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絲綢博物館走過三十年,呈現中國的時尚面貌

□悅迪

專題博物館往往是專業的、小衆的、冷門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卻實作了華麗轉型,客流量、活動量、美譽度、知名度等排名能與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綜合博物館的“前輩大佬”一較高下,在專題博物館中更是穩居榜首。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玉皇山腳下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如今已走過30個年頭,它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專題博物館所擁有的無限潛力。

絲綢是中國審美的代表

絲綢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把野生的桑蠶馴化成家蠶,堪稱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重大成就。除了養蠶,絲織提花技術也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列舉了26個以英文字母開頭的中國對世界有貢獻的科技成果,其中就包括踏闆織機和提花機。中國的四大發明中,也可以看到絲綢的影子——紙最初的含義是指制絲綿過程中茸絲的積澱物,印刷術的發明也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

絲綢更是中國審美和時尚的代表。“不看匣裡钗頭古,猶戀機中錦樣新。”色彩缤紛、紋飾多樣的錦繡,展現了人們對美的不懈追求。曆代織錦樣式圖案的創新,既是中華民族藝術創造力的表現,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互鑒的成果。隋文帝曾命何稠仿制波斯錦,為中原織錦帶來新的風格;唐太宗讓窦師綸在益州督造蜀錦,首創陵陽公樣,将西域團窠動物紋與中原花卉紋結合,流行了幾個世紀;唐玄宗的嫔妃柳婕妤發明了镂版夾缬,從宮裡流傳到民間……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為了讓國小課程與傳統的蠶桑文化更好地銜接,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了一項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活動——大家來養蠶寶寶。該館向所有參加活動的學校學生免費發放蠶寶寶科普套裝,套裝包含20隻蠶寶寶、2個蠶寶寶飼養盒、飼養手冊、全程所需的新鮮桑葉。在飼養蠶寶寶的過程中,同學們如果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網絡,向中國絲綢博物館蠶桑基地的專業老師尋求幫助。

除此之外,中國絲綢博物館還會組織當地的學生前往蠶桑基地“小雲龍蠶桑樂園”,進行現場采集新鮮桑葉的活動,親近綠色大自然,讓學生們為自己飼養的蠶寶

中國絲綢博物館走過三十年,呈現中國的時尚面貌

劃,共邀請了國内知名時尚設計師、刺繡名家、跨界藝術家及相關機構70餘家,展出時尚刺繡作品共114件(套)。展覽以時尚為主軸,通過“性靈蠶靜”“活色生香”“潮酷主義”“在地華彩”“多元未來”等五個闆塊,闡釋時尚語境下的刺繡之道。

與此同時,中國絲綢博物館另一項跨年展覽——“頂上摩登: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帽”也對外亮相。展覽對中國絲綢博物館館藏西方時裝中的帽子進行梳理,通過挖掘時裝帽的曆史背景、藝術特征、品類功能、品牌故事等,再現19至20世紀西方時裝帽的摩登風采。

今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館30年。中國絲綢博物館于1992年2月26日建成開放,2004年1月1日起對公衆實行免費開放。2015年又開啟了改擴建工程,2016年9月,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參觀者。

博物館想要有活力并不容易。起初,中國絲綢博物館是一個純絲綢的側重行業内部的博物館,主要以展示行業裡生産的絲綢藏品為主,最多再去尋找、收集一些古代藏品,展陳内容對公衆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為了改變困境,館長趙豐做了很多思考。“作為博物館,首先要傳承保護好文化遺産,進行深入的挖掘、研究,在此基礎上,将文物的價值廣為傳播,并推動一些應用設計,讓傳統服飾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活在當下的美。”趙豐說。

中國絲綢博物館走過三十年,呈現中國的時尚面貌

轉型的破題點就是“時尚”二字。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建館之初對絲綢時尚已有展示,但真正将其作為一大闆塊來做是從2010年開始的。為了增加藏品,引起社會的關注,館員們主動去市場了解時尚資訊,去企業了解時尚産業,去學校了解時尚教育,找設計師了解時尚趨勢,而抓手就是每年做一次時尚回顧展。

2011年起,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首個時尚大展“發現·FASHION:2011年度時尚回顧”,從服裝成衣及面料、家紡面料及成品、服裝及時尚資訊等方面,呈現了中國的時尚面貌,真正将時尚概念引進了博物館展覽。

與此同時,中國絲綢博物館還将時尚目光延伸至國際,于2011年開始實施海外紡織服飾征集計劃,征集了300餘件海外藏品,其中包括百年前中國參加法國和德國世博會的絲綢紡織産品、19世紀的中國外銷綢以及海外華人旗袍。2013年,再次征集了近4萬件近現代西方時裝。

豐富的藏品讓中國絲綢博物館有了底氣。該館在新館建設中專門設定了時裝館,并在2016年改擴建完成開放,推出了聚焦于中西方時尚的兩大基本陳列——“更衣記:中國時裝藝術展”和“從田園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時裝”。尤其是後者,彌補了大陸國有博物館以本國藏品為主、缺少國際視角的缺憾。也正是從此時起,中國絲綢博物館每年都會推出“時尚季”展覽,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

創意傳承非遺

絲綢的價值可以有更多的诠釋。在趙豐看來,博物館雖然收藏的是過去的遺産,但其本身卻不應該脫離當下的生活。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化的關鍵時期,文化創意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絲綢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國絲綢博物館是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試點機關。2010年,該館和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立杭州經綸堂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高端文化絲綢品牌,經綸堂圍繞“吉祥”“絲綢之路”“雲之年”等主題,運用現代工業生産技術,開發出62個系列224種絲綢文化新品,其中“華美緻遠”方巾入選G20杭州峰會紀念禮。

2016年,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杭州錦道文化藝術公司”,利用館藏文物資源,設計生産了文化用品類、服飾品類、家居生活用品類、裝飾品類等四大系列48種文化創意産品,同時結合本館臨展及重大活動,開發140餘款産品。其中,“絲綢之路周”系列文創産品榮獲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銅獎、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産品開發優秀成果獎、全國百佳文化創意産品。

2018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與亞洲微軟研究院合作,利用“微軟小冰”人工智能設計并制作“宋之雅韻”産品,融合多種宋代絲綢紋樣的産品極具宋韻又不失時尚,成為人工智能設計在傳承發展絲綢文化領域的有益嘗試。

此外,為引導美好生活服務,特别是振興傳統工藝,中國絲綢博物館專門設立了女紅傳習館。紡織服裝在古代屬于女紅範圍,是以采用了女紅之名,但活動并不局限于面向女性。

女紅傳習館的源頭來自G20峰會時的夫人活動。為配合該活動,中國絲綢博物館專門策劃了女紅互動,表現絲綢傳統工藝在中國的傳承。因很受歡迎,這一活動被保留了下來。

中國絲綢博物館走過三十年,呈現中國的時尚面貌

目前,女紅傳習館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日常課程,二是進階課程。日常課程已形成了編、織、染、繡、縫等多個系列,每年開設近百次課程,學習者以中國小生為主,主要是培養興趣。進階研修班2017年開始設立,每年四期結合展覽而開,目前已開過課程的有綜闆織機、提花機、蠟染、紮經染等,主要面向研究所學生、教師、設計師、手工愛好者等成年群體,培養目标是學以緻用,運作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實用性人才。

冷門不冷,三十而立。如今,走過30歲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已成為追逐時尚潮流、了解國際服裝動向的好去處,由于優雅的環境、豐富的藏品很容易“出片”,該館在社交媒體上更是圈粉無數。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經驗,可以帶給專題博物館們許多啟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