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管理能力提升243:企業技術創新和戰略選擇

作者:嵇國光管理視界

作者:嵇國光管理視界

摘要:技術創新并非一定是高科技的産物,集裝箱本身沒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這項創新引發了運輸業的革命。技術創新戰略有三種:領先創新戰略,跟随創新戰略和模仿創新戰略。不同技術創新戰略,企業技術創新方向、路線、投入和政策不同。不管哪種技術創新戰略、政策,建立強大的研發體系都是必須的。

管理能力提升243:企業技術創新和戰略選擇

人類的第一項技術創新是拿起一塊石頭砸向另一塊石頭,這個動作與猩猩偶爾玩耍不同,石器的制造是為了實作有組織的拿起武器捕獲動物。拿起武器捕獲動物的創新概念引導着人們創造圍獵組織,并促使人們進行狩獵武器的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并非一定是高科技的産物,集裝箱本身沒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這項創新引發了運輸業的革命。

1、技術創新的目的

技術成果的商業性應用,使技術優勢→商品優勢→市場優勢→經濟優勢→技術優勢,形成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機制。

2、技術創新動力

技術創新動力是需求拉力和技術推力複合函數。

3、企業技術創新機制

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可分成四類:

(1)技術推動型創新。

先有發明,後來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創新。技術推動型創新的源頭是基礎科學的研究,然後是将科學原理轉化為應用技術。轉化要通過樣品試驗、成功後進行批量生産,以實作市場價值。如:法拉第的電學原理發現是一項基礎科學研究成果,愛迪生将該原理轉化為電燈應用技術,愛迪生1600多次試驗是一個艱苦的轉化過程。最終電燈的市場範圍跨越全球。技術推動型創新過程見下圖。

基礎科學→ 應用技術→ 試驗樣品 → 批量生産→ 市場銷售

(2)市場拉動型創新

與技術推動型創新相反,市場拉動型創新是直接受到利益驅動的發明創造。消費者占據了市場拉動型創新的主導地位,技術專家隻是跟随需求而工作。市場拉動型創新過程見下圖。

市場需求→ 應用技術 → 試驗樣品→ 批量生産→ 市場銷售

(3)技術創新的誘導。

市場需求是第二種技術創新的誘導因素,對技術創新的誘導因素做具體分析,又可從多個角度認識技術創新的動力。

  • 資源供應時有時無,迫使企業研究開發替代物。

    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日本占領了許多盛産天然膠的東南亞國家,切斷了美國的橡膠供應來源。進而迫使美國研究開發了合成橡膠;

  • 生産環節的不确定性。

    生産線上的瓶頸環節拖累了整個生産進度,是吸引技術人員進行改進的關鍵部位;

  • 技術發展不平衡。

    一項技術創新的應用帶動多項與其配套的技術創新;

(4)技術創新的路徑。

上圖所表達的創新過程,是一種簡單的理想模式,實際創新過程複雜得多,一項技術創新從開始到成熟,要經曆多次的發明、試驗、開拓市場。技術創新的路徑是:市場→ 發明→ 試驗→生産→銷售→再發明→ 再試驗→ 市場再擴大。

4、 技術創新的五個特征

技術創新的五個特征是:

(1) 技術創新的市場性。技術創新的成果有着廣泛的市場前景;

(2) 技術創新受益的非獨占性。技術創新者難以取得創新所帶來的全部收益;

(3) 技術創新的系統性。一是企業内部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二是與外部環境相适應;

(4) 技術創新的不确定性。研究開發、試驗、市場前景都是有風險的。

(5) 投資風險高。一旦成功,利潤也相當豐厚。

5、技術創新戰略選擇

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主要是從全局上解決四類問題:

A、技術創新面向市場競争采取何種态勢;

B、研究開發何種技術;

C、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技術研究和開發;

D以何種方式進入市場。

技術創新戰略有三種:領先創新戰略,跟随創新戰略和模仿創新戰略。這種劃分方式是将技術因素和市場因素相結合,以此分辯技術創新的戰略類型。

(1)領先創新戰略

這種類型的戰略目标主要着眼于未來市場的潛在需求,力求成為技術和市場的先驅。這是一種主動型,卻又是高投入、高風險的戰略。采用這種戰略的企業必須有很強的、獨立的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能力,進而利用自己的專利和技術訣竅獵取壟斷利潤。

