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2022年3月5日下午,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協辦的“中國畫的基點與高度——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南山書屋舉行。此次活動是潘天壽紀念館舉辦的“記得先生”系列展之“映道——童中焘中國畫筆墨傳習展”的最後一場活動。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活動現場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山水畫家、《映道》作者童中焘,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張捷,巽彙XUNWAY總策劃、《現象》叢刊主編、同濟大學教授寒碧,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館長、“映道”策展人陳永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映道”執行策展人張赤,杭州師範大學教授、“映道”執行策展人童節,以及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管慧勇。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内頁欣賞

《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是當代中國山水畫大家童中焘先生通過實踐的探索和理論的思考,對中國畫的基點和高度,尤其是筆墨的要義、精髓做出的深刻解讀和獨到示範。該書以“求學之路”“筆墨之道”“應目會心”“拓境揚道”四個部分,全面呈現童中焘中國畫傳習和創作的心路曆程,深入剖析其對筆墨的研求和思索。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童中焘

本書作者童中焘先生,字孟焞,1939 年生,浙江鄞縣(今甯波市鄞州區)人。1962 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并留校任教,師從潘天壽、陸維钊等老一輩書畫大家,為顧坤伯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陸俨少先生助教,後任中國畫系主任。他在中國山水畫的繼承、發展、開拓、創新上具有突出成就,作品骨氣清剛、風神秀發,奇崛與豪隽共濟。他學養高深,于傳統文、史、哲、經及西方哲學、美學都有全面深廣的涉獵,多年來孜孜不倦地加以探索。

童中焘先生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展覽和圖書以“映道”為題,不僅為展現中國畫所追求的“道”,亦展現中國畫筆墨的傳承之道、開拓創新之道。本書是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映道——童中焘中國畫筆墨傳習展”的配套圖書,該書在展覽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内容較展覽更為豐富、全面、細緻、深入。

在新書首發分享會上,各位嘉賓分别作了發言。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管慧勇緻辭

首先,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管慧勇緻辭,向童中焘先生親臨現場表達謝意。他感謝童先生将60年餘年藝術探索的實踐和思考彙內建文,并追憶自己擔任《潘天壽全集》責任編輯時有幸聆聽時任專家鑒定組成員的童先生的真知灼見,對童先生的學人氣質和儒士風骨印象尤深。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山水畫家、《映道》作者童中焘先生發表感言

随後,童中焘先生發表了個人感言,他從吳昌碩先生給潘天壽先生所寫的詩句“隻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堕深谷,壽乎壽乎愁爾獨”開始,談到潘先生一生牢記吳先生的勸勉,在藝術發展道路上尤其注重“留”(中國畫用筆“平、留、圓、重、變”之一),并以張大千僞造書畫的例子作對比,強調中國畫“畫如其人”的思想内涵,即做人的重要性。

接着,嘉賓們逐一分享了自己對童中焘先生人生和藝術的了解,并表達感激之情。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潘天壽紀念館館長、“映道”策展人陳永怡教授發表感言

陳永怡教授作為潘天壽紀念館館長,介紹了潘天壽紀念館“研究推廣大師藝術,讓公衆了解大師精神,思考大師對于今天的意義”的文化使命,在此基礎上回顧了“記得先生”系列展和本次“映道”展覽的策展初衷,并回憶了童先生多年來對潘天壽紀念館的學術支援,以及對童先生知行合一、有标準、有堅守的為人之道的深刻印象。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張捷教授發表感言

張捷教授曾受教于童先生,對其品性、學問、修養深有體會,他深入探讨了童先生的人格學養與筆墨精神的關聯性,認為展覽和圖書不僅呈現了童先生的藝術探索曆程,也展現出中國畫文脈傳承的教學思想體系。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巽彙XUNWAY總策劃、《現象》叢刊主編、同濟大學教授寒碧教授發表感言

寒碧教授是童先生的老朋友,在讀書方面切磋甚多,他從“讀什麼書,做什麼人,畫什麼畫”三個方面,來講述自己對童先生的了解,認為童先生學問好,教養高,功力深,在當下已經十分珍貴;童先生幾乎遭遇了“五四”以來所有的藝術問題,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面貌,其作品始終與傳統文脈相連,卻不落窠臼,能與古為新、化古創新,十分值得研究。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映道”執行策展人張赤教授(右一)

張赤教授追随童先生問學多年,她分享了向童先生求教的點滴故事,認為童先生是一個視筆墨研究為生命的人,童先生的理論著作和實踐,意在建立一個完整的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導向為基礎的筆墨認知和訓練體系。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映道”執行策展人童節教授發表感言

童節教授作為家屬代表,講述了作為父親的童中焘先生對自己的教導和影響,并表示目前正在整理父親的筆記和手稿,希望通過出版,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現場聽衆提問互動

在活動末尾,《映道》的責任編輯郭哲淵簡要介紹了圖書和展覽的關系,在座的聽衆與童中焘先生及其他嘉賓進行了交流互動。最後,新書首發分享會以童先生在《映道》中所寫的感言作為結束語:

“從事中國畫的人一定要有理想,至于能不能達到,是另外的問題。如果沒有達到,可能是我們的能力不夠,或者功夫未到。但是,做人一定要有理想,要向善。沒有追求,生活就沒有意思。追求的東西不一定能達到,但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追求,這是關鍵所在。”

活動回顧|童中焘《映道——中國畫筆墨的實踐與思考》新書首發分享會

此次新書首發活動進行了全程直播,線下和線上聽衆衆多,反響十分熱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