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祝融号”火星着陸點最新分析:比其他區域更具火星地貌特征

來自中國“祝融号”火星車的最新研究表明:其着陸點相較其他火星着陸點具有更強的火星地貌特征。其地表由風或水塑造,這些初步發現表明,祝融号将有望對火星北半球低地的表面環境演化帶來見解。

前述發現于中原標準時間3月8日刊登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機電工程學院教授丁亮及其同僚分析了“祝融号”在前60個火星日收集的着陸點區域測量結果,發現了着陸點區域相較其他火星着陸點地貌特征更明顯的證據,并且研究了着陸地點火星土壤的實體性質與地貌特征。

“祝融号”火星着陸點最新分析:比其他區域更具火星地貌特征

“天問一号”探測器和“祝融号”火星車的着陸地及其周圍的隕石坑,圖檔來自論文

2021年5月,“天問一号”探測器和“祝融号”火星車在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低窪地區着陸。烏托邦平原是一處火山地區,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徑3200公裡,其曆史可追溯到約33.2億至33.6億年前。科學家推測該平原曾經可能存在過大量液态水體或冰,因為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烏托邦平原位于推測的古海岸線内。是以,剖析該着陸區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對探索其地質演化曆史、驗證火星“古海洋”假說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工作中的“60個火星日”意味着61.6個地球日。由于火星日代表火星上的太陽日,即一個“晝夜”的時間,平均為24小時39分35.24409秒,火星日比地球日長近2.7%。

“祝融号”火星着陸點最新分析:比其他區域更具火星地貌特征

“祝融号”火星車,圖檔來自論文

“祝融号”高度為1.85米,重量約為240公斤。此次,研究人員利用“祝融号”運動資料與相機圖像,确定它在前60個火星日裡向南行進的距離為450.9米,并通過分析“祝融号”輪子與下方地形的互相作用力以及避障相機拍攝的輪轍影像,推斷出着陸地點火星表面土壤具有較高的承載強度和粘聚力,還辨識出該區域符合風蝕特性的地貌(如沙脊、波紋、侵蝕坑以及岩石紋理等),其中風成床面形态以橫向沙脊為主,當地風向為東北方向。同時,着陸地區顯示出平緩的地形狀況,其地表的主要地質特征包括風成床面形态、小隕石坑和岩石。

這些初步發現表明“祝融号”火星車的着陸位置相較于其他火星着陸點,具有更加明顯、易于研究的地貌特征,将有望對火星北半球低地的表面環境演化帶來更多見解。

“祝融号”火星着陸點最新分析:比其他區域更具火星地貌特征

“祝融号”和“天問一号”着陸地點的地質特征,圖檔來自論文

繼續閱讀