利用某項技術創新來維持自己獨有的競争優勢,并在較長的時間内擷取厚利。現在已經變得越來越艱難了。如今公司的創新産品隻能在低價仿制品上市之前不長的一段時間擷取較高的利潤,隻要新産品一面市,效仿者就會想方設法在較短的時間裡跟進,新産品的生命周期已越來越短。

如1956年彩色電視機問世,過了20年其售價才降低了一半,錄像機的售價則在問世後的10年之内下降了一半,1997年DVD影碟機剛剛上市時的售價為每台700美元,不到兩年其售價就降低了一半,現在的平均銷售價隻有100多美元。

對領跑公司而言,眼前的利益随時可能因一大批“跟随”公司的各種效仿而化為烏有。是以領跑不但需要超人的洞察力,而且還要具備應對巨大不确定性風險的實力和心理準備。松下的錄影機和索尼的“随身聽”演繹了數年獨占市場的故事,而美國的銥星和日本的模拟高清晰度電視卻演繹了巨額投資“打水漂”的故事。

(2)跟随創新戰略

由于領先創新戰略畢竟是一種投資大、風險大的戰略行動,有的企業不願意成為第一個創新者(因為風險太大),也不願意成為一個落伍者,它們密切注視領先者的行動:若領先者失敗,就不跟進;若領先者成功,就迅速跟進。目标是維持其技術處于先進水準。這是一種主動型、低風險的戰略。雖然這種戰略對企業的創新能力要求沒有領先戰略者高。但必須有較強的設計、制造和營銷能力,有比較健全的資訊跟蹤和回報機制,以低成本、高品質和産品差異赢得競争優勢。跟随戰略最大的好處是能夠發現現成的需求資訊、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避免需求判斷、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失誤等導緻的風險。但跟随戰略也有容易錯失市場先機的缺點。如果領跑者或先行者的規模很大,壟斷了技術或形成了很強的知識産權壁壘和品牌吸引力,跟随者跟進時的門檻就非常高,聯想跟随外國企業進入電腦行業之是以取得成功,是因為當時的進入門檻還不是特别高,而當包括TCL在内的其它跟随者進入這個行業時,就發現進入這道門檻要付出巨額的代價。

(3)模仿創新戰略

模仿别人的技術以不斷提高企業的競争力,是許多研究開發能力較弱,但技術開發、生産、銷售、服務能力較強的企業樂意采用的一種戰略,它通過購買專利或技術訣竅,并投入少量的資源用于技術服務、教育訓練,在短期内将模仿創新的商品投放市場參與競争。這樣既可省去許多研究費用和研究時間,又能很容易進入市場,甚至通過自己的模仿創新将創新者逐出市場。

模仿不等于全盤照抄,模仿者必須要進行二次創新。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知識産權的糾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模仿達到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目的。在這方面,日本企業為我們樹立了成功的典範。

模仿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即使是像微軟、GE這樣實力強勁,并且以創新著稱的跨國公司,也從未諱言模仿的重要性,而很多今日的企業巨人如索尼、恰恰是從模仿中開始締造神奇。

表1 不同技術戰略的選擇

技術戰略 企業的特征 市場的特征 财務方面的特征

領先創新戰略

跟随創新戰略

模仿創新戰略

核心技術能力、營銷能力很強

開發能力很強,靈活的組織

有一定的開發能力,擅長于低成本生産

市場對新産品的需求迫切,推銷費用低。

市場容量大,領先進入市場者不能獨占。

有能力在價格上競争

成本很高,但潛在利益大。

成本相當高,但比領先者的成本低的多。

低成本和薄利。

典型技術創新政策見表2所示。

表2 典型技術創新政策選擇比較表

傳統範式 新範式
生産方式 規模經濟 範圍經濟
主導戰略 低成本 集約經濟、多樣化、市場領先
管理思想 專業化、規範化 柔性化
管理體制

多功能的部門管理

多環節順序銜接

一體化管理

并行工程

管理組織 層次結構 網絡
管理功能 重指揮與控制 重協調、服務與創新
管理基本任務 建立秩序 應變環境
人才素質 專業人才、重技能 複合人才、重智能
組織設計 技術完美性 技術功能與社會心理系統間協調平衡,人性化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請點選關注、贊賞并轉發。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