曾有過的嘗試。

比如,學習晦澀難懂的外語;

比如,嘗試适應外國人的生活方式;

比如,離婚後再停留一段時間,感受完全不同于國内的文化氛圍。

可惜,她失敗了。

站在美國發往中國的港口上,她那位前夫好心地來送她一程,臉上是以往不曾有過的歡欣笑容,和從未變過的疏離客氣。

她想,她應該是失敗了吧。

那雙精美的小鞋鎖住了她的腳,也鎖住了她飛往自由的翅膀。

張潤娥與顧維鈞之間的悲劇結局并不令人意外,若是二人當真琴瑟和鳴成為了一對神仙眷侶,那才令人意外。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唐寶玥與顧維鈞一家合照

毫無疑問,對顧維鈞來說,脫離封建婚姻的枷鎖,這不是一件壞事,他自認為給予了這樁婚姻最大的體面。

可是,若他一直這樣認為,那也不會有日後書寫忏悔信的故事發生了。

一個女人同自己的丈夫結束婚姻意味着什麼呢?

是一别兩寬,各自安好?還是流言蜚語、指指點點?

這裡,我們便不得不提起一個人——張幼儀。

相較于顧維鈞,徐志摩在對待原配這方面着實有些苛刻。

不僅日常欺辱、貶低妻子,甚至還在其生産後不久便逼她簽下離婚協定。

而即使徐志摩過分到這種地步,張幼儀在與其離婚後經受的風言風語也不在少數。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張幼儀與徐志摩合照

十分值得一說的是,張潤娥和顧維鈞離婚時,距離徐張二人鬧得沸沸揚揚的“民國第一件西式離婚案”,還有8年的時間。

先不提八年間社會對男女平等、婚姻關系的包容度大幅度提升,就說張幼儀,其本身優勢也遠比張潤娥大。

首先便是家世。

張幼儀其父、兄長、弟弟,在商界、政界都頗有威望地位,家世之顯赫遠遠不是一個中醫世家所能匹敵的。

其次便是婆家。

徐家對這個兒媳滿意至極,對兒子所作所為反感不已,徐張二人離婚後,徐父甚至收了張幼儀做義女。

最重要的,是學識。

張幼儀自小便在女子學校學習,接受新思想新文化,雖然被徐志摩罵“土包子”,但是人家一點也不土。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張幼儀

與徐志摩離婚後,她在德國留學三年,又回到北京高校就讀,先後擔任過教師、銀行總裁、公司總經理等職務。

這方方面面,與張潤娥相比,又哪是區區兩分的差距。

作為一名在書香門第之家長大的千金閨秀,與夫婿斷了關系,住在婆家名不正言不順,住在娘家要承受兄弟姐妹的挖苦諷刺,出家為尼,對她來說竟是最合适的一條路了。

張潤娥出家那年,不過22歲。

諷刺的是,同年6月,他便娶了國務總理的女兒唐寶玥為妻。

自此,顧維鈞仕途順暢,步步高升簡直信手拈來。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唐寶玥與顧維鈞結婚照

當然,顧維鈞本人口才出衆、文采斐然,應變能力一絕,是中國外交場上最亮眼的一顆新星。

随着年歲逐漸增長,其為人處世的能力也在肉眼可見地變得更為優秀。

1933年,他不明原因地想起了觀音廟中,生活貧苦的張潤娥,于是親筆寫下一封忏悔信,又附上5萬美金,托人送給這位可憐的前妻。

令人驚訝的是,這筆款子和信件,怎麼去的,就怎麼回來的。

雙方最終的态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張潤娥的舉動中,很明顯能看出來,這位曾經不谙世事的女孩,早已蛻變成了不染塵埃的佛門中人。

佛門中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基本原則。

但是她真的不怨嗎?

未必。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黃蕙蘭與顧維鈞合照

張潤娥從小家境優越,成長在一個封建陳舊的家庭中讓她失去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屬于千金小姐的心高氣傲,她可一點也不缺。

甚至,她要比當時一般的富家千金更為傲嬌。

顧家、婚約、出國、離婚,其中彎彎繞繞,她一時不懂,不代表一世都琢磨不明白。

隻有顧維鈞這個人,她不會了解了。

顧維鈞的第三位妻子——黃蕙蘭,是陪伴他最長時間的一個人,她曾在自傳中這樣形容他:

“我并非了解他,他也不了解我。”

“他是個可敬的人,中國很需要的人,但不是我所要的丈夫。”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黃蕙蘭(右)

黃蕙蘭女士是印尼華人,父親是印尼的華人首富,其生活極盡奢靡,與顧維鈞結婚後,連帶着這位外交官的生活,也變得奢侈富足了起來。

令人意外的是,頂尖的家世并沒有将黃蕙蘭培養成一位隻知道吃喝玩樂的富家嬌小姐,實際上,黃女士是一位相當聰明的女人。

在其傳記中,我們甚至驚訝的發現她對未來國際大國走勢的預判是如此一針見血。

就連宋美齡夫人都曾在他人盛贊顧維鈞時直言:

“别忘了大使夫人也起了重要作用呀。”

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女人,晚年也過的算不上幸福。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戰争讓鐘鳴鼎食之家被各方勢力瓜分殆盡,戰争的結束讓她的八面玲珑沒有了用武之地,因為她離婚了。

當然,這位夫人對待這件事的态度向來堅決,她從不認為自己與顧維鈞離婚了,在其口中,她甚至将嚴幼韻稱之為“外室”。

很明顯,她對嚴女士的意見相當之大。

事實上,兩位在上流社會皆威名遠揚的名媛千金,對雙方看不順眼很久了。

值得一提的是,顧維鈞晚年曾整理了一部長達600萬字的《顧維鈞回憶錄》,其中對家庭事務提及的少之又少,對幾段婚姻更是匆匆帶過,可謂是再珍貴不過的外交史料。

而黃蕙蘭與嚴幼韻的自傳中,卻有意思多了。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回憶錄》全13冊

貴族辛秘、家庭瑣事、恩怨情仇、對立真相,還有專屬于名媛才女之間的明嘲暗諷,最重要的,還是能從中琢磨出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秘密。

例如,黃蕙蘭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結束一場宴會後,她坐在化妝台前拆卸珠寶首飾。

此時顧維鈞走近她,眼睛卻盯着那些被拆下來的首飾,對她說:

“我希望你除了我給你買的飾物外什麼也不戴。”

這讓黃蕙蘭感覺十分震驚,這讓她意識到她的丈夫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對觸手可及的财富視若無物。

張潤娥:婚姻與張幼儀同樣遭遇,卻沒能逆襲成功,萬念俱灰當尼姑

顧維鈞與黃蕙蘭合照

想來也明白,顧維鈞一生驕傲,于事業上官運亨通,于聲望上扶搖直上,他唯一受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人批判其借助妻家聲勢步步高升。

晚年,他甯願冒晚節不保的危名也要娶嚴幼韻為妻,而她的精心照顧則深得他心,數次公開稱贊。

結合他稱贊原配張潤娥“寬容、忍耐和天真淳樸”的評價,我們不禁有一個大膽的猜測。

這位“摩登”了一輩子的外交官,内心渴望的,或許從不是勢均力敵的婚姻,而是溫柔小意的愛情。

可惜,當新時代的巨輪緩緩碾過三座大山,最底下小石子“吱吱呀呀”的悲鳴聲,又有誰會在乎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