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要實作盈利,無外乎兩個辦法,一個開源,一個節流。
一般來說,隻要說到盈利的地鐵公司,不大家都會不自覺地提到地鐵行業的典範——香港地鐵。
香港地鐵是如何開源節流的?
也許,看看港鐵與國内地鐵的對比,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港鐵盈利了。
【物業開發】
港鐵在建設一條地鐵時,從政府那裡拿到了建設地鐵的車站和車輛基地用地(面積有好幾個足球場)的必備土地。港鐵在這些土地上修建大樓,下面用于行駛地鐵。地面上是各種高檔寫字樓、購物商場、居民樓。交通的便利性,極大提升了這些大樓的價值,對于這些土地,港鐵或租、或賣以獲得豐厚收入。
國内的地鐵,規劃者為了修建車輛基地和車站,費勁腦汁,到處找地拆遷。好不容易在荒郊野外找到一片地用于車輛基地,仍然需要大量拆遷費用。但這些用地全部用于地鐵,又無法充分發揮其價值。
這裡要提一下重慶輕軌,重慶輕軌集團充分利用車站的用地修了大樓,反而是一種不錯的物業開發。
【小商鋪】
去過港鐵的人,一定會對地鐵内便利的小商鋪印象深刻,有賣書的、飲料的,化妝品的等等。這些小商鋪都是港鐵出資修建的,通過出租商鋪擷取利潤。
國内地鐵:地鐵站的站廳層真是寬敞無比,資源大大的浪費。這麼好的地方,幹放着,簡直是暴殄天物。

為什麼國内地鐵沒有小商鋪?
據說是因為政府擔心消防疏散問題,人員滞留有安全隐患,是以不允許地下設定有小商鋪。
其實這不是個問題,港鐵的小商鋪那麼多,卻從沒有聽說有安全問題。
國内的地下商場也是密閉空間,小商鋪琳琅滿目;飛機場登機口附近大量的小商鋪;高鐵候車廳各種商鋪。都很安全的嘛!
是以說,安全風險不是問題。行不行,能不能搞,完全在于決策者。
小商鋪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乘客帶來便捷的服務,解決就業,增加地鐵公司收入,減少政府補貼,最友善的還是乘客,在地鐵站裡,餓的眼冒金星找不到吃的是一種什麼感覺?
換一種思路,結果可能不一樣。
隻在人員稀少的站廳層增加小商鋪,要通過消費驗收,日常安全管理由地鐵公司負責。小商鋪帶來的就業人數,政府補貼的減少,算作政府官員的個人業績。小商鋪獲得的收入,部分作為地鐵員工的福利。
物業開發和小商鋪是港鐵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與國内地鐵公司最主要的差別。
【其他方式】:
其他的開源方式就是票務收入和非票務收入。
票務收入:當然就是乘客坐地鐵花費的票錢了。
非票務收入:凡是人多的地方,就孕育着巨大商機。
如何做好非票務業務,就要看各家地鐵公司的管理人員的水準了。
擁有敏銳市場嗅覺、極具創新思維,開拓精神的人,是做好這個工作的關鍵。
地鐵公司要想多賺錢,最好從社會上公開招聘,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支付有競争力的工資以及額外的收入提成。激發人才的積極性。
目前過國内地鐵公司的一些非票務業務一般就是一下幾點:地鐵廣告收入(重要來源), ATM取款機、設定各種飲料自動銷售機、地鐵相關的紀念品、紀念票等。
實際上,這些業務賺不了多少錢。
是以,對于地鐵營運公司來說,難點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好地鐵這個平台。隻要敢想、敢幹、敢創新,一切皆有可能。
說完開源,接下來說說節流。
首先,我們要知道地鐵的營運成本,主要有哪些?
最主要的有三大類别:電力成本、人力成本、裝置設施成本。
電力成本:地鐵列車牽引用電、空調、照明、電梯等各專業裝置設施用電。
人力成本:工資,五險一金、辦公費用、衣裝費用等。
裝置設施成本: 維護成本、修理成本、更新成本、改造成本
至于如何節約成本,是個很大的話題,此次不展開說了。
總之,地鐵公司的目标很簡單,就是為廣大乘客提供安全、準點、便捷的營運服務。在此目标基礎上,建立全壽命周期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做好開源節流工作,實作企業和員工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